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科学探究活动要达到三个目标。‎ ‎    我区在2003年9月进入了新课程实验,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广大科学教师对“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都已熟悉,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能自觉地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学习”已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摆正好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在探究学习中,对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致使“探究活动”‎ 只是流于形式:只有探究学习的程序,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科学探究方法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建构等,没能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 下面就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提出”、“探究活动方法的制定”、“对获取信息的处理”这三方面谈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知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梳理、筛选探究问题 ‎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正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不 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科学课重要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些,能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对某一物体,现象质疑。但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对情境中的事物、现象进行质疑时,学生不会提问题,或提不出要探究的问题,这时教师不知所措;而有些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的问题(有些是零碎的问题),又不懂得如何处理;有些教师甚至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也不管课堂条件适不适合学生研究该问题及学生现有的能力能不能研究该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去选择研究的问题。‎ ‎    面对第一种情况,教师首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当学生不会提问题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同学们看来对这个事物(或现象)都很了解了,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从某个方面提出事物的一个问题)……,现在,对于这个事物(或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通过教师这样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就会慢慢地学会提问题。当学生提不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作为共同学习中的一个参与者,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    三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还很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有时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问题明朗化,概括化。如对“纸”提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到:想了解纸的颜色,纸的味道,纸的气味,纸的形状,纸是怎样得来的,纸有什么用途等,其中“纸的颜色、纸的味道、纸的气味、纸的形状”概括起来就是“纸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学生必须在一定教学计划的规定和教师指导下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从中筛选出适合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活动的方案 ‎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这 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又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过程。小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考虑问题缺乏周密性、严谨性,围饶某个问题制定的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完善方法,在完善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    如《一杯水的观察》,当老师提出:“你打算怎样去认识水呢?”学生都会想到:观察。但学生的观察往往仅局限于用眼睛去看,他们的方法往往是十分肤浅的。这时,教师就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用我们的感官去观察时,应先用什么去观察?为什么不先用手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观察”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观察活动也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又如,《不同用途的纸》,如何研究水的吸水性,学生都会想到用“滴水”的方法,但学生的方法是十分粗糙的,不科学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用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去研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粗糙、不完善的方法转变为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滴水”呢?这样滴(一张纸滴大滴的,一张纸滴小滴)行吗,为什么?(离纸面一高,一低)这样呢,为什么?那怎样滴才合理、科学呢?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要讲求公平、合理,了解科学这些本质的东西,掌握科学研究的对比方法。‎ 三、 引导学生从已有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建构知识,获得对问题较为完善的认识 ‎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当学生按制定的探 究活动的方案自行探究,获取了有关信息后,教师都注意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然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获取到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杂乱无章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获得对问题较为完整的认识,建构起有关知识。‎ ‎    如:学生通过对水的观察,获取了有关水的一些信息:用眼看,水是无色的,透明的;用鼻闻,水是无气味的;用舌尝,水是无味道的;把水用杯子装着,拿起,往下倒,水会源源不断地往下流;把纸巾放在水里,水会把纸巾弄湿……其中,“水会源源不断地往下流”,说明了水有“流动性”,“水会把纸巾弄湿”,蕴涵着水有“渗透性”,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已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关水的这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出水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水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流动的,有渗透性的物体”,从而获得对水较为完善的认识。‎ ‎    又如,“纸的观察”,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获取了有关一张白纸的信息:用眼看,这张纸是白色的;用鼻闻,纸是无味的;用手摸,纸的一面比较滑,一面没那么滑……‎ 教师应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张纸的特点,获得对这张纸较为完整的认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