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3篇与读《三十讲》心得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3篇与读《三十讲》心得3篇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3篇与读《三十讲》心得3篇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3篇 ‎【篇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坚守为民本色,说到做到,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和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用平凡的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弄清“我是谁”,守住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听民声而纳之、念民意而顺之、闻民怨而纾之、促民安而乐之,时刻不忘工作的方向所指,目标所导,初心所在。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带领人民从一穷二白,走过温饱,走进全面小康,把“人民”放在肩上,时刻牵挂着群众,没有什么力量比“为民”两个字更加气势磅礴。党员干部要坚守为民初心,经常想一想“为了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立足于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开展基层调研,从调研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竭尽全力解决老百姓的难事、急事,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就要时刻反省自己,常问自己的初心,才能筑牢信仰堤坝,树牢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让“为了谁”落地生根。‎ 明白“依靠谁”,扛起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缔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引领未来。纵观党的奋斗史,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伟大胜利,无不是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得来的,党员干部要做好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配合和参与。“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坚持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勇担时代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当疾风劲草,做烈火真金,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走稳,真真正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要抓实抓好抓细各项工作落实,传承和发扬好伟大的民族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高服务针对性,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党员干部要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守住初心,担起使命,自觉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才会给与我们强大的工作支持,才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找准“我是谁”,亮出人民公仆的为民身份。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在地位上都是人民群众,没有任何特殊而言,“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党员干部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首先清楚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要下沉一线,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与群众唠唠家常、摆摆龙门阵。基层“小天地”,亦有“大智慧”。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还是在防汛减灾的战场上,亦或是脱贫攻坚冲刺征程上,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将为民服务撰写在思想里、践行到行动上,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以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向往,才能凝聚民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着14亿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新时代开启了奋斗新征程,历史将在我们手中延续,未来将在我们手中创造。党员干部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劲,顶天立地创新功,开天辟地创新局,改天换地谱新篇,勇做新时代追梦人,用实际行动坚定答好“我是谁”。‎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更好地明白我们“往哪里去”,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才有力量源泉,才能永葆为民本色!‎ ‎【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六专题的第三篇文章《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对外事工作把握国际形势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的明确要求。笔者以为,此“三观”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引人深思,其对党员干部正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在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颇有启发意义。‎ 当下,“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党员干部应以“三观”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做实“三人”,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新局面。‎ 立牢悠远博大的“历史观”,做知史懂史用史的“百晓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要悟透历史这本宏大的“百科全书”,端起历史“望远镜”深研过去,将“史实”和“史识”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读史知史”中倾听历史回响,明智鉴今。要深刻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汲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把握前进趋势,标定发展坐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今天,历史的重任落在新一代人的肩上,今天也永远是历史的延续。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进步的“中坚力量”,要有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做“领头雁”,鼓足干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再续辉煌历史。‎ 立牢以一驭万的“大局观”,做布局落子谋势的“善弈者”。大局关乎前进方向、关乎整体布局、关乎前途命运。党员干部要培养统筹兼顾、放眼整体的“大局观”,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观其本质,更好地思考、把握、谋划全局,更好地认清大局、服务大局、贡献大局。“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识大体、顾大局,既谋子又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深水期”,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于此,党员干部更要做到心中有大局、行动践大局,不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创造更大的奇迹,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立牢人民公仆的“角色观”,做明责担当笃行的“摆渡人”。所谓“角色观”,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弄清楚自己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角色定位,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实干“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党员干部要站好自己的应站之位,尽好自己应尽之责,做好自己应做之事,立足岗位明确职责,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让初心“保质”“保鲜”,以一颗服务的“热忱之心”,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人民至上,是一种使命责任,是一种光荣幸福,也是一种情怀境界。作为党的干部,我们必须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担当、为人民奋斗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 坚定人民支持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从新生到强大,一路坎坷、砥砺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和底气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走越近。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而不是“蛙水关系”,坚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期盼作为我们担当作为的最大底气。‎ 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做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切实把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落到实处。‎ 坚持人民满意的“政绩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有无政绩,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有人民满意的政绩,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才有方向和目标。牢固树立起“发展为了人民”的政绩导向,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标准,把群众的反响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切实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以钉钉子精神把群众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地落实好,时刻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融入到每一件工作中。‎ 享受为民办事的“光荣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是最大幸福”的光荣感和幸福感,把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自身幸福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把人民群众的笑容作为自己工作的无上光荣,把人民群众的口碑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美奖杯,做在其中、乐在其中,努力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坚定不移进行到底,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 涵养人民至上的“情怀境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至上,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孔繁森同志说:“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心怀人民,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绩;只有把人民至上的意识深深地烙在脑海中,才能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读《三十讲》心得3篇 读《三十讲》心得3篇 ‎【篇一】‎ 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许多别样的“新词汇”,诸如“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三十讲》中,出现了许多“新妙喻”,诸如“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共产党是‘众星捧月’中的‘月’”、“民主不是装饰品”。这些“新词汇”、“新妙喻”从侧面描绘了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掌舵者,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共同创造我们的新时代。‎ 新时代,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发展的基本依据,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现在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此相呼应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民生三感”超越了物质层次的温饱与小康标准,是对人民注重精神层面诉求的真切回应,是新时代民生目标的升华。‎ 新时代,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我们整个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刻领会新要求,读好、学好、用好《三十讲》,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新时代,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世界形势在变化,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已经深度融合,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了。在《三十讲》中,多次引用古典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智慧,强调了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深化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突出了在新形势下的中国态度。‎ ‎【篇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的第二讲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至上论”,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幸福论”。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通过学习,受益匪浅。‎ 一、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内化于心。‎ ‎《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民本精神,光耀古今。纵观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以及他治国理政一贯的精神,都始终体现着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百余次提及”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心念民众,关乎于情。‎ ‎2017年10月,我局十九大代表朱彩芹回到林区宣传时兴奋的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人民’二字有203次之多,不断听到‘人民’二字,让人感觉很亲切,也说明了人民在总书记心中特别重要。”人民听音,感动于心。‎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人民是关键词,更是主题词,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彻牵挂,饱蘸着对人民的炙热情怀,听来让人心里温暖、眼里盈泪。‎ 二、体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外践于行。‎ 心中有民,源于对群众的觉悟,源于担当。作为一名宣传干部,应该从榜样身上学思践悟,以学促做。‎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民谋福祉的“初心”。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总书记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习近平自己出钱给乡亲们带来了年货。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家家有份,民生情怀,尽在其中。当前,林区进入到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距离同步小康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更应该在这个时候不懈怠、勇担当、尽职责、强业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为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勤于学习,不断厚培为民服务的“根基”。爱读书,是形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宣传干部一定要学习总书记的这种精神,塑造良好的知识品格,牢固树立学习立身的理念,牢固树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信念,始终自觉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一种常态。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工作本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更好的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三是不懈奋斗,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年的新年贺词中所嘱托的:“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努力奋斗,还有什么样的幸福不能创造?还有什么样的梦想不能抵达?作为林区人民,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家乡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街灯明亮,绿色如茵,水泥路四通八达,棚改楼拔地而起,老百姓的获得感大幅提升。感同身受,更身在其中,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实干担当,奋发有为,为林区的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篇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让我们更好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在来省委党校学习之前,我对这本书有大致的学习,但越是学习越感到越要进一步学习。在学习中,我感觉到《三十讲》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在书中,有一些具体的、平时认识不够清晰的问题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借在党校的学习近平台,现就一些具体问题的学习情况与大家交流,这次与大家汇报两个学习成果,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认识上的四个判断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这在党史部门的角度来看,是一件重大历史事件。那如何认识定位呢?我想,在《三十讲》第一讲,就开篇有了答案。就是“四个是”:‎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判断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来自马克思主义,而且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且是当前形成的最新成果。‎ 二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强调的是来自于实践,是经过了实践检验。强调来自于集体智慧的力量。‎ 三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强调体现了中国精神,具有时代特征,与时代各种要素相匹配,而且体现的是时代精华,体现积极向上的方向。‎ 四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这强调用于指导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而且是最根本指导方针。‎ 二、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三个新”‎ 一是新时代的新,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要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时期。‎ 二是新时代的新,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要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新时代的新,在于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这“三个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走进了一个“怎么的”新时代,体现了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三个新”,也就是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