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得)之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论文之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东莞市东城第一中学   作者  李勇远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而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己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培养     中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前言: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都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育转向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点进行尝试:1.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运动习惯 ‎  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任务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而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我们要首先了解兴趣的品质,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三个方面:‎ ‎1.1兴趣的倾向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体育学习中来,例如,一个学生,父亲是足球教练,从小和足球接触,看足球比赛,就会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的学生,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着特殊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特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使有所特长的学生其兴趣的倾向性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1.2兴趣的广泛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但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泛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等其他运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对其它运动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运动兴趣广泛的学生,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狭隘的学生。学生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泛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分不开。本人在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他们不懂的问题自然而然会向体育老师请教,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欢迎,学生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1.3兴趣的持续性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发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化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项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一时好奇心。而有些学生选择了某项体育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该项体育或各项体育运动在但大脑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并在积极地刺激的作用下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地对体育活动会在主观上越来越发生兴趣的原因。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发展或巩固其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呢?这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和开发来实现。所谓引导,是指体育教师必须经常不断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所谓开发,是指某些有专项特长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而言,例如,对一个身材高大、身体素质好,弹跳高的学生来讲,可发展他的篮球特长;腿部肌肉发达,爆发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发展他的田径特长等等。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也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2.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 ‎,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教学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之自觉地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体育能力培养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2.1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让学生反复的练习固然可以使他们掌握和更好地识记动作方法,但练习次数过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增加他们的练习负担,学生具有强烈的被动感,实践证明持续效果并不理想或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从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注重教会他们练习的技巧和窍门而不是强调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做到饶有兴趣的苦练和巧练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上下功夫,才能更好达到体育的锻炼目的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    ‎ ‎ 2.2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每个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取长补短。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如果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他在练习中只会机械重复。产生错误时,不仅判别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则能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2.3培养学生的适应、交流能力 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社会性,体育课上的各种活动都会反映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交际的能力,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心理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从自身行为出发,在同学生的交往中调整改进教学,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交流,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消除因隔阂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真挚的交往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体育情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一起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和学的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 的教学,这样学生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发展,而在体育教学中,创新和个性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个性发展往往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个性,每个人都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他们所感受和需要的可能就是我们教学中忽略的,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应多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主创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要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学生才会产生兴趣,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上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因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 ‎。而主体性的教学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 亲自参与掌握 知识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5. 结论与建议 ‎5.1 中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中学体育在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以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5.2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5.3中学的体育教育是迈向终身体育的桥梁与基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采取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与体育为伴,终身享受体育。‎ ‎6.参考文献:(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2)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田麦久.《教与学的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 月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