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X年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 5 篇 202X 年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 5 篇 202X 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 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 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方便大家 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1 在公司李总关心和组织下,我参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 这次培训我的感受非常的大。 陈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围绕着五伦、五常、四维和八德 还有很多课程,真的是培训内容丰富,让我一直停留在感恩 和激动中。培训中首先讲到的是孝,所谓百善孝为先,中华 文明五千年孝子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日 益忙碌的生活中,慢慢的将父母给遗忘了,更多的时间用于 工作和照顾我们的孩子。整个培训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王 希海大哥的感人事件,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灵,王希海大哥 为了照顾他植物人的父亲,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为了让 自己家里的哥哥姐姐安心工作,他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照顾父 亲 20 多年,每天帮他父亲搽身、换裤、床单等,还每天帮 他父亲吸痰,抠大便,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不愧为真 正的男人,他的事迹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也成为了我们 的学习榜样,在参加培训前,我也一直认为我是个比较孝顺 的儿子,但经过这次培训,比起王希海的感人事迹,我觉得 我做的太不到位了,太不称职了,我相信通过以后的学习我 会做得更好。 通过这次培训的课程中,我懂得了只有每个人都知福、 惜福,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工作,把责任进到位,和谐的 环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公司给予了我这次培训的机会,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 识,对于家庭和亲人相处也有了新的意识,作为伟宏的员工 更是教会了我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去对待我的每一 位学员,认认真真去教好他们。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 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 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 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 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 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 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 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 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 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 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 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 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 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孝是儒学伦理 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 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 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 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邯郸学院听了大力弘扬 传统文化,构建和谐邯郸的讲座之孝道后,谈一下自己的体 会: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 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 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禽兽 不如了,所学所做只能是欺世盗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 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 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 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 恢复本善。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 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提出 的以德治国方针,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 传统的孝道。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 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 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 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行孝的三个含义。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 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 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 马区别开来? 在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 还停留在能养这个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层次上,认为只要 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我们时 代的不幸,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 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 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养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让父母为你的健康担忧。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 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 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孝经》也好,《论语》也好,《弟子 规》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转化为现代孝的智慧,与 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把孝化的 习俗作为时尚,上升为信仰。孝心不能等,从现在开始;孝 心不用说,从做开始。以孝为本,以孝为荣,以孝为乐。跟 风就跟行孝风,追星就追贤孝星,成就我们的孝道人生。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4 最近,我学习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专家 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方略》的讲座视频,我很受鼓舞, 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当今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亲人宠爱,俨然是家中的 “小太阳”、“小公主”, 因而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献精神,缺少“谦 让”、“友善”等品质,为人很自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教师应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教育学生,促其成长,使他 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个人 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应走进现代学校,生根,开花,结 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 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应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风格和色彩。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学校中的运用 孔子曾言“有教无类”,并将此言落在实处。孔子创办 私学,打破了官府、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大众 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 做,因为目前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如城乡差异,东 西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等。 孔子说:“仁者爱人”。教师应用“仁”去热爱学生,感 化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受到好 的启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天的教师要认识到 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明白:只有弥漫着 儒雅文化气息的校园才能造就温文尔雅的一代君子。教师要 从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我 国现代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孔子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言论,启示我们:教师要 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 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 原则。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 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们今天的师 生仍然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教师要研究教法,要让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学中体 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总之,学校,教师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教育学生,使他们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才。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5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 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 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 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 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 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 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 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 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 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 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 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 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 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 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 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 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 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 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 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 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 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 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 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 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 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 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 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 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 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 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 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 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 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 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 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 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 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 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 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 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 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 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 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中 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 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 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 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 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 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 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 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 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 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 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 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 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 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 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 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 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 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 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 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 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 5 篇 202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