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板书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板书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语文论文之浅谈板书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刘嘉文 ‎  板书设计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语文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能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注意板书设计有所侧重,将更有利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  一、低年段教学板书要注意书写规范、色彩鲜明;‎ ‎  教师板书的过程中,要突出板书的图案美、结构美,让学生直观教师板书如同身在画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善于使用彩色粉笔能够更清晰地,重点突出地说明问题。‎ ‎  低年级学生初学语文,初学识字写字。教师板书的字迹,应该是工整美观的,起示范作用的,这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记忆。同时,教师本身的不自觉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的作业会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板书对于加强学生书写的基本功训练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只有教师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 ‎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去书写标题、重点字词等重要内容,或把学生平时容易写错的偏旁等运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去书写对比,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永久的记忆。‎ ‎  例如,在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和纠正错别字时,可将学生平时容易混淆的部分如”末“、”未“、”商“、”滴“等字中的多画或少画部分用红笔等写成,往往比多费唇舌的讲述要有力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  二、中年段教学板书要注意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以板书的多少来衡量好差。教师忙于板书,学生疲于记录,无暇对课文问题进入思考讨论和对文章的分析品味。那么你的板书无论多么详善,都是不成功的。‎ ‎  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学习各类型的文章,初步把握文章结构,板书宜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重点,也应该是板书的重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做到所设计的板书能够以少胜多,以简驭繁,选择那些最精炼,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借助一些简单的线条等来表现文章的内容。‎ ‎  例如,讲解课文《找骆驼》一文时,可以这样板书:‎ ‎  找骆驼 ‎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跛 ‎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 ‎ 左驮蜜右驮米 ‎  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  观察                   思考               结论 ‎  此板书设计突出重点,明白易懂,符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左边是商人观察的真实现象,右边是老人经过思考、判断、推理得出的结论,。将”观察“、”结论“与上面的文字一一对应,而把思考置于中间,给人以思维的空间和提示。‎ ‎  三、高年级板书要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  只有条理清晰的东西,才便于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设计只有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把它存进记忆的仓库,并根据这个提纲,就很容易地把讲解的内容系统地完整地掌握。‎ ‎  板书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 ‎  例如,讲解课文《梅花魂》一文时,可以这样板书:‎ ‎  梅          珍爱梅图 ‎  赠送梅图 ‎  爱     花          送梅花巾 ‎  百折不挠 ‎  魂(精神)             中国精神 ‎  迎难而上 ‎  板书呈现了与梅花紧密相关的三件事,展示了课文最主体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魂“的解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外祖父喜爱梅花,是喜爱梅花魂,也就是喜爱梅花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正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象征。外祖父如此喜爱梅花,正是因为他深深地热爱着祖国。整个板书,层次分明,”喜爱梅花“与”热爱祖国“交相辉映,三件小事的深情追忆与一颗”爱国心“融为一体,表现了爱国的主题。‎ ‎  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板书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运用多种辅助手段来体现文章的主题,合理活用各种技法。使平实的教学活动获得艺术的升华。当然,要真正发挥板书的功效。还要与教师精辟地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相互协调、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