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驻村扶贫工作感悟(二 )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驻村扶贫工作感悟(二 )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 扶贫工作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关,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驻村扶贫工作感悟,欢迎阅读。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第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其影响和意义已远远超出扶贫本身。党的十九大再次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把脱贫攻坚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2016年4月1日,按照常委会办公厅安排,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我来到了平坦镇石板片村(现托管于矿区赛鱼街道)。两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收获了颇多的学习感悟和厚重的实践历练。在此,与大家汇报交流。 一、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就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 农村基层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驻村干部而言,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更需要从工作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驻村帮扶干部大多从机关而来,在专业领域做出过不同的贡献。然而,走上驻村帮扶这个全新的岗位,需要学习的就太多太多了。 ‎ 一是向习总书记学。《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通过还原当年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真实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无疑是锤炼自我的生动范本。二是向书本学。干农村工作不仅要了解村情民意,还要掌握“三农”政策,学深学透脱贫攻坚新政策、新做法,真正带到农村基层,带到农民身边。三是向群众学。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善于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本着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理思路与具体帮扶同步走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驻村帮扶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四是向先进学。学习在脱贫攻坚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把学习转化成攻坚克难、履职尽责的自觉行动,落实到坚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和信心上来。 二、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就要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期间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 一是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2017年村级“两委”换届中,我们在宣传教育、选民登记、确定候选人以及正式选举中,各个环节都精心部署、有序安排,依法依规将一批善谋敢干、群众公认的精兵强将充实到“两委”班子当中。按照“抓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工作要求,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重点从“三基建设”入手,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三会一课”制度,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组织基础。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把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具备科技文化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党员队伍及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注重加强党员学习、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规范村务民主管理。通过编制“小微权力”清单、绘制运行流程图等,进一步规范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确保村级公共权力阳光规范运行。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农村基层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对“两委”干部的教育、监督、检查、督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反对“四风”,从源头上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就要力求精准下足绣花功夫 总书记说,“脱贫攻坚,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可以说,“绣花”是一种扶贫观,一针一线总关情;“绣花”也是一种方法论,每招每式有特色。 ‎ 驻村帮扶工作队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为实施精准滴灌的“管道”、作为扎根扶贫一线的施工队和决战先锋,需要走好四步路子。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贫困户脱贫实施方案,真正弄清“扶持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把逐户开展调查问卷、填写帮扶手册、完善帮扶政策牌、签订帮扶责任书等基础工作做扎实。二是把政策落户抓实抓细。要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搞懂弄通、熟练掌握,按照普惠、特惠、优惠等进行分门别类,到村、到户、到人,逐一对接落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靶向治疗、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三是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习总书记强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再度返贫。”要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拔根治本,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志气、信心送到农户心坎上,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四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用足用好金融扶贫政策等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短平快”脱贫,“长新好”致富。先后成功引进了承包期20年的北京康乃馨生物化妆品有限公司和总投资3000余万元、年产值上亿元的阳泉市汇兴氧化锌有限公司;组建了锦松合作社,大力发展玉露香梨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良好格局,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党组织有可持续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就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 两年多来,在与老百姓的朝夕相处中,我更加明白党中央的良苦用心。驻村帮扶工作队不仅是来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还是党给贫困群众送来的温暖和希望,肩负着让他们提振精神、重树信心的重要使命。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为此,笔者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要有“三心”,即爱心、诚心、耐心。一是有爱心。要常怀爱民之心、行爱民之举,真正与帮扶村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等贫困弱势群体较多,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关心,想方设法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二是有诚心。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对待,主动与他们交心,时常过问他们的事情,通过热络互动建立融洽关系乃至深厚感情,真正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三是有耐心。农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一些政策有时会理解得不够透彻或有所偏差,从而导致少数群众对政策的不支持甚至抵触现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宣传有关政策以及调处矛盾纠纷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比如在石板片村整村搬迁工作中,群众普遍认为补偿款过低,抵触情绪较大,工作进展缓慢。通过多次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威望较高人士与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会议,充分沟通、共同协商后,决定分户分组做群众思想工作,耐心细致讲解国家政策以及易地搬迁重要意义,彻底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搬迁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 ‎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第二篇 很难忘一次做土地征用的群众工作时,那名老人的眼神,没有正眼瞧你,脑袋后仰,眼皮下耷拉着,半眯缝的眼睛,偶尔才能看到些许目光,抽起旱烟,翘个二郎腿,看到人来了,动也不动,声也不出,一身“脾气”。 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各种“脾气”不少。 究竟是怎样的误会让他们对村“两委”班子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表现出如此的态度?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接触下来,除去正当理由外,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无理原因导致。一是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将胃口撑大,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认为“任务完不成你会被问责,所以是你有求于我”;三是认为“反正不是你出钱,公家的钱能多掏一点是一点”。更有甚者,他们在心中累计过往受到的种种“委屈”和“不公”,企图在你这里一次性回个“本”,说起来很是可笑。 所以,现在的基层工作确实不好开展,素质的高低、眼界的长远、心境的好坏都影响着部分群众的心情,一旦与他们过起招来,真有秀才遇到兵的窘境。要想化解他们一身的“脾气”,除了加强政策学习和沟通技巧外,笔者认为善用“一身正气”,无疑是最直接的解决之道。 ‎ 善用一身正气就是摆正位置,做到思想上“硬气”。俗话说无欲则刚,我们驻村扶贫,脱贫攻坚就是第一要务和本职工作,是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不是为了自己。只要把这层关系捋清楚,自然便能在思想上占据上风,理直气壮地和他们讲述来意:我们是来协调土地流转,引进创业青年返乡发展龙虾养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我们是来为集镇居民免费安装智能水表,改善供水管理,持续为大家提供清洁用水的;我们是来宣传初中毕业后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相关政策的,帮助娃娃走出大山的。“你家娃娃年级还小,学习一门技能今后好找工作”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道清来龙去脉是能够得到群众认可的。 ‎ 善用一身正气就是合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做到行动上“服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山下乡走访入户时,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情报”,只有不偏不倚才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出正确判断,才能让老百姓信服。“老秦家老大在成都买了房子的,有钱得很”“税老二过年的时候不是开了张车回来嘛”“哎呀,你不晓得,他以前进去过的,还好意思管我们”“老陈他们老两口有4个娃儿,个个都在外头找钱咯,还把老的丢在屋头,一天也不管”......这些有的是出于“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添油加醋的,有的是纯属看不惯胡编乱造的,但更多的时候是真实可靠,及时有用的。要善于把群众的声音转化为有用线索,帮助我们掌握全局,做出好的决策。科学整合这些“情报”,才能确保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民生政策得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实施;才能在在村组干部任职资格联审中,将不符合条件的干部清出队伍,维护政府公信,确保基层安定、和谐。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第三篇 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做好扶贫工作,最需要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广大农村基层,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扶贫档案的管理,科学的统计,精准的识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管理的具体体现。因此,有一个好的统计管理体系,是我们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 二是加强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现目前,扶贫工作开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缺少的是发展的意识和路径,农村不是没有好的东西,但是因为缺少对外沟通的桥梁,导致越来越落后,因此,只有加强对扶贫工作队员的动态管理,让他们发挥出桥梁作用,那么扶贫才能更成功。 三是加强督促贫困户动起来。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各项优惠政策涌入基层农村,农户受益颇丰,但也产生了负面性,贫困户越来越懒了,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只有加强排查,加强督促,让贫困户动起来,真正做到贫困户有事可干,“逼”着他们干,最后实现自己也能干,这样我们才能把扶贫做好,做成功。 四是让主体贫困对象动起来,做得再好的工作,如果贫困户不参与,不行动,都只能成为表面现象,只有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关于扶贫我们是牵线人,主体是贫困主体,让他们真的参与了,动起来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第四篇 ‎ 当下,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关键的决胜阶段,明确当下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让很多帮扶联系人遇到的“疑难杂症”,号准脉,下对药,成为了重中之重。总书记的扶贫论述,上级部门的有关扶贫工作的文件、资料以及相关培训,就是我们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指路灯,因为这会为我国脱贫提供保障,也让我们在扶贫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多年来的扶贫工作,让我觉得,我们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实现责任融合,突出党建引领 一个组织的发展,关键还是看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要求落实村书记责任机制,做好党建+扶贫的宣传员,积极支持政府对于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并且务必落实到实处;村书记的选人标准中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严格把关,把作风端正、品行良好、作风扎实,愿意为农村和老百姓服务的人员中择优挑选。 二、精准选人机制,提高带动能力 精准化扶贫的关键是精准化选人。现在有些地方是因为选人不正确,下派到贫困地区后没有认真分析当地贫困原因,没有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下派干部存在应付思想。而对于某些有至于帮扶脱贫的干部因没有将其优势特长发挥出来而空有抱负,比如要将党性强、熟悉党务的干部选派到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把熟悉产业发展的技术干部选派到发展滞后的地方,把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选派到矛盾纠纷多,热点难点问题多的地方,让下派干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当地贫困症结。此外,对于下派干部要实施实绩考核,细化考核内容,考核优秀的干部进行重用提拔,不合格的重新选派或延长选派时期。 三、深入联系群众,突出精准帮扶 ‎ ‎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当然,扶贫工作更是要求全党全社会能够从根本上做到精准,帮助贫困群众。在开展工作中,要深入群众,多跑腿,多入户,多思考,真心实意地为贫困户着想。此外,还可以适时开展各项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工作技能;对于有意向外出就业人员可以提供就业信息,帮忙联系对方单位已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增加收入。 为实现2020年全国人民共同达到小康,现各个地方高度重视党建扶贫工作,把扶贫工作贯穿党建工作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建作用,为脱贫攻坚添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活力。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第五篇 ‎ ‎--县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贫困山区,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年以来,--县以整村推进的形式,分批组织实施了47个整村推进脱贫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已经成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今年5月,我县又在马白镇坝尾、南捞乡塘房和都龙镇茅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就此问题,我们先后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主要根源还在认识和方法上,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就有走偏方向的危险。由此,对于我县这样的贫困山区,在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优良政策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我,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合理规划,做到规划先行 ‎ 当前我县农村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是:村庄布局散、建设乱、范围小,村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农村交通、通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偏大。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必须尽快加以解决。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文秘杂烩网成为一个重要原则。从过去的实践情况看,一个好的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三是以人为本。要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农民的生产生活方法和城市居民不一样,不能雷同于城镇,不能简单地抄袭城市,搞“小区化”,防止“贴瓷砖、住洋楼、扛着粮食上高楼”的现象出现。但也要注意改变传统的陋习和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与改水、改厕、改圈、改院结合起来,使民居上一个层次。要考虑群众经济实力,新的村庄规划建设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城郊村、公路沿线村的实力强,可以搞得好一些、快一点;偏僻村、薄弱村实力差,不要大拆大建,可在规划一次到位的基础上,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到位。在农村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情况下,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长远趋势、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以及其他因素,防止选址不准、预留不足或“空壳化”。总之,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优惠政策先行,试点先行,从农民最主动、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实施起。 二、新村庄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 ‎ 新村庄建设主要是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不只是新在村容村貌,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但是,从目前全州各县组织参观的重点和经验介绍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把目光放在村容村貌上,其实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从整体和长远看,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只有富民产业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农民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担当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靠的基础。过去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现有房屋、道路改造和建设上,忽视产业发展,忽视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做法必须纠正。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要主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组织起更多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开发优质粮、茶、林果、畜禽等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竭力拉长育种、育苗、肥料、种植、收获、加工、养殖、制沼、沼气液化等产业链,通过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培植要素链,力争在全县形成以草果、八角、板栗、核桃、碰柑、杨梅、樱桃、大枣、梨、药材、瓜菜等集中连片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 四、主动探索建设模式,努力创新建设方法 ‎ 我县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难等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第一,必须坚持典范引路、示范带动。首先选择经济和民意基础好的自然村入手,在示范点取得切切实实、具有说服力的成效之后,再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推广。第二,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一是要坚持农民“自主申报”。确定示范点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二是坚持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具体怎么搞,如采取哪种建设模式、确定哪些建设项目等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建设资金由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建设施工也由农民自己投工投劳。三是坚持农民“自主管理”。引导各地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资金筹集、组织建设、质量监督、后续管理等工作。第四,建立起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责任目标约束机制。要制定一些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等制度,并将相关的指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甚至到人。二是建立日常管理投入机制。应采取“村集体解决一点,向农户收取一点,市场化运作筹措一点”的办法,筹措解决理事会成员工资和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维护管理费用问题,保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五、必须始终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 ‎ 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对新农村建设下任务、定时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出现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等现象,这种倾向是违背中央精神的。农村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决非朝夕之功。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但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更不是一般性工作部署,而是一个必须长期实践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虽然从性上可以确定,但在量上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量化的东西,即使可以量化也要随时间的推进,不断完善和提高,因而是一个可以充实的变量,并不能说到什么时候新农村就建成了,完成了,不再前进了。因此,我们不要在时间上过于细化,过于急于求成,而应当稳扎稳打,脚踏实地,逐步推进,要反对那种定指标、定时间、机械、僵化和教条式的考核验收,反对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考核细则形成“千村一面”,否则,结果只能是基层忙于应付达标考核,导致形式主义泛滥。 驻村扶贫工作感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