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议阅读教学中思维的辨证训练
语文论文之浅议阅读教学中思维的辨证训练 浅议阅读教学中思维的辨证训练邱建锋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江苏 南通 226014摘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对教师自身的意识作用,不仅是产生了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两者是互为补充的思维活动方式。关键词:阅读教学 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在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思维的展开表现为两种基本方式,即发散式和聚合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合理地启动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保障语文有效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对教师自身的意识作用,不仅是产生了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两者是互为补充的思维活动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使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实施辨证训练,以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1 要分清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实施思维训练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与解决的问题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精确性问题,即问题的条件和解答任务、目标之间的联系较明晰和单一,答案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如:“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麋鹿坎坷的命运和传奇的经历”(《麋鹿》)显然,课文答案只有一种。所以对这一类问题要采用聚合式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对问题及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并根据已有条件进行推理,从而把他们的思维导向到正确解答的求同目标上。另一类是模糊性问题,即问题求解的方向无明确的限制,答案可以有多个合适的结论。如一位老师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师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对这类问题须采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课文——课外阅读——生活经验”之间展开全方位的联想,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总之,只有从问题的特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才有利于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选定答案的方向,再进行深入思考选择答案的好习惯。2 求异思维的训练,必须由求同思维的训练来作矫正与平衡在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中,当学生积极展开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与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曹操军队水寨时,如果曹操军队出来反攻,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求异思维中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案,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有位教师在教《钱学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第一自然段应放在文章什么位置?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教师如此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通过“求异——求同”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思维品质既获得灵活性、独创性方面的培养,又获得深刻性、批判性方面的提高。3 在求同中鼓励求异,让学生把结论还原为思考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课文中的许多抽象的词语、高度概括的结论等,只有通过 “具体化”——把它们返回到具体实际,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识与理解。具体化的基本途径是把结论还原为自己的思考。例如《鞋匠的儿子》的教学,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林肯与议员的对话,深入体会林肯的宽容:“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使学生初步领会到课文要赞扬的是这样一种高尚品质。这一步是思维求同性的训练。接着,教师又设计一模糊性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求异:“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人员与林肯有相似的好品质?”学生于是便举出许多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从课文的结论中引出来的,是在求同思维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化认知活动。然后再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于求同,概括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总之,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发展,是以求同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思维求异性的发展又促进求同的深刻性与新异性。通过教学中“求同——求异——求同”循序发展训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