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某些误区,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予以解决和澄清。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意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它的德育功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相比,同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这一论述,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2004年3月22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扎实措施,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为了贯彻和落实《意见》,广大教师必须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哪个阶级服务,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青年学生是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强调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指明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不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实施素质教育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和素质。教育应把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个性的主要动力系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政治教师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精神,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高分”“重点率”和“升学率”。传统教育在过去对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核心的陈旧的教育模式,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巨大的危害,是妨碍基础教育发展的羁绊。诚然,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高分”、“重点率”和“升学率”,而是不能把它绝对化,并当作教育的惟一目标。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依旧是升学率、重点率和平均分。只要这些方面高,学校就是好学校,远近驰名,生源如潮,兴旺发达;教师就是好教师,赫赫有名,职评、调资、评优榜上有名。高、中考指挥棒的魔力,使之像一块“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那种以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教育模式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 在这种以“分数”和“升学率” 为惟一目标的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教师在教学中以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考试的内容而不是根据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被许多教师奉为“真谛”。考试要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则教师不教,学生更不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削减成只剩下知识传授,且这种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只不过是考试内容而己。思想政治作为中学德育主渠道的德育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导致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的根本职能发生严重的错位,让渡于“分数”和“升学率”。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具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就很难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更不能培养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素质人才。 近几年来,由于基础教育迅速发展,中学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师范院校政教系毕业的即科班出身的政治教师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还有一大批在职政治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具备了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需的各种能力。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因素,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沦落为“副科”的境地。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万金油” 无需接受专业训练,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政治教师兼职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尤其是农村中学和城市普通中学。即使是专职政治教师,素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现象。不少政治教师觉得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没有地位,远不如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能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心里产生失落感,因而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缺乏原动力,疏于学习,更谈不上去主动积极地探索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们的教师正面临着一项最光荣、最艰苦的任务,在教师身上承担着全国的希望。这就是说,我们要为共产主义社会培养人才,在我们的肩上成长起一代新人来。”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表现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要靠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对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讲政治教师的素质是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三)、教育观念有待转变。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用素质教育来取代应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的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的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灵魂,观念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实现。教师的一切教育改革行动取决于他对教育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教师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首先要找到教育理念的支持。 (二)、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学生观。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都毫无例外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传统学校的重心不在儿童之处,在教科书以及他们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活动中。”在他看来,传统教育一切安排都是为了教师的,而不是为了学生。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用以“学生为中心”来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实现由“师本”向“生本”转变。“以学生为本”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教师要及时慷慨地给与每个学生以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学生的优点去融化学生的缺点,要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特级教师斯霞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解放军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上,应从讲台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去学,都无法掌握本领域的所有知识,而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知识,把教学的根本目标建立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上,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很明显,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必须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开发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能力本位的教育主张传授知识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知识的时代性,能满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原理,理论一类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品德和各种能力,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师应当确立新的课程观,转变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理顺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实现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统一。追求新的课程价值,构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合理框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追求的价值。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出知识本位,忽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使课堂教学丧失素质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教学目标上,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整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体验,改变过去只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把结论与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与智力,知识与思想觉悟的内在联系。 教师还要重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方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学习活动施加影响。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认知与情意提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教学的灵魂。 (五)、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是以讲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安排。从教学过程来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四环节;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抄;从教学方法来看,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这种刻板的程序式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遭到扼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六)、改进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网络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传统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完成一堂课,教学方式满堂灌,目标单一,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乏味。这种应试教育时代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妨碍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与当前实行素质教育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革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建立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也就是教学质量的评价,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全面性评价,即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出现片面性。教学评价的方法,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要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做到“瑕瑜互见”。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某方面素质的各个侧面,不要看到了这一面,而丢掉了另一面。素质教育评价还要坚持以发展的观点为指导,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反对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相信学生都会变化发展,相信学生都有发展潜力。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是检查学与教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应试教育离不开考试,素质教育也不摒弃考试,考试与素质教育也不能完全对立起来,应试教育要“高分”和“升学率”,素质教育也不反对分数和升学率,关键是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中学思想政治考试试题要体现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题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德育因素,使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不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评价中,注意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彻底改变过程“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状况,把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考查,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空间,寻找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配合,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构建多渠道,多侧面,多形式的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使其具备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