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对 读 阐述过深刻的感悟,可见 读 在语文教学中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关于 智慧 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无统一的标准。择优而从之。我倾向于成尚荣教授的观点: 智慧是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 。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美德的综合体。 那么,何为 朗读 呢?据字典解释,就是 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显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 念 ,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之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找出现实中的问题。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或 把某某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 导 、 练 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这样的指导,怎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呢?那么,如何克服不足,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生长呢?现联系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几点学习心得。 一、自主诵读、整体把握 首先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诵读课文,去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都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对语文教学简直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 读 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丢字或者破词破句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要他们自己自由、轻声读课文,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初步感知。 二、反复训练 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 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也是必不可缺的,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 轻、重、停、连 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融入感受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 眼到、口到、心到 。这三到之中, 心到 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 先 意会 ,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 坎 ,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 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 多角度、有创意 的朗读。我们应当多加引导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 此时,我们辅之不同的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应再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在朗读时运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角色假想读、手势导读、打擂台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 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四、多元化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 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 这样读才是美的 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 好 与 不好 。而应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调,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但也不能一味地表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习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