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不是无“德”物 教师应做传“德”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不是无“德”物 教师应做传“德”人

语文论文之语文不是无“德”物 教师应做传“德”人 ‎ 初为人师,认真备课,导入,散读,朗读,质疑,解疑,概括文章中心……各个环节俱全,自己也颇为满意。可在课堂上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有的同学目光呆滞,根本不在听课;有的同学在侧向黑板,欣赏窗外的景色;更有同学正趴在课桌上做着美梦。于是,我的心被震动了:究竟我们语文课中少了什么东西呢?我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自此之后,边教边学,边学边思,于是乎我的语文教学中就多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德育。因为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不光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还需去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里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提到这一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方面,我觉得可用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前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概括自己的教学体会。好雨知时节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故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春雨”‎ 般的灵敏,选准适当的时机,以自己的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田上催生“真善美”的种子。  有一次写作课,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针对你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请以“小议……”为题写一篇文章。班中的黄磊同学以《小议学校卫生工作的舞弊现象》为题,写到:“上周一的中午,为了迎接爱国卫生问卷大检查,校卫生室老师在广播里逐题通报了每道题的答案。尔后,同学们便可‘听广播,抄答案’,大家窃窃私语,笑而答之,称之为‘广而告之’。更可笑的是老师要求我们各自署上姓名,并在试卷右上方打上‘一百分’,……这不是公开地教学生‘作弊’吗?学生在考场上作弊与这比起来,可谓是 ‘小巫见大巫了’……”黄磊同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别出心裁”的做法,确实是扬了学校的威名,却玷污了学生的心灵,并发出强烈的质问:这种做法,难道不是在教学生做“两面人”耍“两面派”吗?我在黄磊的文章后面批上了十二个字:“诚信质朴,浩然正气,勇于求真。”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让黄磊同学在班上朗读了自己的文章。文章读开后,全班同学鼓起了热烈的掌声,然后各抒已见,有的说文章有才气,有的说有灵气,更多的则赞扬说文章充满着做人的正气。尔后,我以这段话作结:“你们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应重视自我心灵的塑造,浩然正气的积蓄,道德品德的完善,完善人格的形成。”面对学生,我自知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投入全部情感,以求能与学生共鸣,从而引导他们远离“假恶丑”,走进“真善美”‎ ‎。13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使我真正领悟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应善于不失时机地找准德育渗透点,撒播“做真人,说真话”的良种,塑造学生诚实可信、追求真理的人格。当春乃发生“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中提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课堂上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语文教师应在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时,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依据不同的选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培养高尚情操,净化心灵,形成良好品德。高一刚开学不久,班上的李羽同学被人打伤了。经了解,原来他有一位好友,因跟人恶语相向,而被人打伤。为了一洗被打之辱,好友约了他一起去打架,因此受了伤。正好遇上学习《冰心:巴金这个人……》这篇文章,我在学生探讨了冰心与巴金两人之间结下深厚交情的根源——“人品与文品”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以孔子的一段话启示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之后,特别让李羽谈谈他的感想。他说:“我朋友对别人恶语相向,本来就不对。我为了他而去打架,也不对。为了这样的朋友而受伤,太不值。我们应该结交益友,而不应该结交损友。”‎ 他的话赢得全班一片掌声。我也从这堂课上感受到了语文课上德育渗透的力量。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学就是要发挥语文微言大义的特性,以思启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带领学生进行充满情趣的遨游,拣拾感悟的品德散步,让学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养成罡正之气的豪爽,时时感觉到语文德育功能的渗透。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将如春天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行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的一生。随风潜入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的行为,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学生因其思想的不成熟和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在心中都有其阴黑的角落,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坚定立场。所以,语文教师应如春风般无处不到,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摧毁黑暗,温暖心灵。我有一名学生叫陈云,他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可就是沉不住气,课堂上旁若无人,总爱插嘴,不仅扰乱课堂纪律,也打断了其他同学的思路。他的作文,虽然文笔流畅,语言清新,但总是写“怪事”“劣迹”之类,字里行间淌着一股逆流。有一次,围绕“亲情”的话题,陈云写的《我的爸爸妈妈》叙述了他的家境:原来他的家境不佳,妈妈下岗,爸爸每天骑摩托车载客,父母还天天闹着离婚。文章中处处流露出愤恨不满的思想。于是,我在他的文章上写了一段话:“描写栩栩如生,基本功好,可惜只看到生活的灰色,要相信生活中总会有阳光。”陈云看了我的批语,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他喜欢前句的表扬,同时告诉我他实在看不到“生活的阳光”。我反问他:“‎ 你喜欢老师表扬,是因为我看到了你的长处;但你写文章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是因为你没有尝试直面这种生活现状。难道你就没有想过尽自己所能努力去改变它吗?”一番话说得陈云频频点头。此后,陈云上课有了很大转变,并且作文也有了很大改观。由此可见,语文老师需要借助对话与交流,时间闪现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常常流露对世事的洞悉睿智,使学生如沐春风,如享秋月,自然受到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启迪,真情的沐浴,从而改变性情,懂得理解生活,尊重和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看到生活的希望,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润物细无声雨丝纤细,悄无声息,滋润万物。语文老师也当于教学进程中,让语文的德育功能如雨丝般飘进学生的心田,在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体验、思索,于不知不觉中美化心灵,提高品德素质。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名正言顺地让学生在黑板报上的一角,添上了“每周格言”一栏。有一次,每周格言下那本应属于伟人专利的署名栏,竟换上了我班一位女生的名字,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什么是心境?心境就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却乐此不疲;心境就是美味佳肴,却愁眉不展,难以下咽。当时,我的心被震憾了,因为这是出自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孩之手。因为那天,我从学生那里,得到了什么是格言的答案。她告诉我:格言不是名人的专利,格言是一句值得回味的话,格言是一种心灵的折射,格言是对生活的思索、感悟……学生学会了做格言,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感悟生活,正是语文的德育功能渗透之功效。所以我尝试着以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历史使命感,一遍一遍地感染着学生。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灵魂的雨丝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熏陶着学生的精神。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为应试而存在。我们语文教师并不是要培养全体学生都成为21世纪的大作家,而是以语文为载体,发掘语文中的德育因素,充当教学路上的传“德”人,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我将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思考和困惑,一起痛苦和欢乐,一起让灵魂翱翔……等待我的学生明白我的用意,以他们用“人”的言行作为明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