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论文之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偏离教学目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具体地说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 一、读读。即在一篇课文教学开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悉课文内容。为了保证读的效果,我一般都把读书安排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或查字典;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多遍,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然后是认真默读,读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读完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在默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划。通过默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要求。指导学生朗读或默读,不仅仅是读的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因为理解性的朗读或默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读的训练。例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课,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狼为了要老山羊快点儿把它从陷阱里救出来,向老山羊赌咒,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的,我是非常喜欢羊的,特别是老山羊。”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考虑:狼说自己非常喜欢的羊,都包括哪些羊?学生说:“有山羊,有绵羊,有大羊,有小羊,有老羊,也有年轻一点儿的羊。”接着,我又问:“狼这样说话,意思是什么昵?”学生说:“狼的意思是所有的羊它都喜欢,让老山羊对它有好感。”“对了,那么这个‘羊’字应该怎么读呢?”学生说:“应该读得重一点儿,让陷阱上边的老山羊听得清楚。”接着,我又问:“假如,陷阱上边站着的是一条牛,狼该怎样说呢?”学生说:“狼会说,真的,我是非常喜欢牛的。”在指导学生读下半句“特别是老山羊”时,我没有让学生在“老”字的下面点上重读号。我是这样指导的,我首先问:“山羊的前边,为什么要加个‘老’字呢?”学生说:“狼很会用词儿,陷阱上面的是老山羊,所以它用了‘老’字,讨好老山羊。”接着,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陷阱上边站着的是年轻的或小山羊,狼会怎么说话呢?山羊前边要加什么词儿呢?”学生说:“狼会这样说,‘真的,我是非常喜欢羊的,特别是年轻的山羊’。或者说,‘真的,我是非常喜欢羊的,特别是小山羊。’”这样指导,学生不仅会读了,而且对狼认识得更深刻了,学生说:“狼是面对着老山羊说话,所以它用了 ‘老’字,这正说明狼很狡猾。”我觉得,这样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是理解性的训练,而不是机械性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与能力。 二、说说。这里的说说。是在“读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反馈和加深。有提示问题的,就让学生围绕提示问题说;没有提示问题的,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知道些什么或有什么感受。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设计引以思考的问题,必须是紧紧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既不难,也不易,既有想头,又有说头。例如:我教《雨》的第三自然段:“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场及时的雨水,一定能流到田地里灌溉小苗,也能流进果园里,灌溉果树,它能流进人们的心里去吗?”问题一出,我不要求急于回答,而要学生动脑思考。经过考虑一番之后,有的学生说:“雨水下到地上,只能流进田地里,流进大坑里,也能流进园子里,不能流进人们的心里。” 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能流进人们的心里。理由是:雨水流到田里,小苗得到及时的雨水,长得更好,粮食打得多,种田的人心里高兴,我们城里人也高兴;流进果园里,果树长得好,结的果,栽果树的人心里高兴,苹果又大又脆,我们买来吃也高兴。你看,有了及时雨人们都高兴,这不就好像雨水流进人们的心里去了吗?还有的学生说:“小苗需要雨,人们盼下雨,果然又下了雨。人们高兴,所以就像雨水流进心窝里一样。”我觉得,学生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同时还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时特别留心这些问题,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议议。“议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和中心思想,提出几个关键性的和有思考价值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认真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思考,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牛顿做好风车后,把风车带到了学校里,正在牛顿为大家夸奖他做得好而得意时,卡特的发问却使牛顿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卡特会问这样的问题。同学的嘲笑,风车被摔坏,使牛顿羞得满脸通红。牛顿心里难受,不是因为同学们的嘲笑,也不是因为风车被摔坏,而是因为讲不出风车转动的道理。他没有流一滴眼泪,表现了牛顿决心记住这一次教训的思想变化。而牛顿的思想变化过程使学习课文的难点。 为了突破课文中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牛顿心情变化的句子:牛顿得意地转着风车。牛顿羞得满脸通红。他捡起摔坏的风车,没有流一滴眼泪。然后出示写有这两个句子的小黑板。 然后指名读第一句,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牛顿为什么得意?同学们是怎样夸他的?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读书结合上下文能很快回答出来。加上学生对牛顿的喜爱,对牛顿的夸奖同学们畅所欲言。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风车?你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吗?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疑问呢?请打开书本读2—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生读后指生回答。“整天忙着做手工。”“停下来仔细观察,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问:牛顿做风车的工具从哪儿来的?(积攒的零用钱)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想?(他喜欢做手工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指导感情朗读牛顿喜欢做风车的句子。师:如果你是牛顿,费了很大力气做成了风车,你会怎么样?让学生进入情境来理解牛顿此时的心情效果很好。到了第二天,牛顿把风车带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得意时会说什么呢?指生畅所欲言。感情朗读这句。 接着让学生读小黑板上的第二个表现牛顿心情的句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读后提问:牛顿因为什么羞得满脸通红?他为什么没有流一滴眼泪?结合上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卡特问他你能讲出风车为什么会转的道理吗?牛顿回答不出来。)牛顿听了卡特的话后,有什么反应?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学生很容易从前文找到答案,因为他整天忙着做手工,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他为什么没有流一滴眼泪?此时牛顿心里会想些什么?可以看出牛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牛顿后来是怎样做的?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生回答完毕,再来回答牛顿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样一步步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重点内容也得到了突破。 中心问题一般容量较大。教学时我们根据需要再提出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启发。在学生弄懂一个个小问题后,完整地回答这个中心问题。每议一个中心问题,一般我们都要学生经历以下过程:1.认真阅读与问题有关的课文;2.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思考;3.抓住要点自己练习组织答案;4.指名发言及对发言进行评价。必要进还安排在自己组织答案后进行小组讨论。 四、写写。写就是练笔。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常用的形式有: 1.抄写。抄写课文中点明中心思想或揭示事理的句子以及典型句式和运用修辞格的佳句。 2.书面回答问题。如有些中心问题讨论后把答案写下来;课文主要内容在口头概括之后写下来等。 3。抓住典型句式设计课堂练笔。 学习语言就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那些常用的句式开始。因此,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仿写句子的机会,让学生学了一个句式后,举一反三,写出内容不同而句式相同的内容。在教学《师生情》一课中“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时,先指导学生读原句“首先要告诉她,班里一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然后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最后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她补养身体。”再让学生体会这一句式的构成特点,讨论作者写了几层意思,表达了学生的一种什么心情?接着让学生仿照句式,把自己曾经看到、听到或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 4。抓住各种结构的段式设计课堂练笔。 段的结构形式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四段,有并列式构段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美景这四段,有总分总方式构段的,如《中彩那天》… … 对于这种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在读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作者通过“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具体说明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句话的。在阅读中,我让学生明白了这段的二、三、四句都是围绕第一句写的,我引导大家照这种构段方式写写我《喜爱的玩具》。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了构段方法,因而根据要求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5。抓住文中引发假想处设计练笔。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在文中或结尾处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计课堂练笔,引导学生从无声中去感受去想象。例如学习《七色花》一文后,同学们都被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心中也渴盼能拥有一朵像珍妮一样的七色花,来实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愿望。顺应学生的思维,我就让学生假设:如果我也拥有一朵七色花,“我”会怎么使用它呢?当时学生都很兴奋,纷纷拿起笔来,把自己的愿望尽情诉诸笔端。学生那富有创意的想象的思维火花被充分点燃,一篇篇新颖独特的创新之作在他们手中诞生。 6。抓住文中空白处设计练笔。 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出自名人名家之手,他们在创作时,为了注意详略之分,也为了制造一种艺术氛围,对有些情节都未作直接描写。如《做风车的故事》一课,主要是通过牛顿的思想变化过程来贯穿全文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由于自己不会制作风车的原理而被同学嘲笑,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以后又如何做的都未具体描写,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教学中可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在充分想象,补充课文空白,进行练笔。 7。续写片断。有些课文文已尽,意无穷。我们就根据课文结尾启发学生想象,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文章在精彩的地方嘎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教师如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摄影师》一课中,那个小摄影师由于忘带胶卷没给高尔基照成像,哭着跳上一辆电车跑走了,那个小男孩还会回来吗?结果怎样呢?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以小摄影师还会回来吗为题,续编结尾。由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高尔基关心热爱下一代以及小男孩迫切地想为高尔基照一张相,孩子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体会到了高尔基的美好情感,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除上所述,我采用的写的形式还有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结合一篇课文写什么,我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需要确定的。同一篇课文,有时我规定同一的内容来写,有时提出几个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势必体现教学的程序,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截然分开。我在教学中,常常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带有启发性的课堂练习,以训练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设计了一项口头表达能力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发表评论,说说狼是一只什么样的狼?学生说:“这是一只凶恶的狼。”“这是一只狡猾的狼。”“这是一只善于装狗的狼。”“这是一只既凶恶又狡猾的狼。”评论完狼,又评论老山羊。学生说:“这只老山羊很有警惕性。”“ 这是一只善于看穿坏蛋伪装的老山羊。”“这是一只有斗争经验的老山羊。”……这样设计课堂练习,不增加学生的过重负担,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