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走进大自然,给学生一个原生态的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论文之走进大自然,给学生一个原生态的科学课堂 【内容摘要】科学教学资源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的一草一木、周围的生活环境,都能成为科学课堂上很好的教学课件,观察对象,实验和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和感受到科学课堂上内容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发现和认识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会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大自然中,将大大缩短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积极投入科学课学习搭建起一个平台。 【关键词】大自然 科学教学 创造精神 实践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如今,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经历了,尤其是对于城镇中的学生而言,除了教室就是家里,很少自觉地去观察研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广阔的大自然,而室外探究就能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小学时期的学生特别好动,好奇心也特别强,因此,学生们很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也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参加科学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开发潜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新时代的需要。 一、大自然,科学教学中的“鲜活”课件 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教师总是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又带着教具、材料匆匆离开了课堂。使得学生在课前和课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观察,进一步深入了解,从而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可以把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搬上”课堂,使其成为科学课堂上一个“鲜活生动”的教学课件,供学生观察学习。 在人造室内大自然中放置一些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一些及易养殖的小型动物,如青蛙、蚂蚁、小鱼、白鼠等,还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树木,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使学生增长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至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现有的花坛,种植常见的、科学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也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可食用的常见农作物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我们的生物角》、《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一生》等内容时,就可以在天然大自然实验观察。平时,我们让学生利用大自然进行饲养、种植、管理等,如给人造室内自然室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室外“种植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劳动兴趣,还培养了热爱劳动的美德,对动物的爱心和欣赏大自然美感的水平,还使他们学到了科学知识。 二、大自然,科学课堂中真实的实验室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采用在“室外大自然”中,进行有效的实验,让学生深入观察,加深记忆,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时,按平时的教学方法是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得真切,观察得更深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 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到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引导得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又如在《寻找小动物》一课,三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课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我本想是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找小动物,再到课堂上交流,没想到学生们却要求课堂上就去找一找。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分小组去学校边上的荒地里寻找小动物,我还记得他们找到了很多昆虫,还有青蛙和蜘蛛等,每发现一种新的动物,他们都惊奇不已,纷纷围拢来看个究竟。这种在大自然中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掌握也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小范围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参观、采集等。这样通过多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大自然,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营地 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使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中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怀抱的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善于为学生架设学习知识的桥梁,使学生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探究品德。如在教学《走出家门辨方向》这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探究、发现,学生总结出了的多种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其中根据植物、大山、太阳、岩石、野外建筑来辨别方向,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又如在教学《茎的共同特征》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平时对大自然中植物的观察、了解,提出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或设计,再让学生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最后又引导学生自我设计一个比较、验证的实验。通过反馈的信息表明,这种激励学生自主探求的学法指导,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同时还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多种弊端,还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 四、大自然,科学知识与实践的链接点 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科的课程总目标为:“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也就是说通过科学的学习,将知识运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科学的处事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知识源于生活,源于大自然,而把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实践,服务于日常生活,服务于人的发展。因此,大自然是学生习得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链接点。 总而言之,让学生接近大自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郝京华。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12 2、王光乃、罗栋国等编:《小学自然实验大全》。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10,第1版 3、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4、韦钰主编:《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