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适时扬起 “期待”之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适时扬起 “期待”之帆

语文论文之适时扬起 “期待”之帆 ‎ ‎  温岭市温峤镇中心小学   李雅平 ‎  [内容摘要]: “阅读期待”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那么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期待”的视野。应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其中的情感,从而扩大期待的视野。利用阅读期待 ,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质量,让孩子再一次喜欢上阅读,并且乐此不疲。‎ ‎  [关键词]:  自读   阅读期待 ‎  小学生,他们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这些精髓依赖于教师的分析、提问、灌输是不能为学生所汲取的。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 ‎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产生全程的强烈的“期待心理”。 “阅读期待”‎ 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是探究的前奏。‎ ‎  一、在自我提问中激发“阅读期待”‎ ‎  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1)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解决不了的应怎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学完课文后,我们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促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 ‎  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本打算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不明白的句段,可课堂上学生要说的话不是我事先备课的内容,于是我改变了我的授课过程。事情是这样的:在第二遍 ‎  读完课文以后,我问: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  生:老师,我不懂花生好吃,而桃子、石榴、苹果也好吃,可作者为什么要拿他们进行 ‎  比较?‎ ‎  生:老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那些水果好看,但花生不好看、却很好吃。‎ ‎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 ‎  生:从父亲说的那段话中知道的。‎ ‎  师:那我们一起看这段话。‎ ‎  自由朗读。‎ ‎  师:你想说些什么?‎ ‎  生:老师,我认为这里写了落花生的一大缺点,这里有一句话说:‘必须挖出来才知道。’那么如果把花生挖出来才知道它不成熟,只能把它扔掉,那不太浪费了吗?而桃子、石榴、苹果那些成不成熟大家都看得很明白,那些不成熟的,我们会等它长成熟了再去摘,这样就不会丢掉它们了。‎ ‎  师:说得好,你真是个有主见的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一段,他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  生:他想告诉大家花生的品格很高尚。‎ ‎  师:能再具体一点儿吗?‎ ‎  生:是想告诉大家花生是外表不好看,却很实用的东西。‎ ‎  师:作者只想议论花生的好处才写了这篇文章吗?那写此文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  生:从下文“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知道的。‎ ‎  师:父亲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是吗?‎ ‎  生:老师,我有话要说。我认为做人也不一定非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也没什么不好的啊。‎ ‎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  师:好,认为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认为做人应该做像这些水果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好,马上换位。现在我们来开小辩论会。‎ ‎  ……‎ ‎  下课后,一个同学到我跟前,说:“老师,等下节课再接着讨论吧。”“为什么?”“我还有话要对他们说。”……‎ ‎  这一教例中,学生通过深入的提问,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学生在自我提问时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便是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对言语的操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所以……如此精彩地多元解读文本,正是创设学生阅读期待的结果。‎ ‎  二、在“情境”中感悟阅读的妙趣横生,唤起“期待视野”‎ ‎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  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  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阅读中产生另一层面的“期待”。‎ ‎  在学习《鲸》这课时,课伊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模仿“幸运52”进行“幸运抢答”──“我来描述你来猜”。‎ ‎  伴着神秘的腔调,开始了第一个:“它是一种稀有动物,主要以竹叶、竹笋为食。它黑眼圈、白脑袋,圆圆胖胖惹人爱。”‎ ‎  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出:“大熊猫。”自豪、兴奋跃然于学生的脸上,目光紧紧地追随着我。我“故弄玄虚”,接着说:“‎ 下一个可有点难,能猜出吗?它是一种候鸟,常出现在诗人的诗中,它有一身黑色的外衣和一个剪刀似的尾巴。”‎ ‎  “燕子!”没等我说完,学生又抢着喊出。‎ ‎  “它生活在海洋里,虽然它从不偷东西,可人们却说它是贼。遇到危险时,它的腹腔里能喷出一股墨黑的浓汁。”‎ ‎  “乌贼。”‎ ‎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我不失时机地开始点拨:“同学们还真行,那为什么老师一说你们就猜出来了?”学生从中明白了什么是特点,抓住特点来描述更清楚,也隐隐地感觉到学习课文时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  这一环节中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初步感知事物的特点以及抓住特点的益处,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让他们在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的同时,发现阅读是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从而唤起期待的视野。‎ ‎  三、在“意外”中,得到“阅读期待”‎ ‎  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意外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出现了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新天地。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引导,切莫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让阅读的精彩与你擦肩膀而过,以致于多添了一份遗憾,少了一份灿烂!把握非预设生成,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让课堂教学在意外中精彩无限。‎ ‎  还是在上《鲸》一课时,我先说了一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海洋里最大的鱼──鲸。”  话刚出口,学生纷纷质疑:“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  “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学生有的找出“鲸用肺呼吸,说明鲸不是鱼”,有的找出“鲸是胎生的”。‎ ‎  当学生找出鲸的进化过程时,课件随机出示课文的这部分内容“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适应了海洋的生活。”我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来读,从而懂得鲸的进化是随着环境变化而缓慢的逐渐演变的过程。然后我把从网上和科普书中收集的鲸的进化图片点击给学生看,让学生懂得鲸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下来, 它是生活的强者。不知不觉中,课堂学习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纵观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意外让学生得到了阅读期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给学生一场及时雨,让课堂“意外”‎ 在适时引导中精彩。‎ ‎  四、在课外阅读中感受阅读的博大精深,提升“期待品位”‎ ‎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  那是在“陶醉经典,读书有味”的班级读书会研讨活动中的一个精彩瞬间。我和我们班的39个孩子正陶醉在--我们共读《我要做好孩子》(黄蓓佳著)的班级读书会上。“我觉得金铃很可爱,胖嘟嘟的,和她认识的人总喜欢在她的脸上揪一下,都快揪出老茧来了。”“我觉得金玲是个善良的小女孩,我从她收留可怜的幸幸这个故事知道的。”“我觉得金铃她很讲诚信,答应了孙奶奶不向别人透露补课的事,面对妈妈的反复盘问,她都守口如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并辅以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后,大家交流交流,很有意思,特别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即亲子阅读),说说读后感受。‎ ‎  “我知道怎么去读懂小说中的人物啦!”‎ ‎  “我们应该做一个好孩子,一个知道努力的好孩子。”‎ ‎  “黄蓓佳阿姨写给我们看的书,我要把它全部读完。”‎ ‎  “下次读书会,我给大家推荐《草房子》这本书。”‎ ‎  --摘自学生日记 ‎  当课内阅读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找、收集相应的阅读资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因为此时的期待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就多了希望在阅读中搜索能为己所用的信息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让每一个学生进入自己新的角色,激活已有的生活积累,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尽管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我以为,智慧的火花来自于三个火种:善良的、生活的、深刻的。‎ ‎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倡导在生活之中学语文,在实践之中学语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实践体验,不断巩固提高。及时地呈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阅读更具广度与深度,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形成阅读的热潮。从儿童的心理特征而言,儿童往往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欲,他们热衷于活动。因此,教师要积极引领孩子参与实践活动,展示个性风采。比如,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与妈妈一起说说、比划比划;读了《我有友情要出租》后,教师可以编写小剧本,让学生相互合作表演大猩猩与咪咪之间的友情故事。‎ ‎  总之,“阅读期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就要充分利用“阅读期待”,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让我们的孩子再一次地喜欢上阅读,并且乐此不疲,让阅读真正成为“乐读”!‎ ‎  参考文献 ‎  《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阅读批判》,吴汉平,《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 ,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  《多元感悟:像雾像雨又像风》,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学》‎ ‎  《有了“期待”,阅读将是一壶好茶》,周颖,《小学教学设计 》2005年第3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