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课改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及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课改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及反思

语文论文之在课改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及反思 ‎ 自小语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把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然而,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对课标领悟不到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一: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多说话。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甚至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本来一句话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这样才不会有“填鸭”、“灌输”之嫌。有的教师不敢过多说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补充实例)反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因此,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归咎于“讲”‎ ‎,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也就是说,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补充实例) 问题二: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化。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景化,为了创设情景可谓是煞费苦心,好象脱离了情景,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阅读课中,有故事情节的课文都来一下情景展示,如一位教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她让全班同学分组表演耳熟能详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口语交际课中,不管能否充分利用情景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先创设了一个接一个的情景再说。还有低年级的识字课中,好多老师都是从“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什么地方去认识几位新朋友”或是从讲故事引入,刚开始,学生觉得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了。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识字、阅读、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展现情景,如果运用合理,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 起来。但这一方法的运用,都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都应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教学情景有必要就设,没有必要就免,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有情景的导入和情景的创设、情景的展示。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创设和展示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情趣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问题三:教师无限度地让学生收集资料。时下,好多语文老师在布置新课预习时都加上那么一句话:收集相关的资料。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该怎样去收集?让学生们无所适从。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她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几张从网上拉下来的资料却不会说些什么……    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学段的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不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教给学生查找资料和筛选材料的方法,并在布置查找的资料时能给学生一个提示,到底是查哪方面的材料,让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有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地要求学生去收集有关的图片,再请教一下家长,听他们讲一讲有关的信息,这样更有实效性。问题四:教师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现在新课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时下,我们的部分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认识的偏颇,出现了无目的、随意地整合学科的现象。前不久,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教学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上课伊始,老师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课文,读后便问学生:“丹顶鹤美吗?想画一画这美丽的丹顶鹤吗?”于是乎,教室热闹起来。 教师还借助实物投影仪,俨然一位美术老师,边画边指导。几分钟后,孩子们笔下的丹顶鹤实在不敢恭维,老师又耐心细致地指导了一遍,可还是不敢恭维。体验丹顶鹤的美丽,用画画的方式花了20分钟时间,学生的收获到底有多少?反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它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其它学科“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候“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服务,切不可为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地改变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才能稳健地走进课程改革;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