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试论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共成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试论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共成长

其他论文之试论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共成长 ‎ ‎  摘要: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两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教育和成长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身上都存在着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阐述产生这种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及对他们现行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建议。‎ ‎  关键词: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途径 ‎  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两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他们的教育和成长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老师除了采取一般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探索出一套特殊的教育方法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待研究的新课题。我市同全国各地一样,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迅猛,因此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两个特殊的儿童群体正在不断扩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对这一现状,学校可以利用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学习同一环境中这一课程资源,化不利为有利,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等方面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上都存在着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 ‎  一、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着天然的联系 ‎  1、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同。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是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他们和留守儿童共同都是生活在农村这一相同的环境下,因此他们在生活习惯,知识视野、家庭教育等方面也比较接近。2、他们的生活经济来源都是来自父母务工所得。甚至可以说,部分务工子女父母的工作境遇,正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留守儿童与务工人员子女共处一校学习,他们很容易和谐相处,成为最知心的朋友。‎ ‎  二、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着相同的不足 ‎  1、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 ‎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为了省钱,往往租住在面积比较小的住房,有的甚至是几家合租,还有不少是住在工厂宿舍内,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另外由于孩子们随着父母务工地点的转移,他们就读的学校也经常变动。据调查,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30%的学生有过两次以上的转学经历。由于各地教材的版本不一样,因此学生转学后难免会出现知识点上的遗漏,如果没有及时补上,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据统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属待进生的达50%以上。‎ ‎  2、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如瑞昌市桂林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强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父母就在身边,但由于忙于务工而无暇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至使许多学生逃学、上网。另外还有极少数的打工者从事的职业中还有违规行为,如卖假货,偷税漏费、乱贴乱画损毁市容市貌等,对孩子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  3、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出现偏差,少数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桂林小学5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8%,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二年级学生小花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 ‎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从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这些孩子,跟随着父母在城市的角落中默默地承受着孤独的童年,承受着身在异乡的无奈与陌生。一张张冷漠的脸孔;一句句费解的方言;陌生的城市;艰难的生活。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常常让他们变得沉默寡言,无法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在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也敬而远之。胆小、自卑、忧郁、内向孤僻等缺陷很容易在他们身上找到。在之前结束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中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抱怨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歧视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一是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二是容易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对流动儿童本人造成心理伤害,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  4、 家庭教育缺失。‎ ‎  对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亲朋好友照管的占25%;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留守孩子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故时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  进城务工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经济普遍窘迫,家庭学习环境差: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打工的占65%左右,做小生意的占35%左右。生活的奔波已使他们精疲力尽,对于孩子虽然关心但却很难抽出时间来辅导,有些更是无力辅导。②学习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农民工没有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不少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相对同龄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基础与行为习惯都有一定的落差。③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不力: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来说,由于他们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又忙于生计,既没有闲暇时间,有意识地系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也没有多少能力,全面塑造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④‎ 家庭住所的不稳定性,使学校管理难度加大:民工家庭的住所往往属于暂住的性质,经常会根据打工的场所变化居住场所。有的家庭没有固定的住所,有的家庭没有基本的学习设施。这些因素既影响了孩子学习的品质;也制约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  三、产生的主要原因 ‎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没有在校寄宿,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殊群体是近十年才出现的,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还没有一套先进、完善的管理模式,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  3、社会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社区在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方而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  1、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教育活动。‎ ‎  (1)、定期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  (2)、建立帮扶机制,生活上关爱,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实际困难。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上的关爱当做“身边的希望工程”‎ ‎,积极牵线搭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捐款资助等多种渠道,帮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困生解决了上学问题,确保无一名留守儿童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开展了帮扶济困活动,组织教师及党员捐款帮助特困学生。‎ ‎  (3)、开展“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得到父母外更多的关爱。学校应开展“教室办公”新模式,即教师课余时间到教室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情谊,还弥补留了守儿童亲情欠缺。发动教师担当学生的爱心家长定期找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感情,帮助指导生活与学习。为了照顾学生在校就餐,学校应建立教师中午陪餐照看制度,进行轮流义务坐班及承担学生的课外辅导及放学护送任务。学校应在教师当中积极倡导“爱心妈妈”行动,即学校鼓励教师每天帮助这些孩子洗衣、做饭、辅导功课,履行“妈妈”义务。‎ ‎  2、建立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  3、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  (1)、让留守学生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去感受来自远方的关爱。‎ ‎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许多留守学生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渐渐与家长有了隔阂,时间久了有的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而那些进城务工者子女,在繁华的都市里,看着父母从事着在城里人看来是最低贱的工作,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不愿当众承认自己的父母。学校开展了留守学生与务工子女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接触务工子女的父母和家庭,留守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辛苦。而务工子女通过了解到留守学生对亲情的渴望,父母带着自己背井离乡,漂泊城里,为的是舍不得抛下年幼的自己,为的是让自己享受到城里孩子的教育。从而懂得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如桂林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学生小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曾在写作文中写道:“我讨厌我的家。因为我的父母长年在外,对我不闻不问。我真羡慕那些每天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同学。有时甚至连他们犯错误时能够挨父母打骂也羡慕……”‎ 后来,小强和务工子女小明结成了手拉手的伙伴后,小强看到小明租住的房子的简陋,了解到小明父亲生病了,仍舍不得休息,坚持在工地上干活。小强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明白了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并不是抛弃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学习、生活。不久,小强的爸爸在电话中高兴地告诉小强的班主任,他们外出打工这么多年,小强第一次写信,并叮嘱他们要注意保重身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摘下我们“有色”的眼睛,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这些外乡的孩子。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孩子的一些缺陷:卫生习惯差、发音不标准、内向不合群是由于生活、习惯、地域以及经济等外因的影响所致,而非孩子内因所造成的。我们要看到这些孩子有许多城市孩子没有的优点:心地纯洁、感情真挚、劳动积极、吃苦耐劳。陌生的环境已经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天然的自卑心理。我们要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不要让纯洁的童心过早遭受世俗目光的伤害。当我们投以热忱的目光、真诚的关怀,我们就一定会得到情感的回馈、意外的惊喜。‎ ‎  (2)、让留守儿童的生活走进课堂,去感受劳动的快乐 ‎  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一般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在一起,还有的寄养在立新亲戚好友或邻居家。因此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由于长辈体弱多病,有的留守儿童还担任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如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小军,他的母亲卧病在床,父亲在外打工。小军每天除了照料母亲外,还要煮饭、洗衣、喂猪……为了激励这些“早当家”的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我们开展“小当家”活动,举行了一些生活小常识比赛,如钉扣子,洗服等比赛活动。召开了“爸、妈,请放心”‎ 主题班会等。留守儿童纷纷把自己在生活中学会的绝技一一展露出来,在同龄人赞许的目光中,这些留守儿童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苦难对人生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感受劳动的愉快。那些务工子女也知道了体恤父母工作的辛苦,主动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  五、建议 ‎  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  1、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近年来随我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大量的外资落户我市。回乡务工创业,既利于家乡经济的建设,又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  2、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带进城里。外出务工人员创造条件,力争将孩子带在身边,为他们提供一个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职责。随着义务教育的免费,这一条件应当是日益成熟。‎ ‎  3、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教育配套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所有的学龄儿童享受优质一、公平的教育。‎ ‎  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问题其实是“三农”‎ 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