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论文之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 ‎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与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不仅给历史教学带来冲击,也使我们开始对教育观念进行根本性思考。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教学机智等方面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以便对历史学科的教与学策略的认识更清晰、明朗。‎ ‎  关键词:感悟  反思  新课标  教育观   教学研究的主体 ‎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易中天的迅速走红,让我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问什么人们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而不喜欢我们的历史教学呢?对比易中天的品三国和我们的历史教学,不难发现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我们以往的历史教学缺少了“人”,缺乏了“情”,缺少了“魂”,缺少了“生命”,导致了历史教学参现实中的地位尴尬。‎ ‎  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如何把我们教育领域的这场洋务运动搞好,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  一、        用好教材,加强史实教学 ‎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 ‎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我们首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其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  改革历史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第一、应把历史教学内容从某种狭隘的观点中解放出来,使它保持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客观真实性。呈现的内容,既要体现某个时期的主流特征,又要体现历史的丰富多彩;既要贴近生活,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让学生到图书馆、文物古迹、社会中去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在感知和训练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形成高尚的人物观、价值观 ‎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  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对中国教育的洗礼已有所体现。我想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教育改革也必将经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过程,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的改革也必将更加深入。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改革,历史教学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