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互动对话 灵动教学
语文论文之互动对话 灵动教学 建湖县实验小学 高丽华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时下不少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所呈现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精心设计好一个个貌似不断深入的问题,并设法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指令性的圈套中,学生丧失了真正思索的空间。这样的阅读教学,看似热闹,却看不到实在的训练,看不到师、生、文本之间的碰撞、接纳与交融,课堂仍旧是教师的课堂,不是学生的课堂,本质上只是给传统教学穿上了漂亮的“对话”外衣,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理念的曲解、教学的迷惑和主体的缺失。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笔者认为,开展互动对话式阅读教学,能促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赏、共进的目的。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教师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二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其次要在领会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备好学生,先预设生成各种可能的问题,并设想学生可能的回答方法与范围做出积极的引导方案,在与文本、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具体可感的情境、积极的相互协作、平等的对话和一定的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对话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要摈弃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做学生的朋友、助手,不用死板教条的标准答案遮蔽学生简单个性的思想,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效沟通。 在热烈充分的沟通与对话中,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精彩纷呈,思维的广度、深度让教师欣喜不已。教学《雨点》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落在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还会落在哪里?它又会怎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跳舞。”“雨点落在田野里,在田野里玩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契合了原文欢快美妙的情趣。这时,某个学生回答:“雨点落在小河里,在小河里流泪。”依常理看,这个回答是匪夷所思的。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说雨点在小河里哭泣?”学生伤心的回答:“小河里的水又黑又臭,小雨点也变脏了。” 多好的回答啊!教师抓住这个偶然得来的教育契机,告诉学生从小就应该爱护环境,让身边的河水不再被污染。面对学生超乎预设的回答,教师避免了消极的处理方式,在瞬间作出恰当的决策,聆听学生的心声,一个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话题在互动对话中精彩生成。 互动对话的教学形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责任,不仅要求教师要备学生,备好教材,更要求教师能够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纳入到教学活动或者成果之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敏捷的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随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顺势而学,在与学生的真诚对话中,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与作者的间接对话,学生应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所谓“洗耳恭听”,就是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研读文本,听听文本讲了什么,是怎样讲的。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学生在“洗耳恭听” 文本诉说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时下许多的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二遍课文就把文本搁在一边开始师生对话了,或者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生与生的对话了。这时的情形,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也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呢?很明显,师生或生生对话缺乏根基。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师生对话从人格的角度讲,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但教师有教育者的责任,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方面要起引导的作用。这方面又是不平等的。教师就应该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矛盾与偏差时,予以帮助。为了提高教学效益,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应该围绕思想感情和语言形式这个中心展开,不能是拉拉杂杂或节外生枝的闲聊。在师生对话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时,我们必须抓住对话的往复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这三个特点。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自主探究,构建意义。如果没有生本的对话,阅读教学便成了空穴来风。 笔者认为,我们要把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落实的更扎实与充分,还必须努力做到: (一)对话的心态,应从尊从走向反思 尊从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对教师的尊从,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听。二是师生对文本的尊从,文本怎么说,师生就怎么做。在这个基础上,师生完全迷失了自我。教师只是传声筒,学生也只是知识的储仓。而反思是建立在平等前提下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相互沟通,甚至挑战。 教师不再是文化保安、思想附庸,在对文本及作者的聆听过程中,教师表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并且在对文本及作者的“倾听”状态中,同时拥有对话中的“言说”,敢于质疑、批判。 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还有在消化基础上的反馈。学生通过文本试图寻找“一束思想的芦苇、一个灵动的智慧、一种悠久的情怀”,同时又与文本展开认知、思维等的较量。 教师应摒弃权威尊严,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舒适感、安全感、愉悦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容忍学生不举手发言等不“规矩”现象。在对话过程中,师生一道感受丛林探索的美妙,风雨倘佯的浪漫,结伴旅行的愉悦,让课堂沐浴着人性的光辉。 (二)对话的面貌,应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曾先后出现过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一读到底等现象,这些都不能算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丰富的、生动的、多样的。对话面貌的多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话角色的多元 这是由课堂的三大构成要素决定的。同时,学生、教师、文本作为对话角色实现互动,又使古今中外、自然、社会、生活等都参与到对话中来。 2、对话媒介的多元 除了常用的语言、文字,应该让眼神、表情、姿态、心灵(感应)都成为对话的媒介。一句话,对话应牵动着参与者的每一根神经,活跃着参与者的每一个细胞。 3、对话形式的多元 读、写、听、议、思、辩、演等都是对话形式,教师应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话形式。 (三)对话的品质,应从肤浅走向深刻 对话品质的肤浅主要表现在两种阅读教学中,一种是课堂问题浅显,把教学的注意力过于指向内容的理解,忽略了文本的本质是作者真情的表白和思想的流露。一种是多见于公开课。表面上学生思路畅通,气氛活跃,实则是预先“充分准备”的多余重复。课堂上多的是顺顺当当,少的是磕磕碰碰。学生只有教师廉价赏识后的暂时的满足感,并没有好奇心驱使的探究欲和耐挫后成功的愉悦感。这种课忽略了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而不是表演给人看的本质。 对话不是隔靴搔痒,也不是浮于形式,而应触动师生心灵。既全面把握和审视浮露着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又仔细涵咏和体悟潜藏于文中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情感,应破解理趣、意趣和情趣,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对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如《游园不值》,可抓住“怜”、“小”、“久”等字,让学生反复揣摩,并以诗人的身份表演探友情节,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诗人乘兴访友、怜爱苍苔、“不值”失望、偶得惊喜的情感过程,从而入诗境,感诗情,悟诗趣。 (四)对话的流程,应从平移走向渐进 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的组块之间不应是平面移动的,而应成为师生的一段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迷惘、期待、受兴奋等起伏变化,但总体上流程是向上攀升的。 1、重视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面对文本,学生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期望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篇散文,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同时,它又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常通过悬念的设置和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又使其产生新的阅读期待,让学说在不断的期待中悄然升腾,渐至高潮。 2、增强过程意识 对话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教师教什么,而是怎么教;不是学生学什么,而是怎么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因素,真正体现对话的渐进过程,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益。 最后,笔者重点就开展互动对话式阅读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愚见: 一、 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对话中增强意识。 在阅读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阅读预测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阅读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果如所料,于是他的认知能力就得到强化,认知结构就得以进一步巩固(即同化);一种是不如所料,即阅读对象在预测中没有出现过,于是他必须“回视”,必须检查自己的预测思路,对自己的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其实,阅读预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期待。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利用期待,填补空白。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疏可走马”处进行想象,这有助于促使学生在阅读期待中与作品产生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这种阅读期待下的阅读已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他们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见解、体验、意愿,在与教师的交流感悟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而对文本意义进行的挖掘,对文本空白进行的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的重塑和再创造。 利用期待,设置悬念。巧设悬念,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酿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步步读文,步步猜测,在阅读中沿着各自的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阅读期待设境蓄情,利用阅读期待故意设疑等等。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倾向。一层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而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使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二、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在对话中情趣共济。 师生是教学的参与者,他们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互相悦纳。学生感受到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是教学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这些是师生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对话中,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磋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足以印证师生的平等对话,建构了一个富有情趣的阅读教学情境: 生:风儿不闹了,浪儿不哭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该生读得声音很响亮。) 师:大海玩累了,终于睡觉了,让我们轻轻地读,别吵了她。听老师读。(老师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生:老师读得真好听,我也要像你一样读。 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边述说)深夜,蓝色的天幕上有金黄色的明月;星星,大海安静地起伏,倒映着明月、星星,谁来读读第二句? 生: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大海太疲劳了,沉沉睡去,还发出鼾声,我觉得很可爱,所以我觉得要轻轻地慢慢地读。 在这里,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对这首诗进行揣摩和加工,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人人参与对话,自己解读诗歌,形象地体悟诗的意境。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只有在这种平等互助的氛围中,才能擦出火花。教师不宜以隐蔽的权威者角色操纵对话的进程,而应以“平等中的首席” 参与对话,让阅读教学情趣共济,让对话充满人性的魅力。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对话中张扬个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索与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化的“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敏锐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张扬个性。学生阅读存在着一个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理解延伸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受历史、传统、环境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加之学生本身的个性、学识、经历、气质、情趣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以前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此,我们要尊重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的阅读体验,尽可能地保留其合理的多元理解,然后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撞击中张扬其独特的个性。 综上所述,实践已初步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在小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开展互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不断践行语文,是促进阅读教学扎实、深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构建出有效的语文课堂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