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心得)之给孩子一个创造的空间—新课程背景下的手工制作课教学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给孩子一个创造的空间—新课程背景下的手工制作课教学思考

美术论文之给孩子一个创造的空间—新课程背景下的手工制作课教学思考 ‎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制作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 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1、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往往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常常将学生当作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提前制作,理顺制作方法、步骤,课堂上示范操作要做到规范、准确、熟练。并且认为"示范讲解"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更是手工制作课教学的关键,而"学生的模仿操作、反复实践、形成技能"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像保姆似的不厌其烦、任劳任怨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喂"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缺乏主观能动性。‎ ‎  2、思维与创作形式的局限性 ‎  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再则,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手工制作课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 ‎  例如小学第一册《小动物盖房子》《花花绿绿的糖纸》《有趣的拓印》这些课,看来近似手工课的教学内容里却包含了更多的知识。设计和制作糖纸,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将糖纸用来包糖则体现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有趣的拓印》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还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创造出各种美术作品,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小动物盖房子》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既能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 ‎  新课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一堂美术课上可以呈现多种学习成果,面对广泛的文化情境,我们不能再将目光锁定在单纯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了,而应将重点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上。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老教材穿"新衣"。‎ ‎  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本身出发,引进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充实制作课堂。‎ ‎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  1、给题目加上新的色彩。‎ ‎  对照新教材,翻看老教材,忽然发现它的题目好像不太生动。如《做小船》、《折纸帽》《纸风车》等,题目本身就不太有童趣, 而新教材中的题目就是那么吸引人的目光,如《花花绿绿的糖纸》、《穿花衣的热带鱼》、《我的太阳》等。对于低段儿童来说,兴趣爱好是他对一样事物最能坚持的态度。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把这些题目变得生动有趣些,如《风车转呀转》、《漂亮的纸帽子》等,既使课题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又从题目上告诉了教学内容的中心所在,可谓一箭双雕。‎ ‎  2、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活动主题 ‎  针对现有的美术教材中内容安排松散缺乏整体性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或作适当改变,找出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成富有童趣的美术活动课。具体在手工课教学时,可以将手工课制作内容加入特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漂亮的裙子》时,可以设计《我们的时装设计赛》等具体的活动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以致用的思想,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剪花边》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花边很强的装饰性,给"裙子"设计花边,给学习园地设计花边;也可以与其它教学内容相结合,如《纸拖鞋》这一课,就可以与《剪花边》组合成一堂美术活动课,让学生尝试多种制作与组合,更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  3、改变教法,放手课堂。‎ ‎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 ‎ 这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如我在教学《头饰》这一课时,在简单的启发后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制作,并把"怎么样装带子"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讨论,创造出好多不同的安装方法,最后让他们带上头饰进行表演、游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其次,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  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各科门类的界限,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在传统的制作课中我们可以结合现代教育者提倡的学科整合思路,将一个内容放到各种学科中去感受。例如第三册的《树叶拼贴动物》,可以与语文课中的《落叶》、《树叶画》相结合,说说落叶的景色,谈谈叶子的形状;也可以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在秋天的日子里进行一次捡树叶美化校园的活动;还可以在活动中加入科学的知识,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下"、"为什么树叶落到地上背面朝上比较多"等自然现象。这样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拼一拼,评一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体验愉悦和成就感。这些学科间结合的活动课都能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活动过程的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 ‎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除了手工课可以进行课堂延伸外,还可以在传统的绘画课中添加制作的新内容,传统绘画课的延伸课也可以用制作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我在教学《我喜爱的玩具》这一课时,学生主动向我提出想要给娃娃做衣服,这是个很好的主意,娃娃除了可以绘画以外,还有许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组织一堂别开生面的娃娃服装设计课,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而应把教材作为一种"教"的手段,而不是"教"的全部内容。我们目前更多的是老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包括教育观念的理解、教育行为的转变、教育方法的丰富等等。运用教材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给以更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够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