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得)之浅议情感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浅议情感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论文之浅议情感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 ‎  摘  要: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集合体。在教学活动中,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辅相成。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知活动的动力。本文指出青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使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统一,而且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  关键词:体育教学  情感  作用 ‎  1.问题的提出:‎ ‎  十几年来的教学工作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回首往事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得有一次上课,我让同学们做一个新的动作练习,由于动作有些难度,个别同学练习时不认真,做出一些滑稽而可笑的动作 ,这时班里不但没有人出来指责,甚至还有人在起哄,我当时很生气,认为学生故意和我作对,没有多想就把全班同学进行了严厉批评。当时有些认真练习并很好完成任务的同学委屈得哭了,甚至有些同学还当面和我理论,气氛极其紧张,可想而知那节课是 怎么上下来的。其实现在想来那次不是问题的问题的出现,是自己太年轻,缺少经验,处理事情过于急躁,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缺少和学生交流,导致矛盾的激化。‎ ‎  如今的我通过回顾,学习领悟到在教学活动中,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影响、促进、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协调统一会对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不适宜的情感产生的作用截然相反。一名优秀的的教师善于通过语言、神态、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情感信息,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要求。‎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研究对象 ‎  我校2010届学生157名。‎ ‎  2.2研究方法 ‎  2.2.1  访问法:访问了一些学校的教师及部分学生家长 ‎  2.2.2  个别访谈 ‎  2.2.3  文献综述法: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综合整理。‎ ‎  3.结论与分析 ‎  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知过程加 ‎ 以调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统一、协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师生情感统一、协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锻炼成身体强健,头脑发达,情感丰富的一代新人。‎ ‎  3.1 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胶合体,缺一不可。‎ ‎  3.1. 1重 视情感教学目标与认知教学目标的统一。‎ ‎  体育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如室外课,外部环境的变化,学生注意力专注的程度,体育 技能练习的数量,学生精神状态的好坏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如果不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就会造成师生情感失调,学生产生抑制状态,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我刚开始执教时就曾遇到这种情况:我讲得很认真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却很差。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我明白了上课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小游戏小比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重合理搭配教材,让他们张弛有度,在课堂上始终处在精神饱 满的状态,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初二 女生最怕上分腿腾跃,我首先和她们沟通,了解到主要是恐惧心理作怪,于是我首先降低动作难度,并将分腿腾跃动作的关键技术讲透、说明原理,及时、准确的用语言加以鼓励,让做得好的同学示范并把她的经验告诉大家,消除大家的害怕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次的经验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讲课既要像火焰,有一颗诚心,又要似春水,有一片柔情,既要善用刚,又要巧施柔,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  3.1.2重视情感教学活动与认知教学活动的统一 ‎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只凭自己的满腔热情去讲课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情通则理达。在传授新知识时,对于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结果成绩就有显著提高。学生吴某,他的身体比较胖,初二时体重超过了170斤。每次上体育课特别是素质练习时,总是遮遮掩掩,缺乏信心,还总有同学嘲笑他,因此他把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负担。根据他的情况,我注重发挥他力量大的优势,实心球掷远练习时,他的成绩明显比其它学生成绩好,我利用这机会及时表扬,使他找回了自信。同时针对他的弱项,鼓励他树立信心敢于面对困难,注重过程,不要只想着结果,制定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在以后的课上,我及时地发现他的进步并加以肯定,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体育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球场上也看到了他开心奔跑的样子,初三中考时取 得了较好成绩。‎ ‎  3.1.3重视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手段的统一 ‎  在教学过程中,机 ‎ 械性的教学生某个动作或机械的进行一套枯燥无味的素质练习,短时间内学生还能接受,但时间长了,学生感觉上体育课没有意思、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学生兴趣就会减弱。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体育课教学上便重视以自己的语言、表情、行动的生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游戏教学、兴趣培养和竞争比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满足现状,让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进步,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体现自我的价值,使全班每名同学都有自己不断奋斗的目标。‎ ‎  我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说明,在体育课上坚持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目标的统一;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活动的统一;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手段的统一,就能打造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师生感情,真正实现快乐教学。‎ ‎  3.2 体育课教学中重视情感协调作用 ‎  3.2.1情感协调给学生以美的教育 ‎  体育教学除了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也在教育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在师生情感协调的环境里,教师可以激发、顺应学生的追求美的本能和欲望, 同时学生 会得到和谐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享受深化到理念、信念、意识和品质中去, 可以内化为人的素质能力。因此, 体育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用情感感化学生, 用美的形象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让学生认识教学中存在的美, 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 ‎  3.2.2师生情感协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  我从教学观察和实际接触中体会到,学生个性的差异与他们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13班一名女学生,平时体育成绩很好但上课很散漫,缺少组织纪律性,还经常带动其他同学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每次我批评她,她都很抵触,认为我对她有偏见,故意和她作对,逆反心理极强。课后我了解到,她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温暖,心里很自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在知道情况后,我不再简单的去批评她而是主动去关心她,并积极发现她 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因为她身体素质好,我让她做领跑员,并让她参与组织体育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让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她一起交流,慢慢取得她的信任。渐渐地她也愿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与我交流,我也会客观地告诉她我的建议。现在的她开朗了许多,自信了许多,还主动为集体做了很多的事。‎ ‎  在情感协调的环境里,师生间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必然形成一个亲密无间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生也必然会正确地对待老师。学生的人格首先得到尊重,同时教师采用适宜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是愿意和老师交流探讨,促进个性向更加成熟、完整的方向发展。‎ ‎  4.结论与建议 ‎  结论:美国学者威廉。詹姆士指出:“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情感”。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仅靠教师自身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严格要求也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教学恰恰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  建议:情感的可控性、调控范围及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情绪修养和个性品格,这就要求教师要苦练“内功”,提高调控自己情感的能力,进而带动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教师要很好的驾驭课堂应注意以下几点:‎ ‎  1、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与提高。个人修养包括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容自信的精神风貌,兢兢业业的治学作风,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无畏精神等等。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学生们会为之所吸引,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崇拜,在这种情绪中师生很容易达成情感协调、统一。‎ ‎  2、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的使命决定了对教师的高要求,所以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能够精确理解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教学内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收发自如灵活运用,加强认知学习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  3、对不良情绪的控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任何的 不良的情绪都不能带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上面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要理性对待,不可急躁,更不能 拍案大叫、暴跳如雷。要做到全面了解、换位思考、转移注意力、理智面对等。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合理的处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 ‎  参考文献:‎ ‎  1. 北京市教育局 《中学教改精革》 中国和平出版社 ‎  2. 张映雄 《当代目标教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  3. 《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写委员会《心理素质》 开明出版社 ‎  4. 北京教育计政学院 《中小学教育统计方法》学苑出版社 ‎  5. 光明日 报教育部 《教坛新一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