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其他论文之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实践,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与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又一核心理念。但任何实践都应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因此,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  一、实践形式及意义 ‎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学生实践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  一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在开展此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展良好的价值观。‎ ‎  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 ‎  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的必经环节。无锡市一初中班级学生开展的《吴文化公园与泰伯墓景区发展策略与前景的对比研究》,主要采用了下列活动方式:‎ ‎  实地访问、走访专家、图书查阅、网上信息查询的方式相互综合进行。‎ ‎  实地考察:吴文化公园、泰伯墓景区、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物理委员会,无锡市旅游局,通过访问专家、听取介绍、实地感受获得了相当多的第一手资料。‎ ‎  走访的专家:吴文化公园创办人。[1]‎ ‎  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实践,都应该仅仅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同时,养成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  二、有知性的活动与有理性的实践 ‎  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有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才不会导致盲目的实践和“无知的”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真知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  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注重活动的形式,忽视学生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设计与制作、实验等具体活动,却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知识的指导,忽视学生对活动主题或问题的基本认识的指导。要切实克服活动形式化、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以认识为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与处理文献资料,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要围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开展活动,首先需要对问题和主题本身占有一定的文献资料,对问题本身具有初步的认识。收集有关活动主题的文献资料,为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有助于活动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和深度体验。‎ ‎  2.必要的方法引导和专题讲座。要使学生通过活动过程的体验,必须让学生初步了解活动方法本身,因此,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有必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如要让学生进行调查,就应使学生初步了解调查的基本过程、学习设计与制定简要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否则,无计划、无目的的调查往往会降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度体验的价值。当然,专题讲座仅仅是辅助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方法论讲座或关于活动主题的知识讲座也不应追求学科化的系统性。‎ ‎  3.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认知目标,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知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将所学的学科知识灵活运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基本“学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应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认知目标。‎ ‎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1.注重深度实践 ‎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但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因而,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实践。‎ ‎  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  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通过反思,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受益。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无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表面的实践。‎ ‎  2.处理好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 ‎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但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因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处理好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 ‎  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是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为学生的实践和亲身经历性的实践奠定基础。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或探究,克服单纯的从文本到文本性的研究。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学生做纯粹文本性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尽可能从实际来展开研究。即使是文本性的研究,也要引导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或现实社会与自然中的资料或现象,联系实际展开研究。‎ ‎  二是实践学习活动结束后,也应该使学生有所知,即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当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有效的文本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文本信息。教师还应适当地对学生经济实践方法的指导。‎ ‎  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