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应彰显智慧彰显个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应彰显智慧彰显个性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应彰显智慧彰显个性 ‎ ‎  语文教学应彰显智慧彰显个性 ‎  温岭市第六中学  韩淑芬 ‎  【摘  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基于此种考虑,为什么要彰显智慧彰显个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考、个性、解读 ‎  相信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有时去听公开课,听后只觉大同小异;有些课名为同课异构,细细品位却发觉几乎为同课同构。原因何在?再看另一个例子:黄子平在《二十世纪文学三人谈》一书中写到:一西班牙女留学生在北大学中文,但汉语不怎么过关,一学期记了不少笔记。问她考试怎么办?她笑了,说不难不难。思想内容有两条:第一条是反封建。《诗经》是反封建,《离骚》是反封建。第二条是同情劳动人民。艺术特色也有两条:小说是白描,诗歌是情景交融。[1]这可以说是切中要害,但也确实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感到悲哀,到现在我们部分语文老师解读文本仍然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原因又何在?笔者认为,乃语文教学缺乏思考所致,乃广大语文教师缺乏个性所致。其实,语文教学应彰显教师智慧,彰显个性。‎ ‎  为什么语文教学要彰显教师智慧,彰显个性呢?‎ ‎  各种文体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特点,并且掌握各种文体的答题思路。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是交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不是把各种资料、各种论述转述给学生。如今学生手头的各种参考资料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教师对文本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了。因此,一个优秀的、能得到学生广泛认可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有个性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教师,是在教学中闪烁着自身智慧的教师。‎ ‎  我们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2]这儿连用了五个“自己的”,都重在强调阅读是自我的、个性化的。试想如果教师教学毫无个性,学生又有何个性而言?‎ ‎  那么,怎样才能彰显教师智慧,彰显个性呢?‎ ‎  一、博览群书,做到有思想。‎ ‎  你的思想是你的个性的最好彰显。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善于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最直接交流的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 ‎  “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的,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是充满思想的,一类是思想的奴隶。‎ ‎  初讲《威尼斯商人(节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3课﹚,我怀着对莎士比亚这位大文豪无比的崇敬之情,亦步亦趋地按照《教师教学用书》讲解了下来。文章分为三部分来讲: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讨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的语言。‎ ‎  再教《威尼斯商人》,我开始了思考:仅仅这样就够了吗?这是一部著名喜剧,堪称艺术典范,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百思之后,我在《威尼斯商人》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  《威尼斯商人》在选入初中课本的时候,为了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删节,所以就很容易让人单方面的认识夏洛克,而让同学们能真正感受莎士比亚的高度,只要更好地认识夏洛克就够了。描写坏人,并不需要十分高超的艺术,但是要使坏人能够博得同情,却非凡手所可成功。关于夏洛克这个角色的处理,莎士比亚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他须将夏洛克的性格写得极端的坏,否则借款割肉一节便不真实;一方面他又不应将夏洛克的性格写得特别的坏,否则整个那段故事便有不真实之虞。莎士比亚用双管齐下法,以解决这个困难。他一方面将坏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面又写夏洛克的另外一种动人哀怜处,以资补救。他既将夏洛克写成一个恶魔,又表现他受尽侮辱虐待以博得观众同情。这种情形,类似一般人对于犯人的同情一般。犯人本身及其所犯罪恶,固然令人深恶痛绝;但如法官判案歪曲法律予以虐待,便会引起一般人的公愤。所以我们一面恨他,一面又怜他。从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莎士比亚高度的艺术才能了。[3]‎ ‎  二、合理利用教学参考书,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到有特色。‎ ‎  很多教师把教参当做赖以走路的拐杖,殊不知,用这根拐杖是能走路,但只有丢掉这根拐杖才能真正跑起来。‎ ‎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每篇课文都有解读,但是它就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范本吗?回答是否定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固然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独到的思考后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教学的智慧。例如,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告诉学生说这是表示作者对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吗?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解读《范进中举》,范进仅仅是一个热衷功名,喜极而疯的疯癫者吗?我在听课的时候曾见到这样单一的解读方式,深不以为然。可能有些教师会说,我早就不看教参了,网上课件多的是,随便下载几个再拼拼就行了。殊不知,这恰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症结所在。有些教师对网上课件的依赖甚至到了“一根粉笔、一本书”已经不会上课的地步了,应该说这是比滥用教参更大的悲哀!长此以往,既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又无法充分展示自我,教学很难成功。‎ ‎  有智慧有个性的教师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应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而不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或借用,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传送带”或者做一个灌输知识的“录音机”,我想这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  三、多角度解读教材,多角度切入教学,做到有思考。‎ ‎  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的人的宗旨,所以要把课堂构建成生命课堂、真善美的课堂。那么老师在课前更应该认真的原汁原味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多角度解读,个性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 ‎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传统篇目了,被选在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等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吗?就等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吗?就等于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路吗?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划分情节,说说描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通过文本的描写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了解菲利普所生活的社会的世态人情,了解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了解作家内心的痛苦。因此,我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情节之后,我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谁最可怜?谁最值得同情?”,抛出主问题后,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回答问题并讲清原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  第一种观点:文中的女婿最可怜 ‎  生1:(笑)我认为他可怜,是因为他是一位受害者,他是被骗婚。‎ ‎  (师点评:好像故意调侃,但是读书比较细致。)‎ ‎  生 2:(严肃)我认为他可怜,是因为他是把婚姻、爱情建立在金钱之上,心术不正、动机不纯,可怜可悲。‎ ‎  (师点评:从另外一个方面理解,思考深刻。)‎ ‎  生3:(举手提问题)那文中为什么还写他“诚实可靠”?‎ ‎  (师评:你眼光犀利,并能回归到语言文字中)‎ ‎  生4:那个社会中连这样诚实可靠的人看中的都只是金钱,更可以看出人的灵魂已扭曲到如此地步。‎ ‎  (师评:回答得妙,能挖掘到人性,还能透视那个社会的本质。)‎ ‎  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文中的若瑟夫可怜。‎ ‎  生5:我认为他有亲叔叔而不得相认内心极度悲苦,如课文第42节,(学生感情朗读)“我看了看他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我在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师评:读书饱含情感,让人深入语言文字中去体会那份亲情,以及对叔叔发自内心的同情。)‎ ‎  生6:他还年幼,还只是一个孩子,却过早的感受到了无奈、心酸,以及生活的艰辛。‎ ‎  生7:一个孩子-这本该是最纯真的年龄,心灵最纯真无邪,看到的应该是人间的美,可若瑟夫稚嫩的双眼却那么清晰的看到这个社会的疮痍:人的心灵的自私、冷酷、庸俗,而这种心灵的疮痍恰恰体现在父母身上-父母本应该是孩子的榜样啊,可这样的父母……可怜的孩子,他的内心肯定极端矛盾冲突,煎熬他这颗稚嫩的心灵。‎ ‎  (师点评:所以这让我们反思人性、人生:我们要保持真诚的爱心和同情,人类要拥有最健全、美好的心灵,不要被金钱所左右。)‎ ‎  第三种观点:菲利普夫妇最可怜。‎ ‎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的经过。(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同学们沉浸其中,并且展开交流讨论。)‎ ‎  生8:生活的拮据,迫使他们绞尽脑汁去省钱,他们为了金钱,不惜将纯洁的手足之情毁灭,将神圣的婚姻关系扭曲,他们丧失了人性中最基本的爱与被爱的权利,他们成了金钱的奴隶。因为他们的自私、冷酷,上帝惩罚了他们,最后还是让他们面对残酷的生活,挣扎在铜臭之中。有人说,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是对好人最高的奖赏,上帝让坏人成为坏人,就是对坏人最好的惩罚。‎ ‎  师总结:这一群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被残酷的生活剥夺了尊严、善良,以及一切美好的情感,谁能说这不是小人物的心酸和悲哀。[4]‎ ‎  在一部分学生的热烈发言中,在另一部分学生的凝神静听中,学生们都有了新的思考, “走进人物的内心”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的。我想这不能不归功于教师的多重思考。‎ ‎  除了转换角度进行教学外,对一篇课文,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如2009年11月我校承办全市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时,由我校老师上公开课莫怀戚的《散步》,我们语文组尝试对这一课进行多角度解读。成果如下:‎ ‎  (一)板书设计一 ‎  劝母亲散步 ‎  散步   陪母亲散步    反哺之情 ‎  背母亲散步 ‎  (二)板书设计二 ‎  母亲熬过严冬--生命如春 ‎  春天   顺从母亲选择--温情如春 ‎  背着母亲赏景--和睦如春 ‎  (三)板书设计三 ‎  劝母散步--敬亲 ‎  孝    顺母屈儿--顺亲     顺 ‎  背母看景--爱亲 ‎  每个教师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了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看来,善于思考的教师,就是智慧的教师。‎ ‎  四、 勤于反思,完善解读 ‎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笔者认为,要想成长为有智慧有个性的教师,善于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就会成为我们口中的教书匠,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反思。每节课后,常常问问自己:这堂课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是不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们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思考中,对文本的解读就会不断进步,课堂教学的个性也就会更明显的凸显。‎ ‎  总而言之,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个性的教师,就要做一个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勤于反思的教师。唯有如此,教学才堪称之为艺术,教学者才堪称为智者。‎ ‎  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文学三人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著 ‎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制定,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 .7‎ ‎  3、《陈瘦竹戏剧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4、《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个性》。王兴梅 2008年10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