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让戏曲点亮音乐课堂
音乐论文之让戏曲点亮音乐课堂 [内容提要]:为适应21世纪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应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并优化民族音乐方面的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传统文化主体意识,这对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遗产?本文从阐述传统戏曲音乐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策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戏曲 兴趣 开放式教学 一. 引 言社会大舞台,戏剧小社会。著名戏剧家夏衍指出“戏剧是人生的缩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正应该是压缩了的精炼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担任某个角色,应当具有角色意识和品格,有一句戏曲界行话“学戏先学做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戏曲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中国美育的开山之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心灵寄托于美,而将忧虑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戏等,均可去做,以代替不好的消遣。”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早就把戏曲列入美育的范畴。可惜这一点,直到现在,仍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艺术教育仍是美术加音乐的传统模式。二. 对戏曲音乐的思索戏曲是我国传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学(剧本唱词)、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诸多艺术领域,主体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它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大文化食粮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而京剧更是被国人称为国粹。然而当前戏曲有着“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气现象。先来看一个基本情况:在广大音乐听众对所欣赏音乐类型的选择上,在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育观念方面,在大众传媒的音乐导向上等等,都存在着“西盛中衰”、“古虚今亢”的失衡倾向。从以下材料中,我们可以管窥一斑:1. 在一份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传播情况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可获取在当代大都市中各阶层人士音乐生活状况的信息。如调查听众在音乐欣赏选择上的问卷,按出现频次排序,听众喜欢的音乐类型依次为:流行音乐、舞曲、交响乐、外国器乐独奏曲、民歌、戏曲、中国器乐独奏曲、合唱歌曲。再如关于听众喜欢什么样的流行音乐(这里的流行音乐是指广义上的“流行音乐”,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都市民谣)的问卷,听众喜欢的流行音乐类型依次为:港台流行歌曲、中国现代流行歌曲、台湾校园歌曲、外国流行歌曲、外国流行器乐曲、中国30年代歌曲、民歌戏曲大汇唱。2. 一份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知识的抽样调查,向我们显示着中国当代的精英阶层—— 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生活现状。第一部分是调查者设计的问卷。如其中大学生喜爱的乐器按喜爱程度顺序来排列,依次为:吉它、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古琴。大学生喜爱的音乐体裁形式,依次为:交响乐、协奏曲、丝竹乐、吹打乐、西洋歌剧咏叹调、京剧唱段。第二部分是访谈。关于问及喜不喜欢,想不想听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答曰: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了解;对比西方音乐而言,我们的民族音乐好像处于低谷;有时也想听听中国音乐,但一打开收音机,几乎全是欧美流行音乐等等。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人才,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领地,如果在这一领域出现“阴阳”失衡,保护传统音乐则将是一句空话。“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仅是中国音乐听众的需要,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所以说振兴传统音乐,国民音乐教育是关键之一。按照《高中音乐课本》(人音版)的编写思路及特点:坚持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尽量选择中外音乐“精品”,并注意中、外、古、今以及各项类别比例的特点,《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各类音乐作品中包括了戏曲音乐;(人音版)高中全一册用了一个单元的一个章节(第二单元第三节)学习京剧音乐,新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戏曲与曲艺音乐”,在学习京剧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它剧种:越剧、黄梅戏、豫剧。培养学生对戏曲中各种人物的体验,弘扬正义,鞭挞丑恶,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见,在课堂中开设戏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提高审美意识、艺术育人方面也是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可替代的。 三. 优化戏曲课堂教学(一)让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戏曲兴趣是引领学生的一把钥匙、一盏明灯、一枚指南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四十五分钟内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兴趣定会事半功倍。1.满足好奇心,定向引导: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学生们对京剧中快节奏的场面及鲜明的脸谱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在《京剧音乐》导入上我不用过多语言,而是“投其所好”穿上一件印有京剧脸谱的衣服进入课堂,一下子就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在讲述“唱、念、做、打”的“打”时我精心挑选了《三岔口》的武打场面,讲“做”时,又选了《红娘》片段。学生们都全神贯注于大屏幕。显然他们已经进入状态了。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兴奋之机,及时引导模仿一些简单的戏曲动作,学生的兴致都非常高。江浙一带的学生对越剧这个剧种并不陌生,还有很多学生会唱、会表演,在教学这课时,教师就可采用让个别学生来表演越剧唱段引领其它学生走入越剧天地,并选取一些经典的,耳熟能详的唱段,如《红楼梦》、《梁祝》选段进行教学;我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主要有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教师还可自行加入其它剧种:如评剧。这是学生较生疏的一个剧种,我就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小品导入课堂。我选取了著名已故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演的小品《如此包装》展开课题:赵老师在演小品前其实是一位评剧演员,她演的小品《如此包装》里就有一段评剧唱段。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把学生带入到评剧中然后展开教学。当然,教师也可自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组织教学,如《梅兰芳与京剧艺术》、《戏曲与电影艺术》、《梁祝“变奏曲” 》、《戏曲联唱》、《脸谱艺术》等。2.激发表现欲,及时鼓励: 在我所教的戏曲课堂上,少不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我让学生从“动眼、动耳”到“动口、动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了欣赏过程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方位欣赏作品。仍以京剧为例:在讲述完京剧行当、表演形式的基础知识后,我重点在“表演”上下功夫,唱——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是剧中年轻、天真的人物铁梅的一个唱段,表演的难度不大,却很精彩。为了收到更好的欣赏效果,不仅在课堂上自己表演还让学生学唱;念——京剧的念白分为“韵白”和“京白”,我摘录了三句相对较易的念白“驸马”(选自《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好闺女”(选自《红灯记 》)、“爹娘”(选自《文昭关》)让学生听,听后模仿,学生普遍反应热烈;“做”——要做到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上来,选取的表演性动作应简单易学,我就选了京剧中常见的走台步。这么一来,学生在锣鼓经的伴奏下,个个跃跃欲试。其实广大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审美需求,热切期望参与音乐生活,这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与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农村地区来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但我却意外发现,学生对戏曲并不陌生,即使不了解的学生也被奇特的唱腔、绚烂的服饰、柔美的身段所吸引,他们渴望了解戏曲、走进戏曲,甚至能唱几句、舞几段。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豫剧、黄梅戏、越剧戏曲欣赏课时,让学生观看精彩演出资料后 “动口”。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比学唱“流行歌曲”还来劲。有几位表现欲、模仿力强的学生还有模有样地边唱边做动作,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这些学生上台表演,并给予热情的表扬。(二)让戏曲感染学生提升品位开放型专题课是指在开放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音乐经验和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动态地设计教学专题,并鼓励师生从校内外音乐资源中收集与本主题相关的音乐素材,经过合理、创新的“基因重组”,从而组织有效的音乐学习活动的新课型。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广大音乐教师都在寻找一条“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径,也思考着把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当然,戏曲教学更不例外,它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经过“基因重组”(如下图),发挥多向辐射、综合教育的作用。 社会 地理 文学 戏曲 影视 历史 表演美术 1.让影视走进课堂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电视媒体对于戏曲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11套就是一个戏曲频道,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我提倡音乐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长个心眼”,特别留意电视里播出的一些好节目(如戏曲名家访谈、精彩唱段、戏曲“过把瘾”……),把它录下来,再经过编辑,拿到课堂上来,这就成了第一手资料;也可以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京剧)、王祖贤主演的《游园惊梦》(昆曲)、电视剧《女驸马》(黄梅戏)等片段翻录下来融到课堂里。相信这一付出必能得到“回报”。2 .让戏曲超越时空在戏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学习资源,提供广阔的学习途径,让戏曲教学超越时空。如:在“走进梨园”的专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越剧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组织一系列专题活动:越剧常识音乐板报赛;邀请专家或文化馆老师讲座;越剧名段学唱;越剧特长生“专场”演出;观看著名的越剧影片;谈自己对越剧艺术的感受;以及戏曲常识抢答等。3.让音乐沐浴心灵 “一出好戏少不了多方面的配合,从演员、服装、灯光、道具到舞美…” 。戏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戏曲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搜集大量的音乐史料,将故事、诗歌、散文、舞蹈、游戏、表演、美术等引进课堂。只有把这众多的美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才能使学生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唤起审美知觉、拓宽审美视野,还培养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四. 戏曲教学后感实践证明,“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源源不断的创新欲望;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巨大的惊喜与满足。笔者从一堂《中国京剧》课后学生的反映感悟到了许多:学生A:“今天这堂欣赏课,可以简单地用两个词来概括:有趣和难忘。有趣——上课形式变了,老师和同学都进行了表演。老师以一首《红灯记》博得全场掌声四起,接下来同学们表演的京剧的出场戏也毫不逊色,整个教室都融入了戏曲那独有的氛围和活跃。难忘——对于我来说,亲身体验是最难忘的。我喜欢京剧,但要我在课堂上表演,则是一件令我恐慌的事,但在老师亲切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掌声中,我抱着豁出去的心理上了。我难忘,正是因为我让别人欣赏到了京剧的美。我唱了《智取威虎山》的选段。当我在表演时,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把杨子荣演得像,要唱出那种激情、士气。我得到了属于我的掌声与赞美,我很高兴,为我的成功而高兴,为同学们看到京剧的美而喜悦。所谓“好的东西决不会被遗忘。”京剧是如此,戏曲更是如此。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喜爱京剧,喜爱戏曲。”学生B:“以前我对戏曲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村里有剧团我也不去看,加上本身也不喜欢。通过这次音乐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尤其是京剧—— 我们的国粹,它所包含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它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与精彩的表演,一幕幕都入我心中,我才发现戏曲是这么地诱人,从此,我喜欢上了戏曲。真的,这是一堂美丽的课。”学生C:“原本上音乐课,我总想看其他课外书,或偷空打个盹。但自从上了这堂课,我发现我居然喜欢上音乐课。而且对戏曲有了全新的感受。真希望老师以后都这么给我们上。”学生D:“是这堂生动的课,让我真正感到中国拥有京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五.结 语戏曲是音乐世界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个“百花园”。让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借着课改的东风,真正将新课标落到实处,做到 “百花齐放”。让戏曲真正地成为音乐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戴平:《美育,给戏剧教育一席之地》,载《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7期杨晓勋:《中国流行音乐传播预测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4期屠明:《大学生与中华音乐文化——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学生音乐知识状况调查》,载《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3期 高文丽:《开放,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萧山教研室余虹:《让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京剧》,载《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6期 此文获萧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