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激活主体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小学科学论文之激活主体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科学课教学应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大胆让他们去学习、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应如何吸引学生,激活主体,使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呢? 一、引发主体,主动探索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索创新。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就把一块塑料的圆盖放在一块有磁性的小黑板上,这时有许多学生就开始发问了:“咦,这个圆盖怎么不会掉下来?”“如果放在那块大黑板上,不知会怎样?”……有几个学生甚至想上来试一试。见此情景我便请几位学生上来试一试,几位学生通过贴、看、敲、摸、终于发现:“哈哈!小黑板是用铁皮做的。”“塑料圆盖后面有磁铁” …… 时机已到。于是我便向学生讲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有关磁铁的性质,一下子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注意力也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主体行就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参与整堂课的科学探究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当然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采用投影、录像、谜语、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敢于提问、敢于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喜欢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我们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二、创设情景,激活主体 创设好的情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而且有助与学生发挥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激发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如教学《蚂蚁》一课,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外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捉一些蚂蚁留在课堂上观察用。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发现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摆了一个小瓶子,从学生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他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于是,我开门见山问:“同学们都捉来了蚂蚁!谁想把自己捉蚂蚁的小故事告诉大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我用树枝捉蚂蚁,当蚂蚁爬到树枝上后,我轻松地把它抖到瓶子里。”有的说:“我刚开始用剩饭放在地上,旁边放一张纸,等蚂蚁爬到纸上后,我再把它放入瓶子里。”有的说:“ 我刚开始用手捏,结果蚂蚁装入瓶子后,就一动不动了,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把肉骨头放在地上,很快就有很多蚂蚁爬到肉骨头上,我把肉骨头连同蚂蚁一起放入瓶里,这样蚂蚁就不会饿死了。”……学生找到很多捉蚂蚁的方法,令我大吃一惊,我及时表扬了他们,我又问:“你们在观察时还发现了什么?”他们又兴致安然地说开了:“我发现蚂蚁有不同的颜色。”“我看见有许多蚂蚁排着队搬家。”“我发现不管大的蚂蚁还是小的蚂蚁头上都有一对小眼睛和一对触角,身上都有六条腿。”这时又有个同学问:“老师,蚂蚁是怎样跟同伴大招呼,带领伙伴找到虫子的呢?”他们通过亲自观察,发现了蚂蚁的特征习性,从中获得了快乐,学到知识,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创设好教学情景,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自行探究中品味学科学的无穷乐趣。 三、借助实验,诱发主体 儿童生性好奇,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只要我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或提出许多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地、专心致志而又兴趣盎然的去独立探索。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 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颗?通过比赛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我反问道。“可能与电池节数有关” “可能与铁芯粗细有关” “可能与线圈扎数有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七八条猜想。“那你们就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去研究吧!”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其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经历了小组内的讨论,选择了研究主题,设计了实验方案,又通过合作,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又通过集体交流和总结,学生终于懂得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电流强度)、线圈扎数有关……整堂课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他们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研究得特别起劲,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有关知识,学有所获。 四、创设环境,开发主体 当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后,我们老师就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的同步发展。抓住课内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创新性的实验探究,运用课内实验获得的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让他们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如教《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课前,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实验完毕,我让学生把树叶带回去,但他们把树叶丢得到处都是,于是我准备了一个大桶,让学生把树叶丢到桶里。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这么多树叶,丢到桶里,太可惜了”,顿时得到其他同学的支持,我为学生善待这些干枯树叶的想法而感动,并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机会。“那么,你们打算如何处理这些树叶呢?”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每个人都在想办法。经过交流,大家总结出一个原则:树叶不能丢弃不管,不能让它因为实验去捡它而又丢弃它。最后,同学们决定把这些树叶带回去制作树叶标本。通过反馈回家后做成的各种各样的标本。有的按形状做成针形、掌形、心形、带形、扇形等标本,有的还通过想像,构思出图案,制成优秀的叶画作品。这样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继续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科学知识面,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想让科学课堂活跃精彩起来,我们要努力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主体,让孩子喜欢上科学课,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