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化乎其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化乎其中

语文论文之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化乎其中 ‎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于朗读和感悟,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方面下的功夫却很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得“意”又得“言”,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本文从品词析句、巧用“补白”、积累语言及迁移运用等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 古诗词  语言文字  训练  表达  运用 新课标“修订稿”明确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主要倾情于“象”,而轻视了着力于“言”,即倾向于追求古诗词的“意境”,而忽视了利用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就曾强调:“古诗词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同时,也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文学艺术价值非常高。它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在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近乎苛刻。对于这样的一种文体,如果我们不去好好利用,就会造成课程资源很大的浪费,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成为了我们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近年来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试图通过多种途径来展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的另一层色彩,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努力。一、品词析句,入乎其内古诗词的文学价值极高,从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古诗词词句表达之精准、巧妙;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在古诗词写作手法上技艺之高超。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诗词更是堪称佳作。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诗词语言,触击语言的内核。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所提倡的“语言学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便是“入乎其内”,也就是要深入文本当中去理解其中的奥妙。只有做到真正的“入乎其内”,才能感受古诗词语言的无穷魅力。(一)比较字词,体会用字之“准”古诗词语言精练,每一个字或词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才写下来的,其准确程度值得我们学习。而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之准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字词的对比。让学生将意思相近的字词拿来替换在诗词中,再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对比体会。这样,不用教师多说,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之用意。如教师在执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时,可以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展开教学。师:“请问同学们,句中的‘绿’字可以用‘入’、‘到’、‘过’等词来代替吗?”生:“不能。”师:“为什么?咱们先把替换的句子和原句都读一读再回答。”(生读)生:“作者用‘绿’更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更加体现春天景色的美。”师:“你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一句吗?”‎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替换朗读对比,自然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在执教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熏”字进行评析:“这个字能不能用‘吹’字代替?”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之后,就更容易感受到权贵们与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强烈对比。(二)打磨“诗眼”,体会表达之“妙”抓“诗眼”学习古诗词,往往会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意文兼得的双效果。也就是说品“诗眼”不仅是深入理解意思的有效手段,也是学习、锤炼和运用语言的重要门径。如在执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中的“孤”字进行品析。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说说为什么作者说是‘孤城’?”生:“因为这座城地处边塞,远离都城,很荒凉。”师:“结合全诗想想诗人还想通过对孤城的描写表达什么?”生:“诗人还想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师:“你觉得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生:“很寂寞,很伤感……”让学生从“诗眼”中感受当时环境之孤苦和人心之寂寞凄苦,体会作者表达之妙。又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可以抓住其中的“独”字进行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出钓者远离喧嚣,超凡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三)解析辞格,体会写法之“高”’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与现代汉语的手法一样,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有比喻、比拟、夸张、反问等。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 ‎ 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正好体现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来品味古诗词语言,体会作者写法之高超。如在执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之高。又如在执教刘禹锡的《望洞庭》时,对“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就可引导学生理解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之美。二、巧用“补白”,出乎其外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善于学习,理解本源,才能有所感悟;另一方面又要敢于跳出来,不随波逐流,才能获得更多的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入乎其内”,更要引导他们“出乎其外”,要让学生理解古诗词当中特殊词句的言外之意,要让学生跳出文本,展开合理想象,丰富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而“补白”这种言语训练恰恰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最好形式,它蕴含在许多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种教学艺术,用恰当的形式来构建古诗词的完整意义,丰富和再创作者表达文意的精神内核。(一)在情感共鸣处“补白”古诗词创作中,古人有“言之不尽”之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和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要创设意境,让学生产生联想,让作者不能用文字直接抒尽的情感通过“‎ 补白”的形式进行再现,从而提升学生的练笔能力。如在执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杨柳依依,王维、元二有很多话要说,但此刻只能将心中的千言万语融在这酒杯之中,你们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通过和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让我们看到了一幕真挚的惜别之景。语言的催生,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那份离别的情怀。(二)在情景再现处“补白”古诗词中诗人往往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要想理解作者的表达情感,就必须再现当时的景象,而光从诗人文字的表述上来说,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还原、再现和补充这一景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前两句对景色的描写,在教学中可以对“烟花三月”进行情景再现:“你觉得当时武昌和扬州的烟花三月各是什么样子的?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在这么美的景色下诗人却要和朋友分别,这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样教学,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其中的情感,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言语的训练。(三)在标点意深处“补白”在古诗词中,多以逗号、句号为主,但也有一些句子运用了问号和感叹号等。为的是更好的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澎湃情感。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细节,适时让学生进行“补白”,这样更能激活文本的灵性,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忆江南》中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就运用了一个问号。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运用了问号?作者想通过问号表达什么呢?”让学生“补白”‎ ‎。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情感,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如果不用问号,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符号?引导学生说出还可以用感叹号、省略号等。这样,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就更深入和丰富了。(四)在省悟哲理处“补白”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有一定的哲理的,但在文中作者却没有直接点明其中的哲理,而这恰好为“补白”提供了机会。如在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时,可以提问:“诗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明白其中的哲理。这课的另外一篇古诗《游山西村》也可以运用同一方法进行“补白”训练:师:“诗中最后两句诗人是不是单纯的在写景?”生:“不是。”师:“如果不是,又是在表达什么呢?”(生讨论)生:“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遇到困难、迷茫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师:“你能联系身边的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吗?”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学生不但对诗句中所蕴含的难懂的哲理有了深入的理解,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运用,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三、积累、运用,化乎其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懂诗词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要将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即“化乎其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积累到的语言和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方面,使之成为一种语文能力。(一)化诗为文,巩固再创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意思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弄懂全文的意思外,可以引导学生用改写、仿写、续写等形式试着对课文进行再创。通过这一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如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样的叙事性诗歌时,就可以让学生将诗歌用自己的语言写成一个白话文形式的故事。又如在执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除了可以让学生改写成白话文外,还可以只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当然,在这样的训练中,更加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加入进来,丰富和再创自己的文章。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的习作条理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流畅,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二)特殊句式,模拟练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并加以利用。对于古诗词教学中好的语言训练点我们应该怎样来操作更有效呢?我觉得应该当堂进行类似的训练,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样才能趁热打铁,把书本上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如在执教《咏柳》一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句中作者把春风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来写一个句子吗?”师出示句子让学生填空:不知     谁     ,       似      。学生可以说出“不知落叶谁清扫,九月秋风似扫帚”之类的简单答案来;又如《题西林壁》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改写创作:不识    真面目,只缘     。学生会说出“不识列车真面目,只缘身在车厢中”‎ 之类的句子来。这样就达到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效果。(三)活用诗句,化为己有学过的诗句让学生积累下来之后,不但要明白其中的意思,最难得的是能够在合适的时候恰当引用。如在课堂中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春天到了,校园里万物复苏,到处鸟语花香,你能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这一景象?又如:这道题目小明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出答案,刚才突然灵光一现,顿时明白了。这一情景可以用哪一句诗来表达?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相同的情景,用不同的诗句来描述。如表现春天景色的诗句有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有哪些等。(四)写法迁移,学以致用古诗词教学除了朗读、感悟这个有点“虚”的的目标外,还是有其“实”的一面,如对作者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的学习等。如《乡村四月》一诗的结构就很有特点,前两句写出了初夏时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后两句描述了村民们一派繁忙的劳动情景。以景起兴,事随景出,情融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不正是本诗的精妙之处吗?也正是我们现代文中的写作手法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枫桥夜泊》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可以学习《钱塘湖春行》中从多方面观察景物特点及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等。所有的这些写法都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习作当中去。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古诗词作为 “范本作用”的观念,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其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有让学生身心得到陶冶,语言获得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才真正称得上是一节本真的成功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刘风兰,新课程理念下古诗教学的新思路 [J]吉林教育2010(11) . 江  雪,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J]新课程(小学) 2012(02) . 王锺陵,《古诗词鉴赏》 [M]‎ ‎ 四川辞书出版社.唐  燕,语言文字训练之策略 [J]小学语文教学2012(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