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法指导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法指导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古人也说:“授人与鱼,不若授人与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不尽,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法指导呢?我认为: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智慧的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学生,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诱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关注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最后达到“我真行”的境界。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古人说:“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才意味着学得主动、灵活。一个学生如果只是一丝不苟地掌握课本上和教师讲的知识,而不会或不敢提出疑难问题,发表有独立见解的意见,那么他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学生,但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敢于质疑。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的动力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探究质疑的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如:我在教学《孔明借箭》一文时,上课前,我给学生讲述故事发生的起因:周瑜因为妒忌孔明的才能,就想设计除掉他。一日,周瑜请孔明议事,借两军即将开战,军中缺箭为由,让孔明造十万支箭。孔明答应三日之内办好此事。至此,我将故事引入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发问:孔明会向谁去借箭?用什么方法去借?可见,抓住问题的关键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精心指导,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不难,但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学家弗雷得和施瓦茨曾说过:“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保持也更为牢固,但如果不经过教学指导,即只能提出低水平的问题。”因此,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点拨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则十分重要。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抓住课题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窃读记》,出示课题后,学生质疑:是谁窃读?为什么窃读?怎样窃读?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只要翻过那座山》一课,“只要翻过那座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只要翻过那座山”这句话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它有什么样的作用?问题提出后,学生探究的兴趣高涨,经过思考讨论后,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的金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