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结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论文之《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结题工作报告 我校申报的湖南省十一五电化教育科研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自2006年6月立项以来,我们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和研究工作,于2008年3月正式实施,今年5月已近尾声。三年来,在学校各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目标。现将研究的过程进行概括如下: 一、课题的组织和管理情况 为了保证本课题的质量,我校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在学校里挑选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能吃苦耐劳、年富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了以校长室领导、教学业务骨干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课题组负责人喻天瓴曾多次参与我校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多次参与本校各类课题的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能力,部分成员因科研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这些人员的确定,为我们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为了使课题研究条例、有序,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何晓明、喻天瓴负责全面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喻天瓴、金万君负责分解研究任务、培训研究人员;金万君、宋国宏负责搭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网络平台; 燕瑶、李典颖、胡锐指导学校教师定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制作课例、写个案指导、活动设计、笔记、论文及阶段性反思;胡锐、李典颖负责信息分类和资料收集、积累;金万君、宋国宏、胡锐负责课题的录制研究课视频;喻天瓴、燕瑶、刘芷彬、刘娟、陈亚丽、文丽芬执教研究课,并收集、撰写各种案例。燕瑶、喻天瓴撰写研究报告。详细明确的研究方案和严密的管理、分工,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测验研究和行动研究法等科研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0月) 1、宣传发动。 课题立项,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动员发动教师主动参加课题的研究,提高认识。 2、一步完善的制度,建全组织。 首先,在课题的研究机制上加以保障。从学校的工作计划、内改方案上加以制度化的保证。对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从考评考核、研究工作量、奖励上加以保障,使得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其次,在课题研究的经费上提供保障。对于课题的研究所需的各项经费学校专门设置的专项资金,针对课题的研究实际情况足额的划拨给课题组。 3、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课题研究制度,确定课题组组长及成员,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步骤。4、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加强学校网站及校园资源的建设,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保障工作; 5、文献研究,学习有关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概念,初步探讨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互关系 研究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9月) 1、测验研究,对参研教师信息素养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前、中、后期测验,将测验结果接近的教师进行归类组合; 2、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合作探索,互相提高,选取具有学科特征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教材并对教师进行培训; 3、行动研究,搭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研究分析,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提高教师利用信息的能力; 4、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考核及激励评价机制的研究; 5、组织相关比武、竞赛、交流、讲座等活动,及时调控研究进程; 6、注重过程性研究,加强对实验的过程性管理和阶段性总结。采取子课题组长负责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对实验进行反思,建立起阶段性会议制度,及时对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变量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分析,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 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1、测验研究,各研究小组对上述数据和起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结论; 2、个案研究,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教师进行个案分析; 3、总结研究,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报告; 4、课题结题:形成研究成果,结题鉴定,汇编成果集。 三、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及成果 根据研究方案,三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分解课题板块,建立子课题组 我们围绕课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学科性培训策略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的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阶段性标准以及激励评价机制的研究,并成立了相关研究内容的子课题组。 2、根据研究内容,进行需求分析 针对部分教师信息素养认识不够深入的现状,我们从多方面学习和了解了有关信息素养的理论,并从根本上对信息素养进行必要的剖析。我们通过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后,一致认为: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提高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收集查阅资料,多种形式研讨 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收集和查找“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有关方面的理论文章并阅读。除自学、做笔记以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了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论坛,如:“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多媒体运用与课堂教学效度”、“信息素养帮助我提升专业化水平”等等。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了。 4、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课题组获得了学校校长室的大力支持,按计划开展了计算机上机操作应用的全员培训,规定凡是45周岁以下的(含45周岁)的教师,均要参加培训,且必须完成每一次培训作业,通过每一次培训考核。为此,课题组教师先后主持了2007年计算机基础、2008年网络基础知识、2009年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些系列培训有效地帮助我校教师成功通过了市人事局组织的教师计算机高级考试。目前,我校80%教师都已经取得教师计算机高级证,这样大面积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为我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倡导学校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均要科学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在各个教研组培养“整合高手”,以带动全组教师共同提高。在教案中要有体现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整合的计划及实施说明。在学期结束时的教研组总结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情况作为专题汇报。每学期中,各学科均要举行研究课、观摩课。每年的国家、省、市、区以及学校的各级赛课,我们均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科整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加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校美誉度。我校中考成绩连年稳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学校管理水平受到省内外兄弟学校高度评价,近年来校观摩访问教育的团体络绎不绝。 6、用好网络技术,开发校本教材 课题组成员为开发学校校本教材做出了贡献,以 “培养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发展”为主旨的校本课程现在已初具规模。除了《常德市五中德育校本教材》外,各学科校本教材有:《常德市五中双语导游》(英语)、《初中生花费知多少》(数学)、常德民风民俗传说》(语文)、《历史五中》(历史)、《拒绝毒品》(生物)、《自行车—— 好伙伴》(物理)、《走进泥塑世界》(美术)、《学生博客建设》(信息技术)、《快乐体育》(体育)、《常德老城街道名称研究》(综合实践)等。通过这一活动,校本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们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不仅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服务理念的形成和教师角色的转换,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7、实施资源共享,改革集体备课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课题组尝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改革集体备课,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合理安排,落实分工。备课组长与组内信息技术骨干共同设定集体备课电子信箱或QQ群,以电子稿的形式将该组该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任务分解、教学设计(或其他研讨问题)审核等工作要点发至组员,每次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定内容。 第二:设计方案,及时交流。各位教师必须根据各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任务内容,深入研读课标、教材,钻研教参,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撰写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督促每一位中心发言教师及时上传教学设计电子稿。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给备课组长。 第三:集体研讨,完善方案 备课组长召集本组全体科任老师针对本单元各备课人提供的教学设计及相关设想进行研讨,备课人在认真听取本组老师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设计等进行完善,定稿后将纸质稿和电子稿交备课组长(纸张页面右边留有空白,供自己和别人修改时使用),备课组长再下发相关学校和老师。备课组长要安排专人记录,形成集体备课记录。 第四:合理借鉴,有效创新。每位教师在自己充分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在主备人的方案中补充内容,编写出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为上好课做好准备。进行了个性化完善的方案可直接粘贴于备课笔记本内(评职称人员除外)不需另抄。 第五:课堂落实,教后反思。各年级学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科学使用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针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及时记下修改建议以及亮点分析,及时书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要做到课课记、及时记。每个教师每个月至少要写一篇教学反思(随笔)交教务处、教科室电子信箱,以便择优交流。集体备课的实施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了教师的合作研讨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7、完善校园网络,充实校园资源库 我校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较完备,校园教学楼、办公室宽带连接,信息点全方位分布,多媒体教室40个、网络教室2个,校园网总控室、电子备课室、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电子钢琴室各1个,各办公室教师电脑均与Internet相连。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配合学校加强了校园网资源建设。自本课题立项之初,我们就全力投入到校园网的建设之中,搭建校园网基本架构,从版面风格、栏目设置、内容上传等各个方面反复研究实践,并且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及维护。校园网涵盖了我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每个方面,以教学管理应用为主,基本实现了校园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及时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反馈,为领导的管理决策、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实现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的有机对接,课题组专项建设了全开放式的校园网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平台,以教学资源应用为主,实现在线考试、在线答疑、开阔教师眼界,加强互动交流。课题组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对学校信息技术骨干进行技术与意识方面的培训,组织了教学骨干、青年教师网页制作培训班、flah电脑动画制作班;全体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基础培训 , 80%以上教师获得了计算机运用水平高级证书。课题组还指导教师收集制作电子图书库、教学活动视频素材库,指导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自建资源(教师课件、论文、素材)共享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服务。 8、及时测评,客观分析,有效激励 (1)学校计算机培训考核表 (2)每年不同专题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检试: ①2007年,教师信息素养问卷调查 ②2008年上期,教师信息素养检测的统计与分析 ③2009年年底,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效果问卷调查 学校计算机培训完成以后,由培训教师出题进行复习考试,检测教师的学习成果。从每次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校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表1的统计显示:通过将近五年的学习和培训,老师们的信息技术意识逐年增强,信息素养在不断的学习中得以提高,从而跟上了信息技术、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 从表2统计结果显示: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已经基本能够运用网络工具获取教学相关的信息,部分教师运用网络的能力已较高,不仅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它传播信息,如网络论坛、制作个人主页等。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研究,会制作教学软件及会使用信息技术来展示教学主要内容的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正好与教师选择的使用教学媒体与教学工作关系的比例相吻合,说明教师只要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某种技能,就可以在利用教学媒体时少受一些限制,在教学需要的时候自己制作适合的课件,充分体现教学信息。 四、课题组主要研究经验总结 1、观念的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终极体现并非一定是在纯粹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活用信息于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有所创新。其实,当教师活用信息于自己备课时,即使是备最常规的课,这也就是一种对信息的创造性的再编码;对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而言,即使在他最普通的常规课堂教学(含运用常规电教媒体)中,也同样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信息充分占有和创造性地活用而带来的清新气息如春风扑面而来,这样的案例现在在我们学校并不少见了。 2 、探索出了具有一定科学性、广泛性、可操作性的以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① 多维分层策略:一是全面培训阶段,二是重点培训阶段。两个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任务,即第一阶段主要培养普及型队伍,第二阶段主要培养提高型队伍。 ②多元整合策略:“多元整合”,即多种途径、多种内容、多种方式地科学的、有机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校德育与管理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与应用三者之间内部的有机整合。 ③ 绩效激励策略: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奖励政策。特别是对教师在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提高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取得的成绩,学校均给予表彰与奖励。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实减负增效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课堂教学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地参与,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应该说信息技术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信息获取的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提供了可能。再者,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诸多优势,如声形并茂的生动性、形象性;超越时空的灵活性、跳转性;资源共享的方便性、快捷性;知识体系的仓储性、丰富性;内容查询的开放性、可选择性等,都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教师的变化——教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广大教师的自身学习与提高创造了条件。随着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到来,今后的学习方式,将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从目前我校教师学习方式的调查情况看,很多教师已经尝到了应用信息设备与技术进行学习的方便、快捷。近几年来,不少教师所得到的大部分业务知识及相关知识均来源于计算机极其无限神奇的国际互联网的共享资源。还有一部分教师通过Internet进行着学历再进修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有2人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得了省优质课二等奖,1人获得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得了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研究论文与案例各级获奖达53人次。课题组全体成员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确立问题、撰写申请报告、教育研究和结题活动等教育科研的全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步,教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尽心尽责,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时应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师生信息素养及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一个广泛而非常深刻的领域,我校的硬件条件和教育管理离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继续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还要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再上新水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