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音乐论文之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 ‎【内容提要】目前,在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中,导入环节很多时候由于落于俗套,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体验。因为,一个精妙的导入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探讨和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试图通过实践和研究,摸索出更多更好更新的音乐课堂导入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得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热爱音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职高幼师专业    音乐    导入    参与    体验 ‎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崇尚的是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体验和感受。而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兴趣是关键,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职高幼师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较差,因此,如何研究和探索出新颖的引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注重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模式的含义是,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的空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迁移。‎ ‎3、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探索、研究,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助于学生形成迁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4、互动合作理论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幼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所有项目的实施,都要通过音乐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研究要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职教特色,把社会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职高幼师专业音乐教师应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美,唤起学生本能的音乐通感,启迪形象思维,发展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习得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情境性原则 职高幼师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都较差,不爱动手,动脑。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研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沐浴在美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体验、大胆创新,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民主性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确立显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重新构建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教师“教”‎ 为学生“问”。‎ ‎4、问题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问题要有问题性和层次性,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必要。问题也还需要有趣味性,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要让学生解释问题性现象,进行问题性实践,完成问题性作业,对比问题性事实,研究问题性理论,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 ‎5、审美性原则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 三、研究的策略构建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 ‎   职高幼师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较差,对他们而言,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看重的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体验,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那么,怎样导入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从而点燃这根导火线呢?只有不断创新求异才能赋予导入环节全新的内涵,让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1、从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源于生活,音乐源于生活。教材所选用的音乐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会显得自然贴切,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例一】如歌曲《好日子》的导入。我首先出示一系列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一、十一等,笑问:“看到这些日期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这样导入虽然简易,但如能掌握好却能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的获得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 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也被称之为教育机智。‎ ‎【实例二】如教学歌曲《哦,林中那间小屋》。因为这是一首对环保人的深情赞歌,那么就可以从教室里白天亮灯的“怪现象”导入,也可以从校园里人人皆知的卫生死角谈起等等。这种生活化的导入话题,会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把音乐文化和生活现实相对比,相联系。在音乐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生活是导入音乐主题的不尽源泉,只要我们热爱生活。‎ ‎2、从相关音乐导入 至于相关的音乐,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较生疏的,一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导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他们对本课音乐主题的理解。‎ ‎【实例三】如歌曲《雨花石》的导入。这一课的难点我认为在于:如何让一群21世纪的孩子去理解早已载入史册的烈士们的情怀,体会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情感。如果从空洞的说教导入会流于平庸,同时也无法营造歌曲所需要的课堂氛围。我联想到上一课欣赏的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和《铁蹄下的歌女》,我让学生把这两首歌曲及他们非常熟悉的《红梅赞》排列先后顺序并说明排列理由。顺序很快排出来了,《铁蹄下的歌女》——《红梅赞》——《我爱你,中国》,‎ 理由也正如所料。我顺势而下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从旧社会变成新社会并不是上天对中国人的恩赐,新、旧社会之间是隔着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的,这条路是由无数先烈的身躯筑成的。如果把一个一个的先烈比作一个一个的小石头,就正是这些小石头铺起的一条道路,通向了共和国的大厦,通向了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在这一个一个的石头中,有一种美丽的石头叫雨花石……”此刻,同学们的目光显得非常的安宁,他们分明已经看见那石头美丽的光泽,感受到那隔着岁月之河传来的温情,他们似乎就是那一颗颗小小的石头 ‎ ‎【实例四】再如在学习歌曲《国旗领》时,可以把流行音乐《红旗飘飘》的欣赏,作为这首歌的导入。用这首歌作为导入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传达一个新的时代理念:关于“音乐”概念的范畴可以扩展,流行乐中也有真正的经典。‎ 从学生不熟悉的但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导入,既可以从此导入课题,又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实例五】如教学歌曲《苏武牧羊》,我把男中音独唱《满江红》的欣赏作为导入;教学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我从东北民歌《摇篮曲》导入。‎ ‎3、从一个字导入 ‎“一个字”必须是能概括音乐主题的一个字。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 ‎【实例六】如欣赏《我爱你中国》。我写一个“爱”字,请学生谈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什么?”大部分学生能很快联想到爱祖国、爱母亲。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谈谈爱祖国的什么,从而逐步导入本课主题。‎ 再如欣赏筝独奏《雪山春晓》。我写一个“春”字,请学生联想而后导入音乐。‎ 这种导入方式有几个优点:(1)既简洁又不失生动;(2)在音乐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了联想的翅膀,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作了必要准备;(3)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感觉所要欣赏的音乐好象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急于想掀开这层面纱,一睹为快。‎ ‎4、从文学角度导入 从文学导入音乐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须的相关因素。‎ ‎【实例七】如从诗歌导入歌曲《月之故乡》。我上一课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描写月亮和思乡之情的文学佳句。其实,找出来在一起并非难事,难在这些佳句与本课音乐主题该如何联系和融合呢?课上我让学生先分组互相交流,评选出优秀的、不雷同的写到黑板上。然后,我从意境的角度进行导入:体会写月亮的句子其意境显出一个“静”字和一个“愁”字——分析月亮与思乡之情的相互融合——体会老师演奏的一段《月之故乡》的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意境。这堂课整个导入过程虽然花费了将近十分钟,却让学生深刻领悟和体会到本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5、从图片式导入 ‎【实例八】在学习“进行曲”一课时,我设计在音乐课刚开始,大屏幕上先出现建国50周年时天安门广场隆重、威武的阅兵式镜头,奇怪的是没有音乐(引发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并向老师提出疑问,教师反问:“根据你们的观察,什么样的音乐在此时播放最合适?”此时,如梦初醒的学生各抒己见,自然选了“一堆”进行曲,教师板书:“进行曲”。(导入新课)‎ 由于导入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初始阶段,它的成功与否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内容。好的导入设计有如一座桥梁,不仅连接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而且还理解着新与旧的知识,好的导入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思维的运转,使后面的教学内容顺利地开展。‎ ‎6、从音乐导入 ‎【实例九】在学习《保卫黄河》一课时,媒体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学生: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学生展示与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日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给予鼓励和作总结性发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行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起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中《黄河大合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       ‎ ‎ 本课通过教师的导言和师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音乐资料,创设一种同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起到了导入新课很好的作用。‎ ‎7、从其他艺术导入 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与此同时,这种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 ‎ 此外,只要音乐教学能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那么,课外 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能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 因此,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态,它天生就和其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 姊妹艺术导入音乐课虽然属一种常用手法,却是常用常出新,魅力无尽。‎ 音乐姊妹艺术的多样化,从其导入音乐的手段也可丰富多彩。‎ ‎【实例十】如古朴伤感的歌曲《送别》,可用一幅表现送别场景的国画导入;如欣赏《劳动号子》,可以从学生童年做过的律动《拔萝卜》导入;如欣赏马头琴独奏《清凉的泉水》可以从马头琴的传说故事导入等等。‎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这里仅仅是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导入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具创意、更深刻的导入。在设计导入方案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此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意意识。职高幼师专业音乐中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因为,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之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 ‎   (2)此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3)此导入所涉及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 ‎(4)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题,衬托主题。‎ ‎(5)从形式到内容是否自然而生动。‎ 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作一曲乐章,那么一个精妙的导入就是引人入胜的引子。引人入胜的引子,是一堂成功音乐课的闪光点,也应成为每堂音乐课的追求。‎ 四、成效与思考 ‎(一)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研究,体现音乐教学是感受、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本研究中,我们一直提倡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 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素质 通过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研究,体现了以音乐实践 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格局。音乐课应该将学生参与音乐感受和音乐实践活动放在首位,因为音乐所属情感艺术,需要人的情感体验,方能达到音乐审美。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尽情地感受、体验、表现、创造、享受音乐美,获取音乐审美体验,获取音乐知识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素质。‎ ‎(4)有助于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权利 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研究,以面向全体学生、有利 于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我们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并且能胜任今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工作。所以职高幼师音乐教学正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权利,在不同程度中提高,表达个人的情智,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职高幼师专业音乐课导入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好 地学会思考,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下工夫,在教育资源的开拓、教学设计、了解学生心理、营造课堂氛围、与学生交流技巧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会有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自身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例如,教科研能力的显著增强,此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成绩显著。 ‎ ‎(二)研究的思考 ‎1、教师要学会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评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2、关注学生心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较多,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及时渗透思想、品德、人格、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的教育,认真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品德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对他人、对自己作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各方面素质“‎ 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有用人才。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8‎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12‎ ‎3、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   上音出版社    2001.3‎ ‎4、盛忠兴《现代教育学》   西南交大     2003.7‎ ‎5、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东方出版中心   2004版 ‎6、朱宁波   《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新”关系》  中国教育报   2002第4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