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中的实践操作
数学论文之数学中的实践操作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给学生呈现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不失为开放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二、 动手操作中提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究。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探究总是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出正方形、长方形“田地”,根据情境提问,计算“田地”的面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适时地将图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田地”并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算出草地的面积吗?”“你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公式的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思考方法。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有的动手画起了图形,还有的干脆拿起剪刀剪了起来。教学自然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出示警察叔叔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情境,告诉学生,在这里面,藏着一些数学朋友,它们的名字叫做“角”,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教师创设了活泼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踊跃发言后,再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你还能在哪些地方发现这些朋友。为了把现实生活中的角抽象为空间图形的角,接着设计折角、摸角的动手实践活动来体验角的特征。教师根据情境提问,你还想知道它的什么情况吗?学生对拟人化的提法非常感兴趣,积极地提出:角有大小吗?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样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 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 1.用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引导:这根铁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你围成图形的什么?)(周长) 2.同桌互指,感知周长;交流已经学过的图形周长公式。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从而感知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我就顺势的说:那么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学生有说A. 滚动法。(在尺上、在地上……) B. 绕绳法。(用绳子、用纸条……)C. 拉伸法。(对于可拉伸的圆)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很多测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动手操作活动要延伸, 有利于真正接轨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让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操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课之后,除了给学生布置书面的作业以外,更应当在课外布置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践操作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玩数学,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接轨起来。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伸” ,更是培养学生生活数学意识大好时机。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经常觉地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式,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心理活动。在新课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但它如果仅应落实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之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爸爸要为家里的餐桌预定一块桌布,这块桌布的面积大概要多少大?请用白纸尝试做一个桌布。这已不仅仅是桌子的长乘以宽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桌布的长和宽都要比桌子的长和宽大,还需要考虑个人喜欢的长度等。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素材,并设一定的障碍,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全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