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论文之谈“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展开人才竞争,重视开发智力,迫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理论愈来愈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教学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与教学理论有关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如脑生理学,现代心理学,系统科学及现代化技术手段等,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尤其在美国涌现了诸多的教学流派,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在教学论领域广为建树。其中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影响最大。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布鲁纳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授学科结构;发展认知能力;主张早期学习;提倡发现法等四大观点。虽然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有些观点是基于理论上的假设,并非从学校课堂教学长期追踪研究中总结出来,具有明显的片面性,比如强调课程要把知识结构作为主要内容,从而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削弱了实用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他所提出的“发现法”的确对后来的教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的发现法,被介绍到我国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今天在这里就想探讨一下“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事实上如果要追源的话,“发现法”并不是布鲁纳的首创。早在 18世纪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就已在他的《爱弥尔》中隐约提到了这个观点。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其理论的核心是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观察能力和灵敏性。他认为“ 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世界;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他主张让“儿童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行动”。这样看来卢梭的教学思想无疑是后来“发现法”的渊源。 当然布鲁纳的“发现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方法应当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形成的问题。学生应当凭借发现法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所以布鲁纳对于发现法的解释就是:“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语文教学历来就好象是最容易引起“关注”的一门学科。因为汉语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用母语来上关于母语的课,好象总让人觉得缺乏“学习”的兴味。况且现在的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绝不能用“老实”二字可以概括,想要让他们就这样“束手就擒”,简直门都没有。再加上语文教学又完全不同于数、理、化教学,它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个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理解,赏鉴上,往往是见仁见智。它不象数理化可以用“唯一”来解决。因而很多时候的语文课被上成了填鸭式,一言堂。教师只顾滔滔不绝地抒发个人情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人观点。这恐怕也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所以,从某种角度言,“发现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现象。学生因为这样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而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因为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而空前活跃。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因课制宜地做一些调整。例如高一课本中有一篇日本小说家栗良平的作品《一碗阳春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外乎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顶多加个人物分析,教师的分析讲解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如果你能适当应用发现法的话,你会发现效果截然不同。这堂课上,我把原作品做了几次改动,每一次改动所带来的疑问都引起学生深深地思考,激烈地争论。这几次改动分别是:1.倒叙式开头。小说原著是顺序式的,从母子三人吃第一碗阳春面开始,而我的改动就是把小说的结尾提到开头,并做一段详细而生动的描绘。带来的问题是顺序和倒叙对于小说结构的不同效果。2.用……替代重复内容。因为小说在描述母子三人“第二次吃面”的过程时用了与“第一次吃面”基本相同的描写。所以我把这一段删去,而用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来替代。引发的讨论是文学作品中省略号的运用和重复描写的不同作用。3.删除空镜头。在第二次吃面之后。小说中有一段空镜头,我把它删除了。小说中的空镜头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4.三碗还是一碗。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安排母子三人先后吃了四次面,前几次是同吃一碗面,而在最后一次要了三碗面。既然那一碗面让人印象如此之深,更为了与小说题目相呼应,能不能让他们再同吃一碗面呢?5.幸福的桌子。“二号桌” 是小说中屡次提到的,并强调是一张幸福的桌子。为了能与小说形成更为紧密的呼应,所以我准备彻底改变小说的名物线索,甚至把小说题目也改成“幸福的桌子”。这次改动,同学的争论尤其热烈,幸而他们在最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在这堂课上,连平时上课只想睡觉,从不举手提问的学生也都跃跃欲试。而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提问,思考,讨论便顺理成章地,记忆深刻地了解了小说的表达方式,结构线索,情节设置。或许这也算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变换方式吧。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做一些这样的变化,调整。就好比做饭烧菜,换换口味,更能引起食客的食欲;上课亦是如此。而“发现法”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更多学生的“食欲”。何况,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很多教师常觉“苦不堪言”,无所适从。而“发现法”又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把老师释放出来。既然可以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发现”,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发现法的应用要避免极端,因为教师始终是课堂的掌控者。学生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而自由发挥。发现法实际上也包含着教师的“讲”(较少)、师生间的“议”(提问题、谈话、讨论)、学生的“思”等等系列教学活动。不同的是其中活动的比例,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这种方法有人也称之为解决问题法。这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我们教师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向前迈进。”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 1.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一种或几种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开展争辩。4.对争论作出总结,得出必要的结论。 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发现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使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经常伴有猜想、惊讶、困惑、期待,促使他们紧张地思考,并想方设法地寻找理由加以证明。这一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价现象和过程。比如,高三教材中有一篇《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这篇文章由于它的创作年代和社会背景的原因,使得它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不希望学生们仅仅囿于教材、教参,用传统的老眼光去看待问题,批评人物。所以在我的提示、引导下,学生们对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由此引发到对社会与人生、艺术与生活的深层思考,以及文学评论应当知人、论世。 当然,在发现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寻找证据来获得正确的结论;同时帮助他们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对比事物,进行思考;并且要帮助学生最后评价结论,特别是如果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结论,应该在肯定得到的正确结论以后,评价出较优或最优结论。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对于当今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布鲁纳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学生亲自探索知识的活动,夸大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质上也是否定了其认知活动在客观上存在的特点。而且,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相对于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来说,并非最好、最经济的学习道路;同时,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仍为了应试而言,它不利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练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教材体系下,它只能配合其它教学方法,适当地加以穿插应用,作为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能力的一种手段。[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2、布鲁纳:《发现的行为》,同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