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心得体会范文10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学习贯彻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心得体 会范文 10 篇 第一篇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 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 30 多 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 识。 为什么这么说?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 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 形势,依然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 十分清醒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的世界经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 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 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 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 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 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 实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 坡期。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 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 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 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 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 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 2020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普遍提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 7000 万农村贫困 人口的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 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 “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 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 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 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 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 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 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 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 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 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 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 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 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 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 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 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 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 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 为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成果优势,有效发挥统计职能, 深入发掘统计服务潜质,区统计局采取六项措施,加强与相 关课题应标单位的沟通,为全区“十三五”规划课题提供信 息和人员保障。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人员配备到位 统计局领导牵头主抓“十三五”规划课题工作,选拔各 专业科室负责人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分别负责《经济发展 及主要指标变化规律与“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 标测算》和《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及重点功能区评价指标及产 业发展效益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并与相关课题的应标单位 建立合作机制。 二、接洽应标单位,沟通协调到位 为确保统计服务职能与课题应标单位实际需求的完美 对接,统计局组织了两次课题组成员与应标单位的接洽会议, 对应标单位初步的课题规划和投标计划书进行分析探讨,听 取了应标单位对今后工作的合作意见和方案,掌握了对方研 究工作的思路和要求,并从吃透区情、整理发展脉络、利用 统计规则等三个层面对应标单位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三、细化课题模块,职责分工到位 依据两个课题的背景、意义、内容和特点,区统计局对 课题进行细化分解,结合各专业科室的业务特点,进行模块 化分工,实现课题细化标准、职责分工明确、专业运用合理 的分工目标。 四、发掘信息优势,服务共享到位 为帮助应标单位掌握有效信息,把握发展规律,制订出 科学严谨的课题研究方案,区统计局利用专业分工优势,整 合相关信息、梳理发展脉络、总结规律特点,向课题应标单 位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充分发挥了统计职能作用,实现 了统计信息价值,为“十三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 五、创建联动机制,统筹指导到位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课题取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 区统计局联合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创建联动机制,整合“十二 五”规划资料,针对课题研究需要选取参考资料,统筹协调 应标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内容与 政府规划需要的无缝对接。选派专人向应标单位课题组成员 讲解数据资料中的统计术语、专业内涵、口径标准,帮助研 究人员掌握统计数据的运用规则。 六、加强对比研究,创新优化到位 为实现全区“十三五”规划与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 充分对接,体现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发展特点,统计局要求 应标单位要加强与全市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规划对比,既 要突出区域特点,又要实现横纵协调。总结“十二五”规划 的优势和不足,确立考核指标科学化、规范化、灵活化的研 讨思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未来规划特色,要求应标 单位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引入高端产业结构调整和央企引进 计划等研究内容,制定出反映特点、体现发展规律、突出改 革思路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十三五”规划课题创新显著、 全面优化、特色鲜明的研究目标。 第三篇 《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对发展 的新认识、新飞跃。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 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坚持“五大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 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 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路线图,是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 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 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 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 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 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 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 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 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 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 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 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 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 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 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 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推 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 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 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 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 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 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 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 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 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 展作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 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 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 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 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 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 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 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 的首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 《建议》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创新”一词就出现 27 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 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这无 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014 年 10 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 国观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一 个“窗口”,迄今己发行 500 多万册。《建议》提出的“五大 发展”新理念在这本书中就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书共十八 章中,比如关于创新发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从要素驱动、 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论 述。又比如关于绿色发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论述。还比如关于共享发展,第七章 中就有“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论述等。因 此,通过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就可以 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 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第四篇 “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各地、各部 门和条线都在如火如荼地调研、准备中,再加上此类“接地 气”的征求民意,相信一定可以科学、圆满地完成编制。本 人先后有幸在基层法院、基层组织部门和省社保中心工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体会,对这三个岗位目前存在的难题与 困境深有感触,现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 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提供一点思路。 法院方面: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 难题就是政治任务、维稳压力与依法办事、维护法治权威之 间的矛盾,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恶意制造或宣称制造群体事 件、上访事件,来干扰执法或办案,从而达到其自己目的, 基层执法人员往往也怕出现不稳定事件而放弃法律,选择和 稀泥甚至违背法理的做法,这不仅会让其他广大群众纷纷效 仿,更会导致百姓“信访不信法”的心理蔓延,大大影响了 法院的形象和法治的权威。建议在明确责任和监惩机制的基 础上,取消或减少司法办案人员的维稳、信访、上访考核指 标,让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无旁骛地维护法治、严格执法。 如果说提高法检人员待遇、明确案件终身负责制等司法改革 举措是增强法治建设的外在动力,那么我想执法人员“去政 治化”、执法标准“单一化”则是对他们内在的心理减压。 基层组织部门主要是干部、组织、人才三大块,干部选 拔方面越来越规范,但仍存在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 建议借鉴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挑选有素质、有威信的 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过程中去,毕竟“互信缘于透明,谣言 止于公开”;组织工作主要困境也是“接地气”不够,理论性 文章和政策调研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议可以利 用党组织的全覆盖,广泛开展诸如”寻找遗失婴儿“等百姓 关注、期盼的实在事情,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人才工作建议要 将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招引”数量、层次转向“留 住”人才和人才利用程度上来,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流于形 式。 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存在险种不全、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 不够衔接、信息系统支撑不够、经办力量跟不上等诸多问题, 尤其是由于上级经办机构对下级机构无约束力,很多地方的 经办机构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不能严格执行上级经办机构的 政策和要求(如最基本的最低缴费基数,各地都自行其是), 极大地损害了全省社保政策统筹的公信力,本人认为这些问 题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社会保障是较为重要的民生事业, 与税务、工商等一样事关民生与稳定大局,且相对较为专业, 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垂直管理,即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参照市、 县的做法,对省社保中心进行升格为二级局(省社保中心现有 49 名工作人员,下含设 10 个科室,却和其他 3、4 个人的普 通部门同等级别,而地方社保中心均已升格),增加省级社保 经办机构的话语权与人力财力投入,避免权责不等、权威不 够的尴尬地位。 第五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20 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 10 月在 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十二五”临近结束,“十三五”即将开启,下一个“五 年”如何规划?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制 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社会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当如何认识“十三五”规划的伟大战略意义?众所周知,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期限,是我党确定的“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任 务紧迫、形势严峻。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当今稳定的经 济社会发展局面不会出现大的改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 经进入到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对当前的形势有 深刻清醒的认识,必须紧紧抓住当前转瞬即逝的时机,必须 坚定信心,站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把“十三 五”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的决定性阶段,集中力量、锐 意进取、奋发有为。紧紧围绕民生这个核心主题科学规划“十 三五”。 规划“十三五”需紧紧围绕民生。当前全国各地方正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起全面动员,进行全面冲刺。与此同时, 各地方实施全面精准扶贫攻坚,确保全面脱贫与全面小康的 同步实现。“十三五”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中是一个关键 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正进入关键的转型升级阶段, 更是“四个全面”同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各级执政者所 面临的任务异常沉重,必须以党的最新理论为思想武器,在 以习总书记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带领下,紧紧抓住当前工作 的核心和重点,民生。可以说,“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历 史转折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国的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变,从大国 到强国的质的升级,人民的幸福安康的基础将得到更加厚实 的保障。 紧紧围绕民生,还需科学规划、科学举措、坚定不移的 执行。“十三五”必然是一个新时期,会遇到新挑战、新形 势,会进入到新常态,必须认清这一点,不但要善于总结已 有的成功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存在问题、突出矛 盾,还要创新理念、思路、举措,为“十三五”谋篇布局, 将民生这一核心突出体现在顶层设计当中、纳入到具体的规 划细节、政策、举措当中,把全面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 作为整个“十三五”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牢抓实抓深,确 保民生问题质的改善。 第六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的重点和亮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确立发展新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坚定决心与历史担当。 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根本要求,切实增 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 《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 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一个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 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而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战 略。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契合 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 二,人均 GDP 接近 8000 美元。但同时,产业层次低、发展 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 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 从国际经验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成功迈向高 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 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从而提 升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势。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 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 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二)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 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 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 等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成为重塑世界经 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 署,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 4.0 战略、低碳经济发 展战略、新成长战略、高技术战略等应运而生。创新已经成 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 比赛进程。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 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 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 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 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 撑 经 济 中 心 地 位 转 移 的 强 大 力 量 。 领 先 科 技 (22.93,-0.28,-1.21%)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 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近 500 年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 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 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一跃而成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反之, 我国却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封建 半殖民地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 交臂。面向未来,只有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 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 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四)创新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创 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体系日益完备,整体水平正处于从量 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和战略 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企业 申请占 60%以上。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速铁路、核 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取得 突破,带动产品和装备走向世界。我国巨大市场规模、完备 产业体系、多样化消费需求,与移动智能时代创新效率提升 相结合,为技术、产品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使我国 创新驱动具备了动力转换、发力加速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 我们的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仍然十分急缺,关键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产业仍处 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 体制机制的障碍迫切需要革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现实挑战,今天的中国 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二、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 《建议》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作了崭新概括,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 重大论断,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探索,是“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使我们党对创新的 认识、发展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需求无限性和能力有限性 之间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 提高生产力水平,一直都是各国长期努力的方向。在传统的 发展方式下,土地包括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本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而 创新驱动的基本特征是,全社会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 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在创新驱 动的发展方式中,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仍然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但创新上升到了第一位。创新不仅能提高传统生 产要素的效率,还能够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 合。特别是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 引导创新要素和传统要素形成新组合,实现从土地、资本等 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为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自然资源会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 等创新要素却会越用越多。世界上拥有资源禀赋差不多的国 家,由于创新能力的不同,综合国力截然不同。在我们这样 一个人口规模大、人均自然资源少的国家,创新对发展的速 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充 分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才能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一)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的大 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 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 资源配置中,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 虑。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 能力和使用效率。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 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 (二)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 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我们讲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理论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 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 主体活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 新的主要引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 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要通过创 新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 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 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 (三)必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创 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要强化创新的法 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健全激励创新 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 新动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 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推 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 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 引领型发展 《建议》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作为“十三五”期间战略任务予以部署,明确要求要把发展 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 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领先和领跑是保持高端、赢得优势的关键,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我国作为发展 中大国,过去几十年比较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创造了经济 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长期以来不少产业和产品处于跟踪仿制 阶段,路越走越窄。目前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逐步缩小,需 要创造自己的先发优势,培育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创新高 地,加快形成高端引领的发展格局。 (一)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 动力 随着技术、信息、制度、人才和企业家才能为代表的创 新要素比重不断提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必须高度重视 聚集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等,发展 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特 别要做好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的“加法”,推动新技术、新 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 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 (二)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 优势 创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要紧紧抓住 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 全的重大挑战,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 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 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使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 更高、附加值更高。加快“互联网+”行动的落实,发展新 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围绕 “中国制造 2025”,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 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 现代能源技术,推进能源供给与消费革命。围绕国家粮食安 全战略,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 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三)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 空间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必须聚焦国家 区域发展战略,配置创新要素,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增长极。 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 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瞄准“一带一路”建设等,统 筹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基地,加 强国际创新产能合作。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打造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 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为重要载体,建设若干具有强大 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形成若干高水平、有 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全面创新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全系统、 全方位变革,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科技 创新,最困难、最具挑战的也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决定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 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为此,《建议》强调要发挥科 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要稳定支持重点学科方向 的自由探索,切实加强重大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强化 创新源头供给。围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 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 强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资源开放 共享,并凝聚一批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团队。积极提 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我国和世界 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 术 战略前沿技术事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要采 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性措施,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 大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突破 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 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着眼保障国家安全,加强深海、 深地、深空和信息安全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城镇化、 环境治理、人口健康、公共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探索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促进民生改善。面向未来,还要 在量子通信、新一代信息网络、类脑机器人、纳米等领域, 尽快部署启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 率先跨越。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 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企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能力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企 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依靠科技创新进入世界 500 强的企 业仍然不多。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 体。要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基 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培育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 展道路,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 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 应用。 (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 融合 着眼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 壁垒开展深度合作,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 新要素的活力。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 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创新链。加 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 流动和有效配置;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 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建立 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 化。 (五)构建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 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 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 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 质。要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改革科研评价 和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 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 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 才弘扬奉献精神。 (六)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良 好创新生态 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要求政府更加注重抓宏 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更加注重 向创新链前后端延伸,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更加注重营 造良好创新生态,形成全链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国 家高层次创新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化和 民主化水平。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完善计划项目生 成机制和实施机制,更加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强化科技同经 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在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领域和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要积极 作为,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的稳定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形成一系列激励创新 创业的政策工具箱,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 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七)坚持全球视野,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 当前全球创新要素开放性流动显著增强,为我国有效利 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起点提供了有利条件。要紧跟世 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科技外交和科技国际化布局的顶层设 计,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鼓励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 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外资机构在中国设立技术 研发机构,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深入参与全球科 技创新治理,主动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深化创新对话机制, 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共同应对粮食安全、 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 围,大力弘扬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 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七篇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 导,以改革、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和“四化同步”发展。主要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增长 12%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以上,粮食总 产量稳定在 200 万吨。 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 本特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依然强调指 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十分清醒也是十分 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的世界经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 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 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 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 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 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 实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 坡期。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 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 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 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 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 2020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普遍提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 7000 万农村贫困 人口的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 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 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 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 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 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 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 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 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 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 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 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 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 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 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 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 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 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 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八篇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 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 30 多 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 识。 一是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 改革。重点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土地承包 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制改造等三项改革,积 极培育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市、区 (市)、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 场网络,搭建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抵押贷款担保等改革平 台。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合作社 内部的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积极探索合作社间的资金互助, 创新政银农合作、担保机制,营造金融支农的良好环境。 二是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 现代农业。以 XX 市国家级、XX 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 领,加大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乡镇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粮食高产 创建和启动吨粮市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石榴、长红枣、 樱桃等 10 个优势特色农产品。 三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 方式。认真贯彻《关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 化的实施意见》,促进龙头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壮大、经 营能力提升。重点培育发展跨国采购中心、祥和乳业等 10 大农业龙头企业,培植石榴、马铃薯等 10 大特色农业示范 基地,扶持 XX 杏花村等 10 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农 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各种新型经营 主体,鼓励合作社创办社办企业,探索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 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 平。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 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从市、区 (市)、乡镇到村的“四级”监管队伍。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 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产地 准出和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例行抽检力度,确 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 伍。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科 研与攻关,以现代种业、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 统防统治和物联网信息化为重点,加快适应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农民阳光工程培训、科技培训、创业培 训,合作社带头人及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 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六是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 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农业清洁 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打造一批集民俗文化、乡村 体验、购物美食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拓展农业的 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天蓝、地绿、 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生 态文明建设。 七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重点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保险等“三 补一保”政策,稳步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切实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统 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 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第九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圆满 闭幕。亲临会议的 xx 书记带领 xx 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三五”会议精神,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会议 主要提到了距“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只剩下 5 年的时间, “十三五”实行的结果,直接决定了"第一个百年计划"目标 的实现,“十三五”任重而道远…… 中国一直不断朝着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方向 发展。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已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规划未来的五年将是本届全会的主题。 首先,我对国家对未来的五年的规划,定位表示称赞。 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 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的有力支撑。为了能够让“第一个百年计划”如期实 现,政府极度重视十三五的开展,从科技,文化,卫生,农 业,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接下来五年的发展要求,且都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也告诉了我,在工作中要进步和 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脚踏实地,要多思考,做到各方面 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服务,才能保证在工作中更好更 快的发展。 现在的社区工作都重视创新,例如 xx 各个居委会参与的 微创投公益活动的开展,我觉得这也是在为国家实行“十三 五”做出一点点贡献。“十三五”,说到底还是要大力发展科 技和经济,所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 国家的引导,以及政策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机制来根治社会 的问题。只有人民富起来,国家才富裕。 五中全会还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 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 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希望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身 边一切都是正能量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我的国 家而自豪。 第十篇 “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各地、各部 门和条线都在如火如荼地调研、准备中,再加上此类“接地 气”的征求民意,相信一定可以科学、圆满地完成编制。本 人先后有幸在基层法院、基层组织部门和省社保中心工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体会,对这三个岗位目前存在的难题与 困境深有感触,现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 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制提供一点思路。 法院方面: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最大 难题就是政治任务、维稳压力与依法办事、维护法治权威之 间的矛盾,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恶意制造或宣称制造群体事 件、上访事件,来干扰执法或办案,从而达到其自己目的, 基层执法人员往往也怕出现不稳定事件而放弃法律,选择和 稀泥甚至违背法理的做法,这不仅会让其他广大群众纷纷效 仿,更会导致百姓“信访不信法”的心理蔓延,大大影响了 法院的形象和法治的权威。建议在明确责任和监惩机制的基 础上,取消或减少司法办案人员的维稳、信访、上访考核指 标,让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无旁骛地维护法治、严格执法。 如果说提高法检人员待遇、明确案件终身负责制等司法改革 举措是增强法治建设的外在动力,那么我想执法人员“去政 治化”、执法标准“单一化”则是对他们内在的心理减压。 基层组织部门:主要是干部、组织、人才三大块,干部 选拔方面越来越规范,但仍存在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 建议借鉴法院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挑选有素质、有威信的 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过程中去,毕竟“互信缘于透明,谣言 止于公开”;组织工作主要困境也是“接地气”不够,理论性 文章和政策调研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议可以利 用党组织的全覆盖,广泛开展诸如”寻找遗失婴儿“等百姓 关注、期盼的实在事情,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人才工作建议要 将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招引”数量、层次转向“留 住”人才和人才利用程度上来,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流于形 式。 社会保障事业:目前存在险种不全、保障体系之间关系 的不够衔接、信息系统支撑不够、经办力量跟不上等诸多问 题,尤其是由于上级经办机构对下级机构无约束力,很多地 方的经办机构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不能严格执行上级经办机 构的政策和要求(如最基本的最低缴费基数,各地都自行其 是),极大地损害了全省社保政策统筹的公信力,本人认为这 些问题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社会保障是较为重要的民生事 业,与税务、工商等一样事关民生与稳定大局,且相对较为 专业,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垂直管理,即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 参照市、县的做法,对省社保中心进行升格为二级局(省社保 中心现有 49 名工作人员,下含设 10 个科室,却和其他 3、4 个人的普通部门同等级别,而地方社保中心均已升格),增加 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的话语权与人力财力投入,避免权责不等、 权威不够的尴尬地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