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 ‎  宝鸡市渭滨中学  任红云 ‎  当代著名史学理论专家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曾有过精确的阐释:“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学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和诠释。历史学Ⅰ在如下的意义可以认为是客观的和不变的,即大家可以对它有一致的认识……但历史学Ⅱ……是随着我们的思想变化而改变的。……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却完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历史学Ⅱ实则是指对史实的理解和体验,有时也包括价值判断,历史论述的虽是过去,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却是现实的。西方学者克罗齐那句言简意赅的名言“任何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揭示了史学的这一本质。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的对话,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和历史教科书“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针对新课标下高中新课程的这一变化,作为构成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趣味性,作业的评价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灵活的、开放的,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 ‎  2007年陕西省开启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纵观几年来我省高中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许多教师注重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关注了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很多教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关注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其次作业提出是单向的,问题都是课本或教辅资料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三学生完成作业几乎是应付差事,要么找现成的答案抄写,要么通过网络百度,没有相互探讨、互相合作的过程,更谈不上“合作”“探究”的素质培养;第四作业评价是绝对的,作业的评价基本上是以标准答案为依据,非对即错,不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也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无法体现创造力。这样的作业设计和评价体系功能单一、要求划一、评价归一,无法体现学生个体学习及发展的要求,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性完全被抹杀。‎ ‎  新课程观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的”课程观,新课标在“学习评价”一部分中明确指出评价要“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按此理解,新课程观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共同发展的关系,历史课后作业就是平等的共同发展的载体,这就要求历史课后作业要从服务教师教学为主的小圈圈里跳出来,向服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转变。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是我国当代史学发展和繁荣的缩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它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它还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并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树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的作业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多年的合作探究,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几点:‎ ‎  第一,多样性和开放性。新课程下教学理念和作业设计原则的转变使作业形式有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诸如“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等,这为历史课后作业形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参考。若从“习作、制作、调查”出发,按更为具体的要求,可进一步分解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阅读作业、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制作与观察等等,‎ ‎ 作业不再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主,评价方式也不应只以标准答案作比对,作业的类型和形式应是多样的,探究结果也是开放的,如历史人物评价小论文、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并论证、对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追根溯源揭真相、设计情境合理想象多维度思考问题等等,把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从静态的经验转变为动态的实践,从课堂到社会,从纸笔的体验到心灵的感悟,这是对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开放性的和多样性的习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如针对近期以来中日钓鱼岛争端,布置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钓鱼岛的历史归属、钓鱼岛争端的由来、讨论日本歪曲事实罔顾舆论的本质。通过这种问题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这样历史课后作业就转变成为以知识为基点发散为“动脑、动手、动情”,辐射为“课堂  、社会、历史、 现实 ” 这样一种向多样性,多层次培养空间方向转变的形式,从而体现出历史课后作业独特和极具广度的功能空间。‎ ‎  第二,层次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比如说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两组试题或增加一些选做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一组题主要以基础知识和教材内容为主,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图表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多以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并以历史地图、图表、历史文献结合起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有效培养学生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分析历史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组题或选做题要求较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题型可以多种多样,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甚至要查阅相关史料,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去思考,解决问题,答案也可以是灵活的、开放的,都不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  第三,合作性和探究性。现代社会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合作精神也是新课程着力培养的目标之一。设计作业时,可有意识地把问题拆分成不同的小问题或分成若干步骤,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协作、合作探究,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  第四,丰富性和趣味性,具备较大的可操作性。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情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追求个性,思想活跃,对于僵化的、教条的、程式化的东西不感兴趣,学习起来没有较强的动力,因此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与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当代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动手,把书本知识与他们的兴趣、能力和体验相结合,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做得好。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证。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的作业,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历史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定量的评价,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定性的评价;既要有利于反映一段时间学生学习的状况,也要能够反映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发展的较长的过程;既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总体学习的评价,也要尊重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需要;既要反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要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育和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人文教化”的强大功能,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作业的评价功能,才不会使学生感觉到沉重的负担,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往、共同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