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调味剂 中心小学“师陶杯”(心得)选登
音乐论文之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调味剂 中心小学“师陶杯”论文选登 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调味剂实验小学 汤文婷【文章摘要】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早已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多媒体是音乐课堂的活化剂,用得好如虎添翼,用不好则适得其反,所以关键就在这个“巧”字。【关键词】音乐课堂 多媒体教学 巧用音乐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舞台,而现在又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早已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美的图片、精彩的画面、视听结合的魅力,给音乐课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教师也不再需要生硬传授,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论也变得更加形象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使以往音乐教学中的简单重复、枯燥乏味得到了改善,大大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愉快。当然,多媒体是音乐课堂的活化剂,用得好如虎添翼,用不好则适得其反,所以这个“巧”字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才能用“巧” 用好多媒体呢?今天我就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跟大家谈一谈如何在音乐课上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一、认清使用多媒体的意图。目前许多音乐课中,老师在课件上下足了功夫,尤其在低年级,为了增加趣味性,老师们苦思冥想,ppt、flash全用上了,于是课件花花绿绿,学生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有时不仅没增加童趣反而还削弱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对所学歌曲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只图花哨热闹,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无法听课。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似乎成了一劳永逸的好办法。课件已经设计完成,便可年复一年的使用。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播放课件,教师全神贯注于显示器,往往忽视了与学生交流,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完全没有时间思考。这样的结果彻底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我们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这时,我们就要认清多媒体应该推波助澜而不应喧宾夺主。我在设计《钟》的课件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点,在歌曲教学时只出现了干净的乐谱,但是这份乐谱又非常有层次:起初是单纯的歌谱,然后出现了节奏型,变成了伴奏谱,最后出现了第二声部旋律,又变成了合唱谱,这样的变化简单清晰、层层深入,没有任何的花哨,紧紧围绕歌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又如在设计《颠倒歌》读歌词这个环节时,因为是一年级小朋友如果让他们看着书读歌词,可能觉得很乏味,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巧妙的运用课件,通过到果园里摘果子,果子里装着小秘密(歌词),谁摘到果子,果子里的秘密就会蹦出来。以此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歌曲教学做好铺垫。二、多媒体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音乐教学通过多媒体素材的整合、融入,演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思想感情、道德行为。音乐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这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通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比如:在教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我采用了录像这一教学媒体。教唱前,老师首先播放影片节选“天安门升国旗仪式”和“怎样升国旗”录像片段让学生观看,大屏幕上那一幅幅画面、那激动人心的万人聚集的升国旗场面,使每个学生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国旗的热爱及由衷的对国旗的赞颂。所以,再演唱歌曲的时候,那种自豪的情绪不用教师多讲,学生也自然会把歌曲情绪把握到位,歌曲演绎得十分完美。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音乐与画面的完美体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由于提供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也使这一节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要自然有趣、恰到好处。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音乐课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时许多老师也选择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但每个人使用的效果却不一样。例如:我在讲解《大雨,小雨》这一课时,播放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及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春天的美丽,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活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接着便进行了“强、弱”等音乐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录像背景下,请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弱)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强),使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融入了情感,而且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再以《钟》为例。我知道单纯的歌曲教学容易让学生乏味,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到魔法箱里找宝贝,这一情境的的创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充满了神秘感,如果我只是做一个魔法箱,请孩子去点击,未免显得生硬,那这个情境创设的就有些牵强,多媒体的运用就显得多余。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卡通人物——小闹钟“琪琪”,运用flash使这个人物会说会跳,又剪辑了一小段音乐作为他的出场音乐,他的出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很好。而通过“琪琪”让学生找宝贝就显得非常自然又合理,学生一直沉浸在统一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的气氛很热烈。这时的多媒体就显得那么重要,那么恰到好处,而不是搞气氛的附属品。四、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例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合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们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象的迷面:鼻子长又长,耳朵象扇子,四腿象柱子,尾巴象绳子。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另一只小象急着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们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空拍处让学生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填充动作,发挥想象,他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不但促进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五、多媒体能帮助我们巧妙地突破重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 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我们都知道,音乐课中会出现大量的音乐知识点,许多内容抽象而复杂,光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我们应该想到运用多媒体来解决。多媒体的优点是它的创造性和可操作性,利用软件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些在一般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的过程和现象,以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教学中的难点用多媒体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使难点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例如:《布谷》中的难点是节奏,我分别设计了三幅布谷唱歌的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布谷鸟站在树上歌唱,但没有声音,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要他们仔细观察画面中鸟嘴的动作,鸟嘴的动作就是要掌握的节奏类型。随后的两幅动画加入不同的鸟鸣,鸟鸣是根据鸟嘴的动作录制的,三幅动画非常清晰直观,易于观察和分辨,然后让学生模仿,很快就会掌握,最后再用电脑显示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加以区别和巩固,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再如《钟》这一课中涉及到了二声部合唱的概念,那什么是合唱?我们又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呢?这时小闹钟“琪琪” 又发挥作用了。学生通过点击琪琪的魔法箱,引出本课的难点——二声部合唱,这时学生看着合唱谱,听着琪琪稚嫩的童声:“这是一份合唱谱,上面是第一声部,下面是第二声部,而合唱就是由多个声部组成的演唱形式,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哦!快和老师来唱一唱吧!”瞧,琪琪的一段话把深奥的合唱知识讲的浅显易懂,既便于学生接受,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一环节可以堪称亮点,因为它凸显了多媒体的意义:运用直观的画面、童趣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由此我想到,许多课中多媒体做的美观、活泼,不论是色彩还是音响都接近完美,但就是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毫无新意,显得那么可有可无,而整节课老师更像是一个电脑操作员,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 我用课件上课了,表面看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际上没有丝毫价值,这就是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公开课,课题为《大鹿》,由于歌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学生津津有味地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角色表演等等,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深刻的只是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歌曲的主旋律却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我不由大惑:为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又有表演和创作?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画面,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去仔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学生又哪来表演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课后询问这位教师,她说:“这是公开课,要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呀!”恍然大悟,原来她把新课程改革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上加入多媒体,仅仅理解为教学形式的创新!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多媒体音乐课与传统音乐课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而多媒体教学也只能是一种技术上的辅助手段,而要想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则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