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在欣赏中话出精彩——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三图”教学模式的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在欣赏中话出精彩——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三图”教学模式的探究

历史论文之在欣赏中话出精彩——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三图”教学模式的探究 ‎ 在欣赏中话出精彩——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三图”教学模式的探究        周亚妮    浙江省天台县平桥中学(317203)   【摘  要】时下开展有效性的历史教学是一大热门话题,“三图”教学模式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自己粗浅的认识在本文中谈了对“三图”教学模式的认识、运用以及对现行教材“三图”资源的三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指正。【关键词】 三图  “三图”教学模式  新课程  教学  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凸显,俗话说:“教无定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当然是多种多样。如何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能够成为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三图”教学模式是当前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并以自己粗浅的见识来谈谈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以求抛砖引玉。一、“三图”教学模式的认识“三图”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历史教材“图文并茂”‎ 这一特点而提出的,新课程变化的一大亮点就是融入了大量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的插图,这些插图有效地诠释、充实、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内容。对于教材插图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历史地图、图表是属于历史图片的范畴,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地图、图表、图片这三种图的特征、内涵和运用方式有很大不同,教材插图应该分为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图片更为合理。这里的“历史图片”是包括历史人物、历史实物、历史场景的图象和历史漫画,这里的“历史图表”指的是与数据有关的动态图表(如发展趋势图、各类统计图、数据表格等),不包括文字表格和示意图。据统计,现行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第一、二、三册(2007年6月第3版)共选用了历史地图28幅、历史图片436张、历史图表28张,面对这么庞大而又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弃之不用或者不充分利用,都是不可想象的资源浪费。鉴于对教材中插图的区分,笔者所谓的“三图”教学模式指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辅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历史地图、图片或图表来进行,并且是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可见,以图为载体、以图来驱动教学,这是“三图”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任俊琴老师所说:“读图,看似浮浅、退化,但事实上没有什么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三图”教学模式重视对图的研究和教学,其意义深远。1、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 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三图”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图表、图片这一重要的直观教具来开展活动,通过“图说历史”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2、顺应新高考命题的趋向。从近年来文综高考命题走向分析,对历史地图、图表、图片的测试已成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多项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试题以历史插图来设计全新的背景材料和历史情景,既充实文字又增强观感,而且在考察学生思维和能力的作用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自2001年以来,这类试题是年年有题,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就近几年来看,2005年全国卷8幅插图,其中历史插图1幅;2006年全国卷9幅插图,其中历史插图2幅;2007年全国卷也是9幅插图,其中历史插图就占了4幅;2008年全国卷7幅插图,历史插图2幅,从中可以看出高考明显是强化了对“三图”的测试,也反映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2009年高考浙江省文综卷共考察了11幅插图,进一步说明了“三图”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时代高考的潮流。3、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热闹”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教学,热闹的背后学生往往会被大量的图片、动画、音乐、视频刺激得眼花缭乱,似懂非懂,课堂教学被我们老师善意地引入了另一个误区。采用“三图”‎ 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学过程比较简洁,不花俏,加上使用的素材大多直接来自于现成的教材,留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以后看到相关图片、地图和图表,就会联想到上课的情景和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因为“三图”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诠释和深化,同样可以配合教材设计出一系列富有自主探究的问题和活动,从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4、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因为教材当中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都是现成的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每次备课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资料,而且现在很多网站都是要注册、收费的,下载资料也很麻烦。利用现成的课程资源,可以节省搜寻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上,真正地体现“用教材” 教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5、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三图”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来驱动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创新等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和个性发展。二、挖掘历史教材“三图”资源,开展“三图”教学,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优化。1、掌握正确“三图”读法,科学分析。历史地图、图片、图表因其特征和表现的内涵不同,阅读时有不同的要求。开展“三图”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掌握正确的“三图”‎ 读法,学会科学分析,把握好阅读的层次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历史地图,它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活动及其所处环境,其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象《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秦朝疆域》等,阅读时可以借助于地理学科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三看”:“一看”指的是看图的说明,了解图所反映的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二看”是看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好习惯;“三看”指的是看图例在图中的辐射,也就是把握和理解历史活动辐射的区域范围或宏观场面,从而识别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空间分布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      历史图片,在教材插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历史人物图、历史实物图、历史场景图和历史漫画等,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客观等特点。对历史图片阅读要注意两个层次的把握,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片所体现的直接、表面的历史信息,其次要挖掘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全面把握插图所体现的丰富历史信息,如阅读孔子的画像,他的神情是激昂得意,就会使人想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而读老子忧伤之脸孔,不禁让你自然想到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消极无为的政治思想等。当然,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还要注重漫画体现的寓意。总之,读图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把握,“由表及里”‎ 地解读,这样才会真正的读懂其所表达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图表,它的特点是以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时期现象。表格中的数字可以说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说它死,是因为它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历史事物的客观反映,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地点、特定条件相联系,是不能被人随意更改的;说它活,这些数字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反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时,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据变化的轨迹,即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再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所体现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来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必修二专题二第一节中的《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这张表,从表中发现1959年农产品产量急剧下降,这实际反映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教师从中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得出这是由于我党犯了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反面说明了制定经济政策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深入挖掘“三图”资源,精选典型。“三图”教学模式主要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图”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什么样的“图”那就至关重要。“三图”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典型的插图,要具有代表性的,从中能反映较全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教师进行能力培养设计的。选择的“三图”在于精不在于多,一节课精讲几张就够了。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说:“收集历史材料要竭泽而渔,尽其所有;再建历史形象则要选择典型,突出特征。”第二,要能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心理学来看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所以选取的“三图”‎ 除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满足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思维发展的需要。3、科学设计“三图”环节,突出有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时下每一位老师的追求,如何在这大背景下使“三图”教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要科学设计好“三图”教学的环节。设计时注意与教材内容搭配与协调:(1)以图激趣,导入新课。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图像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据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像只需要9~12秒钟。以“三图”来导入,极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我就以《分散的世界文明》来导入,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一眼就能饱览世界各地的文明,也知道那时的文明是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以一个设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分散的文明走向交流与碰撞的?”就引入到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学生去探究新课的内容。(2)图说重点,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往往会碰到这样,教师讲的很费力,学生还是一知不解,特别是新课程专题式的教学体例,这种现象是更多了,所以借助鲜活的历史地图、图表、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知,就可以破难求易,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奇效。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就指出“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 ‎。象必修三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时,就可以借助漫画《台风来了》来理解。(3)图串线索,揭示规律。专题式教学体例有时跨越度很大,如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可以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构建专题的历史框架,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以利用战争的示意图和瓜分图来把握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特点和危害。(4)图话历史,精彩巩固。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简单的重复原有的知识点,学生的兴趣肯定不高,效果也不好。利有“三图”来复习,设计一系列自主、探究的活动,如复习近现代史,可以以德国历史为缩影,结合《统一前的德国》、《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苏美英法对德国的分区占领》、《1990年东西德合并》这些地图进行分析,从中了解近现代德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来掌握近现代史发展的脉搏,这样既能使单调的复习课变得生动,又能增加学生复习的兴趣,在愉悦的复习过程中既能巩固旧有的知识,又能推陈出新,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对现行教材中的“三图”资源的几点建议“三图”教学模式主要以图来驱动教学,所以图的质量与数量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行的人民版教材对三图的选用还不够科学与严谨。        图1 1、新教材“三图”‎ 资源丰富,但来源相对单一,某种程度上说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在教学上的需要。就拿历史人物图来说,教材中所选取的人物图大多是近似于身份证的标准半身照,这类图片信息含量低,教师可挖掘讲授的内容少,很难与文字互动起来。如果是提供以某一具体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人物图片,效果就好得多了。比如说必修三《顺乎世界的潮流》这课中维新派中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图片就是这样的半身照,上这一节课时有一位学生就跟我说:“老师,康有为怎么看起来象汉奸啊?”弄得我都哭笑不得。还有谭嗣同的照片,他是中国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教材选取了只是一张很普通的半身照,我觉得不如这张(见图1)好,图片展示了谭嗣同那句临死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词,从中感受到谭嗣同那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爱国情感,在这情境渲染中学生内心得到了震憾。2、教材中“三图”资源配置合理性有待改进。教材插图主要的功能是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历史信息,展示不少正文中略而未述、却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说必修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中,缺少了一张最重要插图,那就是民族工业的分布图,这张图对于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的认识很有帮助,再比如必修二中《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缺少一张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示意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图3 武经总要         图2   3、教材中“三图”‎ 选取还不够严谨。真实性是历史插图选用的最基本原则,对插图的选择也要像文字部分一样做到科学谨慎。现行人民版教材选取“三图”资源有些就值得商榷,有的已被证明存着出入,比如说必修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中《面额壹圆的法币》配图(见图2),这张其实不是法币,上面“中华民国十七年”表明发行的时间是1928年。而法币的发行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后,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这张钞票正确的应该叫“国币券”,也可称为“兑换券”,上面清晰可见的“上海”、“凭票即付”字样已经表明了它的“兑换券”身份。再如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关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的一张配图(见图3)也是存在出入的,这张应该来自于北宋的《武经总要》。总之,随着现今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三图”教学模式是一种颇为可取的有效教学途径,既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又顺应了新高考的发展趋势,在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突破要点、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应对新评价体系等都有独到的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多提倡,多运用,改变 “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三图”开展历史教学,重视加强“三图”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任俊琴:《“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第107页。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