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从儿童出发让生成活动走进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从儿童出发让生成活动走进幼儿园课程 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孩子的思维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常常会跳出教师预设的内容,常会有与活动前的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一、生成活动的产生 1、生成——从幼儿的好奇心开始。 在一次饭后散步时,当我带孩子们来到小河塘边时,有些幼儿突然停留在围杆边,似乎发现了什么,渐渐地更多孩子围了过去,不知在争论什么,久久不肯散去。作为一个观念正在蜕变中的教师,我似乎意识到什么,因而我没有阻止他们,或请他们以后再讨论,而是加入到孩子们的中间,原来有孩子发现河面上漂着死鱼。大家正在激烈地讨论为什么鱼会死,有的认为:“小鱼被打死了。”有的认为:“ 小鱼是被太阳晒死的。”这一说法似乎得到多数人的认同,我插问了一句:“那为什么河里的水草没有被晒死呢?”倾刻,议论的高潮又涌了上来:“说不定小鱼没人喂它,就饿死了。”有的马上反驳:“河里有许多小鱼喜欢吃的东西,小鱼怎么会饿死呢?”;“要么小鱼生病了,没医生帮它治病也会死的。”就这样,提问,疑问,反问,追问的层层推近竞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师生共同讨论的科学活动,正在大家众说纷纭,越来越接近理性思考时,一位小朋友说:“你们快看,水里好多垃圾啊,臭臭的。”原来水被污染了,这一来小朋友的问题更多了: “水脏了小鱼都会死吗?”“怎么样小鱼才不会死呢?” 这次,从偶然发生的小插曲演变到生成活动的过程中,使我对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活动如何生成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我认识到了好奇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幼小的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索的,而正是这种与身俱来的特点促使他们能动地去作用于环境、认识环境、适应于环境。好奇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原动力,而孩子只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所进行的认识活动才能成为快乐的学习活动。就拿这次活动来说,如果没有孩子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又怎能深入地挖掘到与动物有关的那么多秘密呢? 由此可见,幼儿的好奇、好问、求知与生成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生成——从幼儿的好奇心开始,是我们教师可以进行尝试的切入点。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敢于“生成”。 在主题活动“春天”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发芽的树。正当大家争相把自己发现的发芽的树告诉老师的时候,几个“小顽皮”却离开了“大部队”,偷偷的钻在大松树下。只见骏骏用小手帕在包着什么东西,然后往裤子的口袋里塞,于是我挥挥手向他示意,问到:“骏骏,你发现了什么宝贝?”骏骏拿出他的小手帕打开,小朋友们马上叫了起来:“骏骏把小芽苞摘下来了,小芽苞要疼的呀……”我看了看骏骏说:“骏骏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来好吗?骏骏” 骏骏被小朋友们说的有点害怕,看到我鼓励的眼神,他说:“我想把小芽苞带回家种。”我马上问小朋友们:“骏骏把小芽苞带回家,小芽苞能发芽吗?”孩子们马上议论开来,意见分成了两派,于是我请骏骏将小芽苞分给别的小朋友一点,让他们在教室里试一试。过了几天,孩子们的答案开始一致起来,有的是问了爸爸妈妈,有的是自己做了试验,他们都认为小芽苞离开了大树是不能发芽的。骏骏也表示以后不摘小芽苞了。 骏骏摘小芽苞的行为,在寻找春天发芽的树的活动中,似乎是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一句“骏骏,你发现了什么宝贝?”充满了童趣;“骏骏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来好吗?” 亲切地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因此,要让幼儿敢于生成,教师就要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来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亦朋友亦师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孩子在教师的面前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听到这些“另类”的声音往往就是孩子生成的活动的资源。 要让幼儿敢于生成,教师就要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来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亦朋友亦师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孩子在教师的面前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听到这些“另类”的声音往往就是孩子生成的活动的资源。 3、敏锐观察,捕捉生成活动的契机。 一天宁宁带来了几只蚕,几天来班上小朋友经常围着观察蚕宝宝,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蚕宝宝身上好像有好多脚”,“蚕宝宝有牙齿吗”,“它的大便为什么不会臭”……孩子们对蚕宝宝的探究热情也引起了班上教师的注意。教师参与到小朋友的讨论,最后决定在班上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对蚕宝宝进行专门探究。于是一个项目活动主题——“蚕的一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如果教师没有敏锐地捕捉幼儿兴趣的“刹那间”,没有参与幼儿的讨论,并提出成立“研究小组” 的指导性建议,那么,或许幼儿的兴趣就有可能在教师的漠视中慢慢地消失。一个本可以让幼儿展开的难忘的探究之旅,也可能就因此而与幼儿擦肩而过,而教师又在吃力地调动着幼儿所谓的兴趣,僵硬地组织着幼儿的活动。 二、生成活动的实施 在孩子“生成活动”时,教师“如何处理”是课改需要研究和突破的难点,也是幼儿园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边摸索、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了粗浅的经验。在生成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 1、教师适时参与,激发活动的兴趣。 在开展《有趣的果实》时,幼儿对玉米的须、玉米粒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尝试着把玉米身上的米粒剥下来,由于生玉米粒比较硬,阳阳小朋友在多次尝试后仍找不到剥玉米粒的缺口时,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暗示他:“看看别的小朋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当雯雯提出大拇指有点痛时,我提醒她:“有很多手指可以帮忙。”当杰杰无法坚持把一个玉米剥完想离开时,我加入了他的活动中:“老师也来试试”,“真的不好剥,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当他看到老师还“不懂得”方法时,来劲了:“应该这样剥……剥的时候会喷出水,要小心你的眼睛。”孩子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了我。 幼儿对自发生成的活动,特别是操作活动,一开始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活动进程的不断深入,由于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有限,经常受到干扰或遇到困难,因此就放弃了活动从而失去值得研究的主题。上述案例中,幼儿遇到了种种困难,有的“求助”,有的“诉苦”,有的想“放弃”。这时的教师不能茫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而是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方法上的支持。用巧妙的方法给予了言语鼓励暗示,在孩子即将放弃时教师作为伙伴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以请求孩子“赐教”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继续活动的积极性,这些行为上的支持与引导,帮助幼儿获得了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幼儿的坚持性和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 作为教师应分析解读孩子的行为,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给予孩子适时的支持,将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就应该拥有灵活机智的头脑,给予孩子适度的帮助,用巧妙设计的生成活动推动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纲要》中提到,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共同确立主题,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教师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伙伴,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性的探索。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由于生成性课程有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所以在教学中会遇到任何不知道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在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探索,与幼儿一起成长,并且教师还要对活动进行分析、总结,使幼儿的学习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同旅游一样,我们一定不会喜欢一段索然无味的旅程,我们渴望的是精彩的、奇妙的、充满激情的经历。课改犹如精彩的旅程,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课改非常关注孩子,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孩子的生成活动,生成课程其实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有善于观察孩子并捕捉孩子活动中问题的能力,并能予以合适的引导。相信,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对生成课程的认识会更完善、更全面。 课程改革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一理念贯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勇敢地、响亮地提出这个口号:从儿童出发。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良好的课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