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有效提问为 “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播撒希望之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有效提问为 “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播撒希望之种

语文论文之有效提问为 “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播撒希望之种 ‎ ‎  【摘  要】 有效课堂是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提问,教师要以有效的提问来主导高效的课堂。只有撒下希望之种,才能让有效课堂开出生命之花。‎ ‎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 ‎  “轻负高质”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学习过有关文件,也写过“轻负担,高质量”的心得体会。但最为本质的还是要探索实践“有效课堂”,切实地把关注点放到课堂教学质量上,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  纵观名师的课堂,为什么会小手如林,情感朗读书声琅琅,师上得动情入理,生学得兴致勃勃?而我们大多老师的课堂却是一潭死水居多,偶尔泛起点点波纹也让老师们激动半天。我想:多半是名师们的巧设提问成就了课堂的精彩。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检查学生习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课堂提问要问之有效,必须注意以下六个要点。‎ ‎  一、提问的原则--目的明确,表达清晰。‎ ‎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正确,讲明白”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这其中,我认为提问是否明确、是否清晰也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教师课堂中的提问是要引起动机、启发思维也好,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也罢,必须明确、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来。一般来说,首先教师可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中心问题,然后其它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中心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提问就能思路清晰,明确地将问题的意图表露出来。要不然,学生要么就不知所云,要么就不知从何入手。为了提问具有更高的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读教材,可以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重点段落来设计中心问题。‎ ‎  [案例一]‎ ‎  《矛和盾的集合》‎ ‎  师:你还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句子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默读课文,划出来。‎ ‎  师根据生的答案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  师:请你们反复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能看到什么画面?‎ ‎  师:说说,看到庞然大物坦克,你有什么感受?‎ ‎  师:这边有德国兵在惨叫,那边也有德国兵在哇哇大叫,整个德国军队都被吓得 ‎  师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 ‎  师:说说,在这紧张关头,危险时刻,你除了哇哇直叫还会干什么?‎ ‎  师: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连往哪跑也搞不清楚了,连踩到人也不知道,连流血了也不管了,整个德国军队早已 ‎  师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乱成一团。‎ ‎  师:可见德国兵们头一回见到坦克这庞然大物已经吓坏了,不仅被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还被吓得,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谁来读读看。‎ ‎  师出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  (为了更清晰的呈现提问,省略了学生的回答。)‎ ‎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明显看到教师是围绕着“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个重点句中的“大显神威”这个关键词来设计教学的。由这个“大显神威”关键词引出“你还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句子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引领学生去充分感悟体会“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句话中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将别人的优点合二为一后的威力是多么地具有震慑力。教师的提问非常地清晰、非常明确,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围绕着这个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大显神威”‎ 去统领学生的学习。一个词就将全文的内容像糖葫芦一样,一串串起来。这样上起课来,思路清晰,环节明朗,才是省时高效的课堂,相信学生一定也学得相当轻松。‎ ‎  二、提问的时机--恰如其分,适时适机。‎ ‎  有时当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又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或不得当或不完整,很不能够令教师满意。此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才会真正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学生不会因难而怯答,教师也不会因难而怯问,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的课堂。‎ ‎  [案例二]‎ ‎  《给予树》‎ ‎  师:金吉娅的妈妈此时心里真为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儿而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请大家找找,金吉娅的妈妈刚开始心情却是怎样?‎ ‎  生回答 ‎  师:(板书:担心、生气、高兴)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你能否把“担心”、“生气”、“高兴”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成一段话?说的时候要注意讲清楚:妈妈担心是为了什么?生气是为了什么?高兴又是为了什么?‎ ‎  生:妈妈担心是因为圣诞节快到了,要给孩子们买礼物,可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给五个孩子分享;妈妈生气是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妈妈高兴是因为金吉娅非常懂事。‎ ‎  在这个成功的案例里面,我们看到教师在一步一步地追问,通过这进一步的提问使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一步一步地完整化、具体化、精确化。其中,“你能否把‘担心’、‘生气’、‘高兴’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成一段话?”这个问题使学生有意识地将答案说完整。而“说的时候要注意讲清楚:妈妈担心是为了什么?生气是为了什么?高兴又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将妈妈每一次心情的变化原因说出来。通过这样子的适时引导,实际上就借着妈妈的心情这条线索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给领了出来。此提问设计十分之巧妙,也十分具有实效。‎ ‎  三、提问的数量--恰到好处,不宜过多。‎ ‎  早前,“满堂灌”的教法被非议以后,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不少老师便取“满堂问”而代之。现在大家都知道课堂提问要善问,不宜“满堂问”,而要“精问”。提问太多,没有价值,吃力不讨好。有用的问题,一两个就足以激起学生的思维。但很多老师基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钻透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在实际的课堂中就缺乏了抓住文本的信息去提问的能力。‎ ‎  [案例三]‎ ‎  《一去二三里》‎ ‎  师:谁一去二三里?‎ ‎  生:两个小孩。‎ ‎  师:诗人什么时候经过这个村子的?‎ ‎  生:吃饭的时候。‎ ‎  师:亭台在哪里 ?‎ ‎  生:在山上。‎ ‎  师:看到亭台高兴吗?‎ ‎  生:高兴。‎ ‎  师: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  生不知怎么回答。‎ ‎  师只好自己自圆其说,生还是不知所云。‎ ‎  这个简短的教学片段摘自一年级的课堂。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本来没有摘得这样详细的,但因为教师的问题太多,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特地有意地把她一小片段的问题摘下来好好看看,分析分析看看一年级的课堂到底需不需要问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价值。《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大家都不陌生。这个环节设计起来,大概就是帮助学生去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像“谁一去二三里?”,有必要问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是关键吗?再像后面的“亭台在哪里 ?”“看到亭台高兴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这三个问题连珠炮似的出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前面那两个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回答老师,这样的问题是不需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去帮助的,就是一个无效问题。第三个问题学生又不知往哪边去回答,确实也不好答。像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像这样的问题最好就不要提了。提问少一点,有道是:问不在多,有效则灵啊!‎ ‎  四、提问的范围--涉及面广,面向全体。‎ ‎  提问时,教师应面对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在面对自己说话,从而集中精力于课堂活动之中,这就是平等原则。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有参与课堂的兴趣,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的提问不能只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而应当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些教师偏爱某些学生,因此提问这几个学生的次数就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样会造成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势必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影响。教师在提问时,应提倡经常变化提问的方式方法,问题的类型,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造成适当水平的焦虑,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活跃、积极的状态,始终能够保持高度注意力。‎ ‎  [案例四]‎ ‎  《爱如茉莉》‎ ‎  师:在你的印象当中,茉莉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  生:我认为茉莉花的香味弥漫着大家。‎ ‎  师:不要紧张,好吗?话要慢慢地说,心平气和地说,相信你一定能说得好。‎ ‎  生:茉莉花弥漫着香味。‎ ‎  师:茉莉花弥漫着香味,“弥漫”这个词,指弥漫在什么地方?‎ ‎  生:弥漫着我们的生活。‎ ‎  师:这个话应该怎么说呢?听好,茉莉花香弥漫在我们的生活里。‎ ‎  生:茉莉花弥漫在我们的心里。‎ ‎  师:闻到茉莉花香,心纯净起来。你看,他对茉莉花的感觉和其他同学就不一样,是那样的细腻而丰富。你说。‎ ‎  生:茉莉花虽然没有山蝴蝶的花香那样让人陶醉,但是浓郁的芳香,让人心醉。‎ ‎  师:那你认为陶醉好呢还是心醉好呢?‎ ‎  生:(迟疑一下)心醉。‎ ‎  师:心醉。好的,这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茉莉花,平淡无奇却又洁白纯净。‎ ‎  实际上,“在你的印象当中,茉莉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个问题的涉及面非常广,是个很主观的问题,老师就是为了了解整个班的学生的水平,奠定整堂课的基础,试试水、摸摸底而问的。这个回答了很多遍的学生肯定不是学习能力很强、很会回答问题的那种学生,可是为什么在他一个人身上花这么长的时间呢?因为这样一来,受益的不只是他一个人,其他学生也受此影响,不再惧怕回答,纷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接着,学生们就越说越好,越说越精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起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中挽救出来,就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显然,这个老师就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  五、提问的关键--学会等待,学会倾听 ‎  生活中,会等待的人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会倾听的人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其实教师群体也是一样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使其绽放美妙奇异的思维之花,必须学会耐心等待。并且我们还要从“说话的强者”变成“积极的倾听者”。‎ ‎  教师在发问后,应留些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但往往大多数教师的一贯做法是在停留几秒后就开始交流。大多数学生还没组织好自己的答案,根本无法融入课堂的交流,就大大损伤学生答题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感到很不满意。从实际效果看,也是这样:学生在被要求立即回答时,由于惊慌、准备不足的缘故,通常会答错或答不出。这样更多的时间可能会浪费在给学生的引导、提示或纠正上。稍长一点的等待时间才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了相对比较充分的时间思考后,他们答对的概率也必然会大大提高,答案也比较完整,比较令人满意。‎ ‎  [案例五]‎ ‎  《白鹅》‎ ‎  师:描写鹅吃饭的那一段,书上好像有一个词,叫吃什么来着?‎ ‎  生:吃相。‎ ‎  师:哎,对,吃相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错。还有吗?再接着说。‎ ‎  生:我喜欢《白鹅》这一课的中心句。‎ ‎  师:哇--了不起!这个同学读书很会动脑筋,说话和别人不一样。他说他喜欢《白鹅》这一课的中心句。请问。哪一句?‎ ‎  生:具体的是哪一句我也记不清楚了。(笑声)‎ ‎  师:没关系,你请坐。孩子们,咱们打开书,帮助他一起找。找到了再说,看谁能找到,找到中心句。(生齐翻书自己找)找到的可以拿笔把它画下来,我看画得准不准。‎ ‎  师:(耐心等待,边巡视辅导边调控)恩,帅,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画的不错。对,画好了就举一下手,我会过去看。(走到一个举手的学生跟前)能再去掉一句,只留一句就更好了。(又走到一个举手的学生跟前)恩,画得很准,好。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中心句。能读一读中心句吗?谁来?‎ ‎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  师:请坐。画这一句的请举手。好!‎ ‎  教学白鹅的这位老师如此有耐心,学生回答一次不对,不要紧,再思考一次,再说一次,老师等着,总还是会找到对的。一个学生不知道、找不到,不急,全班同学再一起找找看,老师相信并继续等待着。‎ ‎  这位老师的等待与倾听双管齐下,并不断地辅以激励性的表扬。像“恩,帅,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画的不错。对,画好了就举一下手,我会过去看。(走到一个举手的学生跟前)能再去掉一句,只留一句就更好了。(又走到一个举手的学生跟前)恩,画得很准,好。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中心句。”等这些语言中,充满着对学生的肯定。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勇气和信心啊,接着学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答案越来越臻于完美。‎ ‎  你说,此时的学生获得的是学习挫败感呢,还是学习成就感?我想:毫无疑问是后者。可是我们按着一般的课堂逻辑来设想的话,在学生几次都没有答对的情况下,老师早就焦躁起来了,要么直接请个好生讲讲答案就算了,要么索性自己讲出来,再发一通脾气。哪还会如此循循善诱地去启发、去关注全班学生。不会等待,不懂得倾听,只会“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六、提问的强心针--有效评价,妙语生花。‎ ‎  课堂中,评价已由来已久,也一直担当着课堂中的重要角色。但如今的课堂之上有些教师只是形式上重视了评价,于是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教师夸奖学生“你说得真好”“你真棒”,可是学生说得真正好在哪?学生清楚吗?可能连教师都不清楚。教师评价的语言过于生硬、干扁、不从学生个性出发,使得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评价后只是知道自己被老师表扬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学生也对课堂中的这些评价习以为常、荣辱不惊了。这样的评价只是流于形式,学生能得到什么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评价麻木,不会欣赏别人和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  [案例六]‎ ‎  《秋天的雨》‎ ‎  师: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秋天的雨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  生练读。‎ ‎  师:你把“钥匙”这个词读得真好,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雨的神奇。‎ ‎  生再读。‎ ‎  师:这两个“轻轻地”读得真好,我好像听到了秋雨轻轻的脚步声。‎ ‎  生齐读。‎ ‎  师:课文里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都有哪些颜色呢?(板书:五彩缤纷)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 ‎  师根据反馈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师:有什么颜色?‎ ‎  生:黄色。‎ ‎  师:除了颜色,在这句话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  生:我知道了风吹着树叶,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师:你好像看到了银杏叶慢慢飘落的画面,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真会学习,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  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  起初,我只觉得这位老师的评价语是那样的自然而清新,学生一个个都在老师的个性化评价中变得美滋滋的。可再仔细一看,更妙的是,像“你把‘钥匙’这个词读得真好,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雨的神奇。”和“这两个‘轻轻地’读得真好,我好像听到了秋雨轻轻的脚步声。”这样的评价语不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朗读,还可以明确地听出了其朗读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句评价语就可一石二鸟,一句评价语让学生不仅知其好,并知其为什么好,纷纷效仿,如此就一个带起全班。在刚才的案例中,老师这样的评价语比比皆是。老师多次运用优美生动的评价语言,因势利导,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心灵沟通,而且有目的地训练着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不禁使人感叹:这真是一位评价机智而艺术的老师!‎ ‎  在追求有效课堂的摸爬滚打中,不难发现:有效且高效的提问,既可以调节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个性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生成,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当然,根据课堂实际生成情况,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老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运用好以上的六个要点,在课堂实践中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和灵敏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目标。我们所有教师都一样,愿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个不断探索发现,有效提问播撒希望之种,能让有效课堂开出生命之花!‎ ‎  【参考文献】‎ ‎  [1]严永金。名师最具激发课堂提问的潜能[M].陕西:西安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  [2]罗砚平。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EB /OL]。仙桃教育信息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