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巧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巧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物理论文之巧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 ‎  刘  奕 ‎  (长沙市周南中学    410005)‎ ‎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就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寻求正确结论,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目的。‎ ‎  一、巧设悬念情境,触发学习兴趣 ‎  悬念情境是触发兴趣的重要方法,悬念不仅可以设置于一堂课的开头,引出整堂课的中心,也可设置于一堂课的结尾,作为下一节内容的预告。例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节时,在开头部分给同学们讲述二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的飞机上伸手抓住了一颗子弹的故事。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并呈现出“一定要探个究竟”之势,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 ‎  结尾设置悬念,就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的作用,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因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完《磁场》一章后,学生对“电生磁”已有了基本了解,此时老师再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磁能否生电呢?”这必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尽管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都在心理上急切地希望知道个究竟,下一堂课虽然还没有上,却已经产生了渴望学习的愿望,学生必然会带着问题去翻阅书本,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  二、巧设实验情境,加深知识理解 ‎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物理情境,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使学生在物理情境中了解知识,加深理解。例: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在讲台上放一个不透光的盆子,让学生站在适当的位置上观看,并一步步地引导:“同学们,你知道盆里有什么吗?”“不知道,因为看不到盆底。”“在自己和盆子都不移动的前提下,有什么办法能看到盆底呢”。于是学生思考,老师再把清水慢慢倒入盆中,突然学生们激动起来:“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什么?”“一元硬币!”原来老师在盆底事先放了一枚硬币。老师再继续引导:“是硬币上升了吗?”“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同学们还有不愿认真听的吗?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观察现象,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对实验现象产生的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  三、巧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索精神 ‎  以生活故事创设情境,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故事中学习知识,这对童心未泯的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月食时,以“天狗吃月”的故事引入;在讲述光的反射时,以“杯弓蛇影”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也不乏吸引人的故事,如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头,从而想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一次舒服的泡澡时,看到水从澡盆溢出来,从而想到了鉴别王冠是否搀假的方法;伽利略从观察教堂吊灯摆动的情况,得出了单摆等时性……利用这些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意识,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  四、巧设幽默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  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和思索回味的感受。课堂上,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再配合恰当的手势、温情的眼神,那他就能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昨天刚刚学到一门特异功能,能隔空压瘪易拉罐,能让千疮百孔的瓶子不漏水。你们想看看老师的表演吗?”‎ ‎。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然后老师像魔术师一样用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了“大气压压瘪易拉罐”实验以及“千疮百孔的瓶子不漏水”的实验。“同学们说一说,老师真有特异功能吗?当然不是,老师其实是请了一位好朋友来帮忙,它就是大气压”。这样的幽默语言和极富情节的表演,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  五、巧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巧妙地创设学生既熟悉但又暂时无法解释的物理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升华和凝华》一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樟脑丸变小、冬天窗户上冰花的形成、北方“雾凇”的形成、自然界雪和霜的形成、舞台上烟雾效果的产生、人工降雨的过程等大量生活情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全体学生都情绪饱满、热情参与、跃跃欲试,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  六、巧设冲突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  许多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例如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钉会沉到水底,学生由此生活经验自然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系,且质量大、密度大的物体会下沉。此时,老师继续提问:用同种材料造的铁钉和轮船,放入水面会是什么状态?学生当然知道质量小的铁钉会下沉,而质量大得多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就令学生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巧妙的创设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真知的欲望。老师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并求出正确结论,学生必将认真学习。‎ ‎  七、巧设动画情境,强化直观感受 ‎  现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声、像结合的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一些物理过程,可以改善许多仪器和演示实验过程太快、不便于观察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老师分别演示了u>2f、f<u<2f和u<f三种情况下成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焦距的关系。这个实验过程长、难得记忆,学生往往课后不会运用。如果用FLASH制作的课件,利用动画把物距、像距的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形象直观的感受,对三次成像的过程有个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运用动画创设物理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  八、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生活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浮力》一节时,老师先提出问题:一个塑料袋被风吹起,落在水面上,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情境,那么塑料袋为什么在空中会向下掉,而飘在水面会浮在上面呢?学生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已经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了,他们会马上回答:“袋子飘在水面是因为有浮力。”这样浮力这个概念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呼之欲出,由此引入对浮力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又如,我们在游泳时,半身浸在水中和憋气后全身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吗?大多会游泳的学生都会有实际体会,这样就顺利引入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对浮力大小影响的探究。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一步步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  总之,“情境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巧妙设计,用心体会,及时反思,定能将“情境教学”熟练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