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上的“交响乐”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上的“交响乐” 有这样一种描述教学中生生互动的说法,“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 本案例反映的教学过程,涉及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这节课探究的重点在于大胆尝试采用科学答辩的方式,融进了“交响乐”的艺术,但教师并不是“指挥”的角色…… 【前奏:科学思想的渗透】 科学课不是要抹杀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是要挖掘这份创造力,并加以细心的呵护,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的世界,进而探究,让科学思想飞扬。本次教学活动采用科学答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民主、协作、平等的交流,激发思想的碰撞。 上课前,我与学生们聊天:“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爱打听,一个是爱胡思乱想。”然后请学生给这两个爱好换一种说法。有的学生说是爱听取别人意见,奇思妙想;有的学生说是“探密” ,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轻松风趣的气氛中,关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创造,善于想象的话题被提到课堂上。 【间奏一:生活经验的梳理】 上课了,我端出两个相同的锥形瓶(其中一个装满沙子,一个是空的),请学生选择用一种锥形瓶倒水,并讲讲理由。通过联系实际,学生们直观地感知了抽象的空间概念。 接着,请学生上台倒水,用课件对水进入锥形瓶的过程进行模拟,并对生活经验进行了梳理:像沙子、水等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间奏二:真实思维的跳跃】 我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用一个带塞的漏斗(漏斗颈穿过瓶塞),紧紧塞住锥形瓶口,问:“谁能再给这个锥形瓶倒满水。”几个学生连接试了几次,无论怎么倒水,漏斗的水一滴也没有漏进锥形瓶中,学生感到很惊讶。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们看到一个事物,他们的问题与想象是同时产生的,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有的学生却仍然云里雾里不明白。) “为什么漏斗里的水流不下来?有人说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水流不下来,但是空气看不到摸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你怎么就认定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从而导致水流不下来呢?想要让人信服,还得怎么办?”我使用启发的语言,让学生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接下来,我请各小组按各自的分工和意愿,自由选择材料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桌上已有的材料有水、气球、哨子、橡皮泥,纸巾等,学生们还可以选择教室内的或自己身边的材料,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这个环节上,学生们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批学生已经理解了其中的原因,他们要做的是用多种方法来验证,另一批学生还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他们在同伴的帮助下,尝试解开谜底,然后再用多种方法去验证。) 【间奏三:民主、合作、平等的答辩】 探究活动接近尾声,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广泛活跃的交流。课件出示科学报告会字样,营造出科学研究所需的严肃、庄重的气氛。 A组上台发言:“我们在矿泉水瓶口套上气球,一按瓶子气球就鼓起来了,这样就证明了原先漏斗的水流不下去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我说:“他们组的这种方法,你们认为可以吗?接下来我们进入科学答辩环节,由你们进行评判,你们想问什么问题,就只管自己站起来,注意:一次只由一个人发言,不要好几个人一起讲。”(我和学生们坐到了一起,显示了老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激烈的唇枪舌剑就此展开了。 一位学生:“为什么这样设计就能够证明?” A组:“ 因为空气原先占了瓶子的空间,而一按瓶子,瓶子的空间变小,于是,一部分空气无家可归,只好离开瓶子,刚好气球套在瓶口,于是空气就把气球弄大了。我们的回答你们满意吗?”(4人分别补充完整) 一位学生:“不是很满意。” A组4位学生在台上沉思了一会儿,只见其中一位学生吹大了一个气球,然后说:“你们看,气球只有用气吹才会变大,是吧!(再将气球套在瓶口,按瓶子。)现在一按瓶子,气球也会变大,说明因为有空气吹进了气球,而这些空气原来在瓶中占据瓶子的空间(小小年纪,居然想到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一位学生:”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A组:”(沉思了老半天,一位男生站出来)我们不断的试,突然就想到的。(科学研究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问,我们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吗?“ 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B组上台发言:”我们组将纸巾放在矿泉水瓶中,并将瓶口朝下,竖直压入水中,小心将瓶子拿起,纸巾不湿,这也证明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一位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就能证明呢?“ B组:”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瓶中,所以纸巾不湿。“ 一位学生:”我认为理由不充分。“ B组(沉思了一会儿):”我们认为我们这样的回答已经理由很充分了。“ 我也参与其中,说到:”我想问一下好吗?“(老师是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加的。)下面同学说你们理由不充分,你们准备怎么办?” B组(沉思):“我们请求F组支援。”(答辩是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进行的。) F组:“我们有另一种解释,如果将纸巾放入瓶中,瓶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拿起纸巾不会湿,为什么呢?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纸巾才不会湿。当然有人会说空气看不到,很简单,将瓶子在水中侧一些,瓶口冒出泡泡,这泡泡就是空气,可见水进去了,所以纸巾会湿了。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让大家看到空气,比如在瓶子上弄个小洞等方法。” 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精彩热烈的答辩一直持续着。 学生们大约想出了十几种方法:如用橡皮泥直接堵住瓶口再用手按瓶子、哨子用橡皮泥堵在瓶口等方法。 …… 精彩热烈的答辩一直持续着。 学生们大约想出了十几种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最后,经过引导,还解决了为什么漏斗里的水流不下来以及漏斗里的水怎样才会流下来的问题。 【尾奏:探究无止境】 我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1000毫升的大烧杯。 师:“你们能够用气球来托起这个烧杯吗?” 老师将气球放在烧杯中,慢慢地用气筒吹大,结果,用气球直接托起了大烧杯,学生们目瞪口呆。 我微笑着说:“这是怎么回事?回去想想。” (学生沉浸在兴奋、跃跃欲试的情绪中,连下课的铃声都无法使他们散去。) 一节科学课上,在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教师能把探究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话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所以,教师应该学会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们看到一件事物,他们的问题与想象是同时产生的…… 就此引导好多问题,有好多的看法”,为学生营造研究、交流、辩论的空间与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想法相互碰撞、呼应起来,让课堂产生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课堂上采用“科学答辩”的组织形式,就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智慧,更是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答辩”的过程中,没有充当“乐队”指挥的角色,同样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空间:做与学生共同交流的伙伴,认真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交流的环境更加宽松,也极大地增进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