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

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5篇 弘扬上海精神心得体会【1】‎ ‎“城市要始终保持竞争力,必须与时俱进打造有引领性和前瞻性、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今年1-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8%,占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逼近40%,达39.7%,体量不容小觑。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倍,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7.3%和19.2%。‎ 人们更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产业链高端发起冲锋,用创新构筑“护城河”。在市国资委最新一期“创新账本”中,上海国资系统企业的年度科技支出同比增长超32%。而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上海累计布局约200个科技创新攻关项目;针对基础零部件等工业强基工程,累计立项131个。‎ 这个过程,并非政府一端的单打独斗。这一年,上海始终念兹在兹的,一是“保主体”,一是“强载体”——2月疫情防控吃劲期,上海及时出台紧急惠企“28条”,为寒冬中的企业送去温暖。3月初开始,全市开展市区领导集中走访企业,并形成“四套班子”常态化走访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虽然财政收入压力加大,但政府咬牙坚持落实减税降费。疫情期间,免征全市12万户个体工商户税收,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200亿元以上。‎ ‎3月最后一天,上海集中发布26个特色产业园区和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纵观全市,各类特色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链招商”风靡各区,“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备受推崇。‎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600多家企业集中在张江为主体,临港和嘉定为两翼的特色园区中。2019年,产业规模达1706亿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吸引了全国40%的人才和半数国家重大专项汇聚。对“亩产”等指标的关注,也让上海工业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值逐年提升,最近5年每平方公里增长10亿元,去年底突破75亿元/平方公里。‎ 回顾一年来,上海经济在低谷中重启,并在此后走出向上的曲线。或许,比短期指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角色的坚守,对高质量发展的笃行。‎ 弘扬上海精神心得体会【2】‎ 从“命运共同体”看基层工作两种关系 ‎6月9日至1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青岛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与会各国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以“全球命运共同”的独特视角所提出的。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相似的背景,带着这种视角看基层工作,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两种关系,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 一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国家持续发展也势在必行,唯有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提升,实施生态保护的能力才能更加强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以往单纯为了数字经济抓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赋予社会治理新的内涵,“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式的持续性发展、保护性开发势必成为常态。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角度沉心静气、合理谋划,确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国梦”很好的概括了国家和人民命运共同的血肉联系,反映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在当前面对国外大国打压、国内日益复杂的情势下,要将“命运共同”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民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导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团结一心,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弘扬上海精神心得体会【3】‎ ‎【深层之变】‎ 探索人民城市的现代治理 ‎11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既往的有效经验被凝练为10章85条。上海这座超级大城市,有了一道严密的公卫防线。‎ 时间拨回到这部条例诞生的起点——1月20日晚,上海确认首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伴随着汹涌而来的疫情,一场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同步启动。‎ 毫秒之间,城市在与病毒“赛跑”。除夕当天,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随着将防控压力层层下压,强化基层社区的公卫基础设施成为战疫的关键一环。不到两个月,上海构筑起了一张密布全市的多点触发网络,环环相扣的流程形成监管闭环。‎ 着眼当下之外,城市治理离不开长效的制度供给。今年4月,上海召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相关制度完善提供了政策依据。‎ 治理之法,源自一次次风险与挑战的倒逼。强化基础,补足短板,巩固制度,半年多来,上海城市治理的战略思维愈发清晰。‎ 推而广之,整座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与能力,都在一种系统化、智能化、制度化的思路下逐渐提升。‎ 两个多月前,上海市领导在多个场合密集提出一个新议题:“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这被视作“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的重要方式。‎ 对这座超大城市来说,“数字化”不仅是具体的产业方向,也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不仅是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基本的场景。‎ 撬动转型,需要支点。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曾特地点名“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将之称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 抓“牛鼻子”,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上海这样一个堪称是“复杂巨系统”的超大城市,抓住数字化的“牛鼻子”,既有条件,亦有迫切需求。‎ 庞大的城市管理基数和规模,让上海城市系统的复杂程度乘数级变化,这迫切需要上海在以往制度体系的基础再上升一个维度,从更为根本和整体的层面上创新治理模式;而城市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又更容易让数字化技术对治理过程充分赋能,让治理水平有一个飞跃。‎ ‎2月17日,以红、黄、绿三色标示用户健康风险状况的“随申码”上线,截至9月底,“随申码”已累计使用14.4亿多次,为近3500万名用户提供了服务。在其背后,“一网通办”的应用场景已接入2613项事项,日均办件量达到10.8万件。‎ 同时,上海的1495万个城市部件、2.68万公里地下管线、5000多个建筑工地、1.4万多个住宅小区、3000多处历史保护建筑,这些“基本单元”均被纳入“数字地图”。这意味着,一片巴掌大小的小纸片被随意丢在地上,人工智能通过街面摄像头自动识别,很快,纸片就能被得到指令的网格员清理进垃圾桶。‎ 此外,去年底,上海研发的“社区云”上线,依托于市级数据库,居委干部可以真正实现“一屏观社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都能应用“社区云”开展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今年9月,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正式启用,通过数据归集和统一调度指挥,48个部门的179个系统、710个应用对城市运行管理实时数据交换、分析和形成闭环处置。‎ 而上海更为看重的,是“数字化”背后的“转型”。‎ 弘扬上海精神心得体会【4】‎ ‎【矢志不变】‎ 高扬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 东余杭路的旧改,跑出了“加速度”。而距离外滩一步之遥的黄浦区宝兴里,同样跑出了旧改“加速度”。‎ 在这个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个居委会的居民区,以党建为引领,各级党员干部破瓶颈、推进度,解百姓急难愁盼。市委书记李强将其作为“四史”学习教育基层联系点,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资金筹措、开发权转移、拆留关系、地块功能开发等,一项一项研究办法、一个一个解决症结。政府工作人员、律师、社区党员纷纷参与群众工作,让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搬走了,情留下来了。‎ 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在党的诞生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上海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回望初心,“‎ 树立山一样的崇高信仰、增强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锤炼铁一样的责任担当、激发火一样的奋斗激情”。‎ 这里有一座城市矢志不变的信仰和坚持。‎ 越到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疫情防控艰难时刻,上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带头,带领志愿者在入沪道口、机场车站、居民社区投身防控一线,密织起一张守护市民安全的防控网。‎ 一句“共产党员先上”,让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成了“网红”,而让他持续赢得群众信赖的,是他的专业素养。‎ 一个细节,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上海基层党组织的“硬核”实力:前一晚刚接到社区口罩预约“棘手”任务,第二天上海许多社区就出现了“北欧式排队”,地上贴着“一米线”提示纸。这背后,不仅是广大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更是他们高超的“绣花功夫”和根植于心的工匠精神。‎ 一个改变,让大大小小企业触摸到党建的脉动:原来专司楼宇党建的长宁37个楼宇党群服务阵地,疫情期间成了联系企业的前沿阵地,他们增加了“一网通办”和税务专项服务自助机器,配上企业服务专员;每周一次,市场监管、人才服务、税务专家现场办公,为企业开设“专家门诊”……这背后,不仅有解决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心勇气,更有善应变、善创新的品格。‎ 上海的城市基因、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里的人,而建设上海的2400万市民,尤其是经受着严格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各级领导干部,正进一步塑造城市气质、推动城市发展。‎ ‎“我感到,我们的奋斗和国家战略又一次交织在了一起,平凡的岗位里有不平凡的使命。”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年轻干部们,把家搬进了临港宿舍,方便面成办公室“标配”,新片区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总让他们联想起当年浦东开发开放的起步阶段,“开路先锋”的事迹和精神,鼓舞着他们推动新片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这片热土,给许许多多“想做事”的人以无限机遇。“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用后天去谋划明天,因为明天就是今天”。奋斗者的“金句”在上海口耳相传,激励着更多“后浪”开拓进取。‎ 这座城市,也给予了许许多多积极参与者以有序空间。‎ 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266家各类高校、智库、研究院所等单位参与申报课题研究,53个团队参与课题研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为城市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仅人民意见征集信箱,就汇集意见建议逾2万多条。‎ 今年7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在早先“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投诉受理信箱”、群众来信、走访反映、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一系列平台基础上,这个隶属于市政府的新机构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拓宽平台,将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居,以积极挖掘人民群众的“金点子”,从“被动征”向“主动求”‎ 转变。‎ 而在此前一个月召开的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上,上海为建设一座真正的“人民城市”,提出了一整套努力构想。‎ 很多人记住了“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这座城市,要成为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这座城市,要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要让人们在其中“诗意地栖居”;更需要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机遇之城”“努力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提供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 ‎“上海要有这样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气度,才能更好地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全会上,李强道出这座城市的深层愿景:要让五湖四海的人向往这座城市、汇聚到这座城市,“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 这是城市真正的诗意,也是一座城市长久的活力所在、魅力所在、精神所在、品格所在。‎ 弘扬上海精神心得体会【5】‎ 习近平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为本组织稳定发展和国际抗疫合作注入了正能量。‎ 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 习近平强调,当前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为地区国家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第一,加强抗疫合作,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要加强各国联防联控,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共同抵制“政治病毒”。中方倡议成员国疾控中心设立热线联系,愿积极考虑本组织国家疫苗需求。‎ 第二,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坚定支持有关国家依法平稳推进重大国内政治议程,坚定支持各国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成员国内政。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化解矛盾和分歧。严防“三股势力”借疫生乱,提升成员国执法安全合作水平。欢迎各方参与中方发起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 第三,深化务实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加快实现复工复产。扩大相互投资规模,加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中方将于明年在重庆举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共同实施更多民生工程。中方支持设立本组织减贫联合工作组。‎ 第四,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支持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中方将于明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在未来3年为各方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额。‎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上海合作组织要拓展伙伴关系网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