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 ‎ ‎  【摘要】感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诚。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感恩,其实也是无处不能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让感恩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随读生懂得爱,学会爱,在感恩中传递爱。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对随班就读生感恩情怀的培养:文本,感恩情怀教学之源泉;课堂,感恩情怀教学之阵地;课外,感恩情怀教学之拓展。又从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堂这一主阵地的运用:以“读”育学生感恩情怀;以“行”促学生感恩情怀;以“演”培学生感恩情怀。通过语文学习,让感恩从心底开始,从一言一行开始,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  【关键词】感恩情怀   语文教学   随班就读 ‎  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倡议队员们以实际行动来感恩母亲,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位在成长道路上给过我们关爱与帮助的人。那天,我收到了真诚的祝福、自制的贺卡、手工的纸花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这些礼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橘黄色的印有爱心的塑料小杯子,旁边还配有一把小勺子。它的特别在于,这不是我现在任教班级的学生送的,是三年前教的孩子送的,而且他还是一位特殊的孩子。杨某当时进办公室送我礼物时让我很意外,后面说的话更让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说:“陆老师,祝您三八节快乐!您的声音总是容易沙哑,这杯子能喝水,还方便泡药粉,送给您。”他竟然还记得我有咽喉炎,经常要泡药粉,实在难得。相信我们肯定都遇到过教育的尴尬:已经毕业的或是之前教过的学生,碰到后,很多连招呼都不打,更有甚者,擦肩而过却视若陌生人,让身为人师者的心里是拔凉拔凉的。杨某的行为犹如回暖的春天,让我深切感受到他身上的别样美丽。‎ ‎  感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诚。打一个电话,送一张贺卡,写一封信,只要你有心,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感恩,其实也是无处不能的。因为真诚的感恩不是一天、一件事,而是让感恩之心常驻心间,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懂得感恩。曾经的杨某因为智商低,看上去憨憨的,不合群。课间休息时,我总是看见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座位上,从不与同学玩,也没有人找他玩。课上从不发言,注意力也不集中。对于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他总是那么冷漠,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如何让生活在正常儿童中的他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让感恩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 ‎  一、文本:感恩情怀教学之源泉 ‎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帮助残疾孩子调解不适和焦虑,减缓心理压力,培养孩子学会宽容、合作、自立和感恩。残疾孩子因为和正常的孩子不同,家长往往产生补偿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把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揽,所有家务都不让孩子做。过分的溺爱和放任孩子,过多的包办和呵护,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这样不但使得孩子自立能力差,而且容易使孩子感觉到这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自然不会有感恩的想法。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认为给他的一切特别关爱都是应得的,不会体谅父母和别人,使其缺乏人间温情。‎ ‎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何况是人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亲人之恩,同时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关爱、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家庭、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以“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如《三个儿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等文,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就要懂得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胖乎乎的小手》中为家人做事的兰兰;《借生日》、《月亮的心愿》等文章,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也应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  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从《他是我的朋友》、《我的小伙伴》等课文让学生感受友恩;从《一次成功的实验》等课文让学生懂得要舍己为人;从《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他人;从《小鹿的玫瑰花》等课文中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  二、课堂:感恩情怀教学之阵地 ‎  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因此,40分钟的课堂上,我努力使孩子走近文本人物心里,感受暖暖爱意,同历情感之路,感悟身旁爱意。‎ ‎  1、以“读”育学生感恩情怀 ‎  “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对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育得晚一些。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通过按课文填空、讨论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柜台前的那个小男孩非常喜欢小汽车,但当售货员阿姨提议他让妈妈给买一台时,他却说出了那“言不由衷”的令人心灵震撼的话语:“‎ 不,我只想看看,不要妈妈买。”因为他知道,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还得给爸爸买药,他懂得心疼妈妈,能够理解妈妈。我让杨某反复地读这句话,一步步地让他走近小男孩,感受他那种孝敬父母的美好心灵,从而让孩子受到了一次感父母之恩的教育。‎ ‎  2、以“行”促学生感恩情怀 ‎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口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且会使他们厌倦。我们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执教《胖乎乎的小手》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1、想一想,让杨某先回顾兰兰的小手能为家人做什么?2、说一说,你的小手会做什么。3、画一画,把自己的小手画下来,并在画里的手指上写下能为妈妈做的事。4、做一做,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要求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点滴事情。我联系他妈妈,做好相应的记载。比如:自己洗头、洗澡、洗袜子、洗内衣、剪指甲;帮父母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衣柜等。上学时,把情况反馈给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且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做的事都是帮他做的,学会体惜和感谢父母,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教学《借生日》一文后,我就要求杨某回家了解妈妈的生日,在他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送上自己自制的礼物。我特别交待杨某一定要把妈妈的生日记在本子上带回学校。第二天,我把杨某妈妈的生日记在日历上。在他妈妈生日的前一天,我问他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当然,他是想不起来的,后来在我的提醒下才记起,问他准备怎么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低着头说:“我……我什么都不会!”我建议他画张画作为生日礼物。在我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第二天,杨某带着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 ‎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料,教育学生感老师之恩。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欣赏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铺垫情感。(2)细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3)感情升华,倾诉衷肠。以师生情为主线贯穿始终。(4)回忆平时老师是怎么关心你用事实见证。课外,让学生自制一件小礼物送给老师,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3、以“演”培学生感恩情怀 ‎  边表演边分角色朗读,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环节,我设计了“我来编,我来演”‎ 的环节,我让学生续编故事,并提示:小鹿的玫瑰花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伙伴们会怎样感谢小鹿呢?请小朋友编一编,演一演。杨某在组员的帮助下,快乐地参与到故事表演中。当他在扮演小兔子,竖着一对“长耳朵”,蹦跳着对小鹿说:“谢谢你,小鹿。你的玫瑰花真香,真好看!”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于是,他就在编、演中得到了一次快乐的感恩教育。‎ ‎  三、课外:感恩情怀教学之拓展 ‎  当社会各界来校捐款,我就让杨某去接受,致感谢辞,写感谢信;领导来看望,让他和领导交流,表达谢意;团队学校来联谊,让他在活动中通过一个微笑、一个敬礼来交流表达友情。每年的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引导杨某亲手制作贺卡,感谢曾经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对他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扬和引导,慢慢地在他的心里就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智力上残疾的学生,我们应本着不求成才求成人的思想来教育他们。他们的未来不可能都辉煌,但他们至少不应该成为社会的负担。作为老师,我们要让他们能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让我们从小处着手,在随读生中开展感恩教育,让每位特殊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在家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遵守公德,关爱他人,做到“知恩、报恩、施恩”,常怀感恩之心。‎ ‎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曾说:“‎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会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知恩图报,知恩是基础。只有让每个随读生都通过文本的熏陶、实践活动,感受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感受到爱和恩,才会心存感激,才会去知恩图报。如今的杨某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就会打招呼,问好,放学后也会和我道别;课间,他也会和同学交流玩耍;对于同学的帮助,他也学会了真诚地道谢。看着杨某从昨天成长到今天,我不禁想起了赵朴初填的一阕词:“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瘁,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成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山几重,一重重过即攀临峰顶;水几程,一程程行即驶近彼岸。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么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教育细节,每一步探索的工作,实实在在地用毕生精力去探索随班就读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成功将会不期而至。‎ ‎  【参考文献】‎ ‎  [1]《让残疾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谭承荷   中国特殊教育   2005‎ ‎  [2]《感恩教育的思考》   叶华茂   大连出版社   2000年 ‎  [3]《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   陈云英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10‎ ‎  [4]《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 ‎  汤盛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 ‎  [5]《普通小学教育中的随班就读》   周文彬   气象出版社   1999年 ‎  [6]《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   黄亢美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  [7]《特殊教育导论》   刘全礼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