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施方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施方法

语文论文之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施方法 ‎ 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施方法 摘要: 高中语文学科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它的特殊性,既要考虑探究教学的目标,又要顾及学生自身发展(如高考)的需要。文章从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层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  教学流程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配合下,学生运用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对文本进行研究阅读,主动获取对文本的解释和创新性的理解的学习过程,有别于学生个人自由的接受式的阅读活动。陈佳民教授具体阐述为:“在文本阅读中,由你来发现问题,由你来提出问题,由你来解答问题。而最关键的一点是提出的问题的价值”。这很中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这是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教师应让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判断,最终形成学会学习的素养。‎ 思考:‎ 实施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由注重教师传授向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转变,由重信息单向传递向重多向交流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尽可能地多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要认为在课堂上深入地探讨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不要认为问题自己不讲学生们就不明白。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己试着去探索,虽然起步会蹒跚,虽然引导会花更长的时间,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能力一定能得真正的提高。毕竟雄鹰是要靠自己的翅膀搏击长空,骏马是要靠自己的四蹄驰骋草原的。‎ 其次,全面放手,培养大胆探索的意识。教材中的文本,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自由感知。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当我们进入文本阅读时,忘掉自己是一个学生,而认为我们是一个专家,是一个学者,我们与作者平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心态时,是能激发自己的探究欲望的,因而发现问题也是必然的。‎ 实施方法:‎ 注重点拨引导,创设逼真语境,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必须由学生们自己去实践。‎ 有效的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在预习中阅读,在阅读中感知,发现疑难,设置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让其阐述自己的探究所得,教师这时要强调:同学们走上讲台,就要鲜明地表述观点,并鼓励其他同学大胆质疑,让知识在讨论辨析中得到掌握与巩固。在此过程中,许多囿于学生认知范围而一知半解,或不能解决的知识与问题,就暴露出来。这样,我们就发现了“问题”:‎ ‎1、学生们不懂的难题;‎ ‎2、值得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 非常明显,大家都懂的题不用讲,没有价值的题不必讲。‎ 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科学,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自然、科学、生活、历史、社会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语文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学生们兴趣与情感有了指向。教师应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多加鼓励,正确引导,适当调整。‎ ‎1、鼓励: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就意味着有新的重大发现的可能;意味着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的解决的可能;意味着产生伟大构思的可能。所以,教师大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包括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问题。其实只要是我们语文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只要学生提出来,老师都要首先给予肯定。‎ ‎2、引导:高中语文学科的探究性教学有它的特殊性,既要考虑探究教学的目标,又要顾及学生自身发展(如高考)的需要。一开始,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可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圈定范围,尽量把知识探究与考试任务结合起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能在文本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提出赞同或不赞同的问题:‎ 例如《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一课,一部分同学阅读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一帆风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必要自讨苦吃,还“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呢?‎ 还有,《汉家寨》这一课,大多数同学都理解并赞同作者“坚守”的信念,在讨论时说,这其实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但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孩子们的教育怎么办啊?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要坚忍不拔地生活,但我们更愿意幸福的生活啊!‎ 其次,能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点评其优劣。‎ 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其艺术技巧,很值得我们学习。但任何一篇作品的写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老师应让同学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是以与作者平等的身份来阅读文章的,我们有权利点评文章的写作技巧,表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其优劣。‎ ‎《荷花淀》这一课,有些同学阅读后说,小说的自然环境,情感氛围都描绘烘托得很美,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的情感美,但这种写法避开了战争的残酷性,使不了解战争的读者会错误地理解战争,认为战争富有写意。这种写法体现不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有些同学却这样认为:作者孙犁亲历战争,怎么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呢,因为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作者的纯美写法是为了唤醒人类的良知,表明自己反战的态度。‎ 在学习《这思考的窑洞》时,好多同学对作者刻画领袖的手法特别赞赏,说写作视角独特、新颖,使读者感到亲切。如这一句:“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六千余”。以前哪有写领袖写到他“吃茶叶”、“撒尿”,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点明领袖也是人啊。‎ 但也有同学对文中一些描写的语句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这段细节描写,作者力求形象,目的是为了展现毛泽东沉稳、大气、处事不惊的大家风范。但却显得过于通俗,以至变成庸俗。毛主席战略上的高瞻远瞩,武林高手怎么比得上,而“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却是他正确、深遂的思想体现的威力,用“轻轻吹一口气”‎ ‎,太过轻描淡写了,似乎战胜敌人很轻松,其实革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这一段的描写,对毛泽东的形象把握不够恰当。‎ ‎    其三,能开拓、发散思维,分析文章情节发展的种种可能。‎ 文学的魅力,在于人物形象的可塑性以及故事情节的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故事结局。当学习到《鸿门宴》这一课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多了:“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一定有什么原因”; “项羽又为什么不过江东”?“到底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已见,热烈发言,效果相当好。老师随之打出了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分析诗人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讨论探究的情绪更加热烈。‎ 而在学习《报任安书》这一课,同学们纷纷对李陵是否投降的问题进行争论探究,引经据典,表明观点,学习情绪高涨。这一课教学难度相当高的文言文,在热烈的讨论中,所有的问题都变得容易起来了。‎ 其四,能把握规律性知识,举一反三。‎ ‎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学习强调“重过程”,用意在于鼓励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但同学们如能在探究过程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岂不是更好?这一个环节需要老师多创设语言环境,多提供语言材料。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共通的,文学创作技巧也是相同的,教师应指出这一点,让同学们在自主研读中探究、总结出规律性知识,举一反三。例如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老师点出其象征意义,同学们以后在阅读别的诗篇就大体能理解其含意了。还有鉴赏的技巧与方法,只要掌握规律,一定能举一反三,遇到新问题就解决新问题。‎ ‎3、调整:对于学生提出过大、过难、过僻的问题,老师应解释说明,适当调整在一个可以操作的范围内,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但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勃勃兴致,因为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奇思异想洋洋得意。好多同学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所谓的“问题”‎ ‎,就是不同版本的课本中出现的个别句子或个别字眼的不同,就以其中一种作为依据,来指证另一种的错误,而且乐此不疲,认为这是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教师应给予引导: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再加上祖国地域的广博,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同是正常的,如果能还其真正面貌,那再好不过.但我们高中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任务决定了我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钻太深。‎ 以上这三个方面和谐统一,并行不悖,教师处理得当,就能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 三、如何来解决问题 ‎  探究的问题已经提出来,当然要力求解答。一定要强调的是:让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老师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创设环境提供信息、方法帮助解决。‎ ‎1.激发学生知识积累的愿望,提供学生想要的信息。对于刚刚步入探究教学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应予以肯定或否定,避免学生迷失方向,没有头绪,但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承担解释问题的责任,对于问题的解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得到。教师主要是激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愿望,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去查询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帮助解答与理解。如阅读教学中结合学习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课文,提供有关的线索,组织学生从书刊、电视、网络等各主要媒体寻找资料,对文中人物及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起他们去收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的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得到真正想要的知识。‎ ‎2.指导学生寻找反馈资源。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多问几个为什么。随着探究问题的深入,逐步指导学生自己寻找反馈资源,通过查阅教科书和更多的资料,了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与评价。在知识收集储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自己探究的不足,在反思中获取新的信息。‎ ‎3、帮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则搭梯相助,让他们继续探究。‎ ‎4、鼓励学生“做中学”。外国的现代语文教学很注重社会实践、职业常识及其应用文体的训练。写报告,拟提纲,编报纸,做广告……通过特别的形式锻炼学生动手做事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兴趣,促使他们去观察学习,给他们留下创作的空间。‎ 多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的语文活动课,如口头作文课、辩论课、朗诵课、文学欣赏课、新闻采编课等等,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们也可以把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设计成探究性问题,让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不同的小组,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 袁振国博士对探究性学习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探究教学。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这应该是语文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