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合理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历史课堂的“动感地带”
历史论文之合理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历史课堂的“动感地带” 合理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历史课堂的“动感地带”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上课不应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建立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所以教师应及合理开发利用课堂上的各种生成性资源,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历史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 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历史课堂往往偏重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备课时,教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样的历史课堂不仅学生觉得乏味,也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力的来源。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预案设计、删繁就简。生成离不开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生成的美丽,课堂也难以成为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认为教案越细致就是备课越认真。殊不知,教学设计得越精细,对学生和教师的束缚就越多。所以,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不妨简洁一点,给学生和自己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留白”越多,老师和学生发挥的余地也就越大。比如,听过一节《交通与通讯》的公开课,课上得很有吸引力,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设计得非常简单。他把这课设计成了四个板块: Ⅰ.梦想-----在历史中延续通过对戴宗,西北、西南地区民歌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古代交通和通讯方式比较落后, Ⅱ.巨变-----在碰撞中产生在此环节,完成如下几个任务:第一,梳理书本知识。这一部分通过设置选择题来完成。第二,归纳概括近代以来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与古代相比有哪些特点。第三,分析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第四,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化。 Ⅲ .蓝图-----在现实中描绘 让学生自由思考,未来的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Ⅳ.小结点题:科技改变生活!在这个设计中,这位教师略掉了一些繁琐细节,只留下大的板块和几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为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提供了产生的必要空间。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在的反应随机应变,积极引导,从而使课堂“动”起来。二、捕捉亮点、演绎发挥。高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随时都可能有灵性的火花闪现。这些灵性的火花为我们上课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当这种火花闪现的时候,如果我们能适时地调整既定的方案,合理机智的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课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这一课上,因为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情绪不是很高。当教师讲到明清时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时,突然有个声音从角落冒出来:“既然当时的中国那么强大,那我们为什么不称霸?”。这位教师眼睛一亮,马上抓住这一 “节外生枝”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话题,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是因为皇帝没有远见;有的说是因为狂妄自大,课堂气氛一下子“热”起来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最后从明清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教师趁热打铁,延伸话题,提出当前我们领导人“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 的承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在这个例子中,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这位教师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借题发挥,使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创设情境,诱发生成。历史基本上都是在讲述过去的事情,因为缺乏体验,所以学生缺乏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生发出可资利用的资源。有这样一节发生在美国的历史课:考试后,老师宣布分数,发现有的同学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10美元,但只限白种人。”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拼命跺脚捶桌,有的甚至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以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玩具水枪向学生扫射。等到学生闹腾够了,老师发话了:“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景。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个例子当中,这位历史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的真实体验;而这种真实体验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四、平等对话,民主共建。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苛刻,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 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气氛当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他们的灵性的火花才能点燃,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可以发挥演绎的各种生成性资源,将星星之火促成燎原之势。这里,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时,说到“落后就要挨打”。突然有一位同学在台下说:”也未必,进步也会挨打。历史上曾经“进步”的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米诺斯文明就是被落后的蛮族摧毁的;曾经非常“进步”的中国也曾屡屡遭受少数民族南下的骚扰,包括历代加修的长城也无法阻挡北方游牧强敌,朝廷一次次南迁乃至覆灭。”这是多么好的一个讨论话题啊,但这位教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严厉批评这位学生故意“标新立异”,扰乱课堂秩序。最后这位教师据课本列举史实来论证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是真理,并警告这位学生如果长期这样“幻想下去”高考一定不会有好成绩。本来是很好的一个话题,结果被这位教师硬生生地掐断了。试想这位学生以后还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吗?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没有了学生的声音,生成性资源从何而来?课堂也就丧失了生命力。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新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学会科学地应对课堂和学生,多给学生和自己一些自由的空间,创造机会,因势利导,合理巧妙地开发利用各种生成性资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动感地带”! 参考文献: 宋秋前: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0成尚荣:《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