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弘扬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  前几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了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书中的情节让我几度热血沸腾,不觉间竟读完了整本书,但仍有意犹未尽之感。随后,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深入到梁家河现场学习、实地体验,深感自己的身心和灵魂都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立志要弘扬梁家河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做一名新时期合格党员。‎ ‎  一是身处逆境,不忘初心。60年代末的梁家河是一个很原始的村庄,条件非常艰苦,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用当时的话说是“过山顶洞人的生活”。刚从大都市来到黄土高坡的少年习近平刚刚经历家庭的突变,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其自身情感不免出现波动,但最终凭着“扎根农村,就是要扎根一辈子”的意志快速融入当地群众中。抛掉北京娃、村里娃的间隙,凭着干活从不“撒奸儿”的韧劲很快取得了群众的认同,最后还当上了支部书记,带领大家修河坝、挖沼气、成立铁业社等等,让梁家河甚至更多地方的农民吃饱穿暖,不遗余力地为民造福。‎ ‎  二是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特殊时期,是什么让年仅15岁的习近平能在苦难中咬牙坚持?是他从北京带来的两皮箱书。读书也就是修身,正如书中所言:“‎ 对习近平所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为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最终干成了别人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他在梁家河烧煤困难、烧柴成本大的两难局面下,借鉴四川的沼气经验,靠着他身上的那股韧劲儿,打破一切困境取到“真经”,建造了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打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他因地制宜,克服重重困难,建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修淤地坝等,极大改善了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苦事难事他都是抢在最前面,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对他留下的“能吃苦、干实事、勇于创新”的精神,依然由衷的称赞和拥护。‎ ‎  三是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自掏腰包帮助重病的乡亲。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习总书记为他寄去500元路费,回程时又送去2000元。梁耀才妻子病重,习总书记寄去1000元,同时还帮助梁家河村通了电、修了学校、建了桥等。这都是习总书记为村里、为群众办的实事。在2020年2月回梁家河时,乡亲们拿来了自家的土特产,习总书记没有要,但收下了乡亲们的心意。高彩梅为总书记一家人送了三双鞋垫,收下并付了200元钱。离开梁家河时,每人还付了30元饭钱。从以上的种种可以看出,习总书记自始至终严以律己,严格要求家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始终牢记“八项规定”的要求。我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更要始终管好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  四是亲民爱民,懂得感恩。习近平1969年从北京来到梁家河,度过了7年知青生涯,再次回到梁家河时已经是国家主席。当年的伙伴们早已两鬓斑白,但是感情如旧,习总书记亲切地叫着他们小名,聊着曾经的过往,似乎时光回到了青春少年时。2020年2月习近平回梁家河时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他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他的心从未离开过。来延安考察邀故友叙旧,自掏腰包帮助重病的乡亲等,正如本书第一页中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树高千尺不忘根,我们要学习他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亲民爱民的情怀。‎ ‎  在梁家河的学习,它触及内心洗礼精神,让我深省。我自己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有特殊的情感。在工作中,我时时告诫自己,服务好老百姓,要从最需要的小事做起,把每一件事做的实实在在,才能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对的起组织的重托,才能对的起老百姓的期望。‎ ‎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深刻领会梁家河精神,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努力提高自身素能和品格修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前,是我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新时期党员,也是帮扶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立下愚公之志,用情“六到”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会战”中,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像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样,做一名有担当、敢吃苦、守纪律、知感恩的合格党员,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争取让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也让村里的“家人”们,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