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
语文论文之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 “读”占鳌头,亮出精彩 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课上学生只要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会解题就可以了。但事实证明,不论在数学课堂还是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适当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使其思维不断深入。 【案例再现】 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 作为一名年青教师,经常被年级组或学校拉去上公开课,第一轮试教结束之后,大家一起讨论,有的老师总会问我:“ 你这节课的亮点在哪儿?一节好课至少要有几个亮点,你回去考虑一下,重新设计教案。”于是我便重新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如: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这样能简单得了吗?最近我一直在反思,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亮点呢?在这里想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指导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说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时,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搏得大家的掌声,这就是亮点? 其实,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前一段时间,一位全国苏教版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的老师在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时的朗读指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文中有这样一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教者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自由读这一段,边读边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生:“像石头似的”让我特别感动。 师: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因为从这儿可以看出老天鹅的勇敢、坚强。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老天鹅的勇敢吗? 此时学生读得是那样的坚定,语气是那样的激昂。 师又说:那老天鹅像石头似的一次又一次去扑打冰面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生:会跌断翅膀 生:羽毛会散落一地 生:雪白的羽毛上全是血迹斑斑 师:是啊,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啊!此时你又应怎么来读这段话。 学生用一种低沉的、悲伤的语气再一次朗读了这一段。同一段语言,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情感。多么精彩的一段教学!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堂中的真正亮点。 二、亮点应该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领悟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领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朗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味、领悟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这种反璞归真地学习,这样简简单单地学习,不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吗?不过品味、感悟中的亮点要看老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了。 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其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亮点。 课文中有一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上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越”是生字,所以于老师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于老师抓住了“重担”这个词,他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看‘重担’ 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说母亲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于老师又指着“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的道路。”课堂上于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听课的老师印象特别深刻。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没有哨述人眼的活动,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 三、亮点还应在读写迁移上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吴立岗教授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说。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好腾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老师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 如有一名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他根据文本字字珠玑,意境优美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槐乡五月的槐花多、美、香。但这一段除了写出了槐乡槐花的魅力,还有它那非常优美,就像诗一样的文字也吸引了我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诗的形式描写槐乡五月的槐花。 还记得我们二年级学过的一首《水乡歌》吗?谁来背一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就来模仿《水乡歌》的形式写一首《槐乡歌》,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在编的时候课文第一自然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用在诗中? 学生开始编,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编其中的一段。结果学生编得非常精彩,如: 槐乡歌 槐乡什么多?槐花多。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槐乡什么美?槐花美。 有抱在一起似石雕的圆球, 有一条一条挂满枝头如披散肩头的小辫儿。 槐乡什么香?槐花香。 清香、醇香、浓香…… 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不过这些诗句还不如水乡歌中的诗句那么对仗,那么工整,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对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积淀。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里”。 【教学方略】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非常深刻地感受到,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注重学生阅读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在阅读中要放开手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可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感兴趣课文的内容读起,读后还要谈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的表现。例如,在教《草原》一课时,一位老师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该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这位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只见这位老师的布置刚刚结束,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读得起劲,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得出,这样的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不要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在总结课文时,他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像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该教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固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的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 这位老师也愣住了,不过他马上想到办法,驾驭了课堂:“你真聪明,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联系实际来考虑,而且能表达出不同意见,这一点,我们要向你学习。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一下他的想法对不对,并请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把阅读分析进行了扩展。小组讨论后,请学生们全班交流。他们发言踊跃,一位学生说:“他的话有道理,现在人们都捕捉青蛙食用,还有的人捉青蛙卖钱,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外,可能知道了天很大很大,但也多了一分危险。”另一个学生说:“现在人们大量使用农药,河水被污染,如果青蛙跳出来,会被农药毒死,还不如好好呆在井底。”…… 看着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意思也懂了,于是该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人类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任意捕杀青蛙,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呼吁社会,要爱护青蛙,让我们为井底之蛙跳出井外努力吧!”同学们都点头赞同。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