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5篇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感悟5篇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5 篇与大力推进乡 村振兴感悟 5 篇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5 篇 【篇一】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力 抓手之一。我们把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后队变前队,实现 脱贫与振兴双轮驱动。 一、加强深度“融合” 1、强化有机融合的“指挥部” 着力优化部门设置,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职能融合。按中 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精神,适当提高该职能部门级别,加强“指挥 部”,实现精兵强将、精准布局、精准指挥。 2、优化政策体制设计 近细远粗,以倒计时的紧迫感,调整和推动有机融合的政策和制 度。要尽快梳理出此类政策的漏洞,及时调整,细化、优化、实化。 3、突破各部门壁垒 现在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问题,导致政策相向不相合、条款 相似不相连的制度“打架”局面。要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大政策、大 职能、大信息、大相融的制度体系一张网和一致性, 二、在制度层面提供有力保障。 1、重政策激励 宣传推广战斗在最基层、最艰苦的乡村工作的村支书,抓舆论、 树典型,每年省评选表彰 xx 个优秀“头雁”,同时评选市、县级优 秀“头雁”,为村书记造势正名。针对问题加强统筹。建立政策措施, 把主攻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融合摆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近年来产 业扶贫中见效慢、期效长、考核难所导致的“不会干、不愿干、不敢 干”的问题,延长考核年限,优化考核指标,使之与产业振兴的相关 政策有效衔接。 2、重产业园 着眼建立高质量发展机制,用改革开放成功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力 度,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和致力于农业开发的大型企业,开创三 产融合、科技创新、“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样板,培育更多“集团”,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中,做优做强,打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之 战。 3、重精细化 紧扣“精细农业”目标,做精品、创品牌。以个个贫困村为点, 组织起来,调动内生动力,带动周边连片开发,创建“精细农业”示 范点。以此作为脱贫巩固成果阶段的重要考核内容。打造一批可复制、 接地气、服水土的精细农业产业扶贫典型,避免典型“一枝独秀”“不 可移植”的现象。把精细农业开发,作为区域农业体系链、产业链、 价值链建设的重要战略“棋子”,确保脱贫与振兴的长效机制,使省 定贫困村实现“产业兴旺”。 【篇二】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同志再 一次发出了动员令,中省市县各级紧锣密鼓脱安排部署、抓工作推进 落实。 推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强党的领导是首要。从中央到地方,脱 贫攻坚工作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特别是 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一把手工程、头等政治任务。而到 了农村这一级,如果党支部软弱涣散,这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肯定硬 不起来。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全员参与是前提。抓好脱贫攻坚,领导带 头、以上率下是前提。压实夯死各级领导责任,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齐心协力抓脱贫的良好氛围。在搞好专业扶贫、行 业扶贫的同时,动员工会、团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扶 贫,形成了“群众干、干部扶、社会帮”的合力攻坚格局。 埋头苦干实干,下足绣花功夫是关键。坚持“包到人、包到户、 包到位”一包到底的工作思路,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实现联 系帮扶全覆盖,通过实干、苦干、巧干、精干,科学制定并实施脱贫 计划,真正把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干 劲和决心,圆满实现脱贫摘帽,扎实推进高质量脱贫。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是根本。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是 靠干部干出来的,没有好干部就不会有高质量脱贫。我们坚持精准选 派、统筹调配,调动干部优势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做到尽锐出 战,能征善战。工作中不断强化干部日常管理考核,严格落实各项规 章制度,锻造过硬务实作风,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 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认识上再提高, 方法、措施、作风上再强化,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 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 施。 【篇三】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 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020 年是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 洪涝灾害的影响,考验着我党能否为期实现全面小康和完成脱贫攻 坚。近年来,脱贫攻坚效果显著,社会反响热烈,人民群众幸福感显 著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有效衔接。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 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 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 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 赢”。二是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 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三是在实施方法上, 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 护乡村整体环境。 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 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是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 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二是建 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 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 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三是着力打造自治、 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 同时,重点抓好法制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 【篇四】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小小的蜜蜂一生都在为 酿出甘甜的蜂蜜而忙碌,不论在山水还是田间,只要有鲜花盛开的地 方,就会有辛勤的蜜蜂。同样,有贫困户的地方,就有扎根于此的扶 贫干部。他们如始终飞舞的蜜蜂一样,不辞辛劳,披星戴月,穿梭于 贫困村庄角落,奔波在脱贫基层一线。 实事求是,扶贫干部是为组织搭筑坚实“蜂巢”的“泥瓦匠”。 如蜂巢是蜜蜂的家园般,基层组织就是扶贫干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 “根据地”,如没有坚实的战斗堡垒,没有分工明确的组织队伍,没 有廉洁高效的工作纪律,基层工作也只会成为一盘散沙。“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扶贫干部要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紧紧抓牢“关键少数”, 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尽心尽责的作风“种子”在基层 落地生根,细化帮扶责任,力督脱贫考核,紧抓攻坚实效,在脱贫攻 坚收官之年要保证在岗位上,守土尽职、彼此配合、密切合作,确保 基层工作在脱贫收官之年思路不断,干劲不减,队伍不散。 以身作则,扶贫干部是引群众寻觅致富“花粉”的“领航员”。 支部是以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党员干部就是一座座闪耀的灯塔,要想 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需要党员干部拿出以上率下 的精神“先行一步”,党员同志相互鼓励的力量“多做一点”,帮助 贫困群众将“要我脱贫”的落后思维彻底扭转为“我要致富”的超前 意识,激发贫困户共同奔赴美好富裕生活的决心。农村要发展,乡村 要振兴,必须要有眼光长远的“领头雁”,扶贫干部要统筹谋划,深 挖“一镇一特”新思路,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储备“一人一策” 新人才,以知识武装农民大脑,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步伐。 情系乡梓,扶贫干部是带党员酿出清心“甜蜜”的“手艺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的五个年头里,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去,结的是“穷亲”,用的是“真情”。从夙夜为公的“人民樵夫” 廖俊波到“第一书记”黄文秀,从“太行山愚公”李保国到“只为乡 亲谋富裕”的陈昌义,群众认可的眼神、满意的笑容无不成为扶贫干 部的“安慰剂”,把“蜀道难”的压力变成一路向前的源源动力,正 是这些“贴心人”,让群众实实在在的接触到资源、技术、政策,群 众的腰包鼓起来、眉头展开来、笑容多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才能在新时代乡村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 不漏一村、不落一人。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需要千万扶贫 干部如“蜜蜂”般迎朝霞而出,披星月而归,拂去辛勤的汗水,挥洒 于基层岁月中。 【篇五】 “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 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在第七个国家 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脱 贫攻坚战,越是艰难,越要保持攻坚态势,越要善始善终,越要走好 “最后一公里”。 经得起千锤百炼风霜洗。我们要的胜利是脱真贫、真脱贫的胜利, 是能获得群众认可的胜利,是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胜利。我们不要 “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不要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不要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式脱贫,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能打任 何折扣。因此,这就需要强化政治保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干 部要发扬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遵循“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理念,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科学干事、实在干事,不喊空 洞无物的口号,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面子工程”,将脱贫攻坚工作抓实、抓牢、抓准,让脱贫攻坚工作 经得起未来风霜雨露的检验。 扛得起乡村振兴衔接旗。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 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 问题,确保农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乡村振兴又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旨在巩 固脱贫攻坚成果,旨在解决农村群众的后顾之忧,旨在实现全体人民 的共同富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 振兴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将脱贫攻坚的规划部署嵌入乡村振兴的发 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找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 间的支撑点、交叉点、结合点,实现二者之间的梯次推进、循序渐进。 担得起美好生活实现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 斗目标”。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是终点,它是美好生活的起点,是一 切工作的基础点,是向前迈进的出发点。减贫成效有目共睹,但越到 最后阶段,要啃的越是“硬骨头”,各项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要求更高,再加上今年我们又经历了新冠肺炎、洪涝灾害的大考,让 原本的冲刺雪上加霜。因此,摆在面前的还不是胜利在望,而是挑战、 是冲击。越是在吃劲的时候,越是要铆足劲、用对劲、使全劲,我们 越使劲,群众就越受益;工作越扎实,成效越稳固;成果越持久,人 民越幸福。因此在最后关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鼓作气、奋战到 底,不辱使命、不负人民。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感悟 5 篇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感悟 5 篇 【篇一】 一是积极发展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只有走产业化、集体化 的发展道路,把农村经济壮大起来,才能把外出的村民吸引回来,才 能把群众重新组织起来。 二是优化人才组织,让“农民成为有知识的人才”。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只有收入增加了,组织建设完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吸引人才 返乡创业、返乡工作。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有一幅画,叫富春山居图,是中 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象,风景 秀丽、景色宜人,是人们居住的理想之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 为了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就是为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 清、环境更优美。扎实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 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依托信息化智能管护系统,构 建起管护、收集、利用相衔接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垃圾综合 治理。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户 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垃圾焚 烧处理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篇二】 认清外部环境形势,摒弃“以和为贵”的妥协思想。唐宋八大家 之一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记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今年 1 月份,美国商务部就修改出口管制规定,将使 用美国技术和设备的含量,从 25%调整到 15%,3 月份又从 15%调 整到 10%,等到 5 月 15 日,彻底将规定修改为“凡是使用美国技术 和设备的公司,只要为华为生产产品,都必须得到美国政府批准。” 对面这样的“封杀令”,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声明:“中国将坚决 捍卫本国企业的合法权利。”《环球时报》援引中方消息人士的话说: “如果美国坚持对华为进行打压,中国将对美国采取强硬的反击措 施。将依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和《反垄断法》,对高通、思科、 苹果等美企进行调查,并限制其在华业务。”忍让一定要有底线,不 是所有人都配得上我们的善意。对于那些流氓、恶霸,我们只有狠狠 的绝地反击,让他也尝尝被痛揍的滋味,我们才能迎来天下太平。 抢抓发展新机遇,掌握经济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 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启 动“新基建”、创造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科技新突破、 开拓新空间。不断涌现的新机遇、新趋势,正汇聚起不竭新动能,推 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为基层农村来讲,以党建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 发展,做好六件事。一要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二要积极发挥龙头 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走市场化道路,采取公司化运作;三要充 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联接、润滑作用;四要创新发展订单 农业;五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六要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 务,破解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促发展,乡村振兴 谱新篇。 【篇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重要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因此,要把人的因素和人力资本开 发放在首要位置,夯实留人、聚人、兴人气举措,畅通智力、技术、 管理下乡通道,让更多人及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施所能、大展才 华、大显身手。 缺人气、缺人才是目前乡村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一些偏远农村, 农业产业日益凋敝、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即便是在一些相对富 裕地区,乡村与城市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上等方面也存在不少 差距,难以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家或返乡,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在乡 村大展手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留住人的乡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 追寻更多的发展机遇,向往城市的繁华,放弃了生养的家乡。但乡愁 是一种情怀,是指引人返乡的指路明灯。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 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乡村振兴战略 让背井离乡的人们看到了机遇,也渐渐吸引人重回家乡,要让他们真 切感受到在家乡一样可以赚钱养家,一样可以干事创业。只有让每一 位农民群众看到农村的发展潜力,感受到农村的发展动力,感知到农 村的发展引力,他们才能以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为号召,以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留住乡 愁,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人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 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大,一些年轻大学生、“能人”企业家回乡发 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但激发的力度还不大,一定要把到农 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主要磨砺人才,甚至是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 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并要有意识发挥本地能人和 乡贤能人引领作用,用制度炼化人才、用人才吸引人才、用人才带动 群众。 乡村振兴需要聚拢好人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忌关起门来发 展农业农村、就“农”论“农”,而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 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同时,要让乡村的功能价值 日益凸显,吸引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回流。一定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 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 人,这其中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制度的合理安排,既让农村想进城 谋生的人在城镇安居乐业,另一手也要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 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一番事业,能够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 和平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虽有顶层支撑、政策引领, 但主体还是广大人民,只有每一个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巨大的精神力 量,以共建美好家园的情感共鸣,让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怀的 乡贤返乡,进而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 作队伍,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篇四】 为不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把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通过实施农村“厕 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动,集中力量攻克老百 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擦亮乡村振兴 美丽底色。 “厕所革命”稳推进,人居环境大提升 近年来,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大力 宣传改厕工作的好经验,广泛宣传改厕的好处和意义,用看得见、摸 得着的好典型,引导村民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确保改一户、 合格一户、使用一户,让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厕 所革命”的推进,村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撸起袖子清洁家园,家园环境日日新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发挥基 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的主战场,常态化开展“3150”常态化保洁机制,在辖区范围内打 响了村庄清洁“保卫战”,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提升村容 村貌,打造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一张蓝图干到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启动“三改一通一落地”计划,推进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农村 公厕改造提升,围绕“一村一品”统筹推进。 【篇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兴农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塑形”,文化 振兴是“筑魂”。 靶向发力,打造一支兴农队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 较低,但他们也希望通过技术培训等途径提升自身能力,为脱贫致富 贡献力量。一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拓宽农村实用人才来源渠道和完善 培训机制,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二是要不断优化乡土 人才成长环境,让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学以致用,致富乡邻,提升 自身荣誉感。三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创业,为乡村 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把准脉向,发展一批兴农产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乡村发展繁荣的经济 保障。产业发展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谋划一批带动性强、收益好 的特色项目,吸引资金人才向农村聚集。要建设一批长效项目,变“输 血式”发展为“造血式”提升,引领乡村发展。要注重对村级集体经 济组织的扶持与培育,探索建立适合其发展的经济保障制度,带动村 级产业发展的动力,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破解村级发展难题。 寻根溯源,夯实乡风文化传承。要充分发掘乡村文化、乡村文明、 乡村非物质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大内涵,挖掘其历史意义,让乡村文 化在共建共兴共享中发扬光大。要强化村级阵地建设,打造培育一支 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形成常年开展、群众喜闻 乐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服务“三农”建设。保护和发 展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乡村记忆,推进乡村文化振 兴与传承。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较强的重大工程,牵 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勇挑重担, 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