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本市市区的两年一度的高中教师优课评比活动。评比活动的程序是各校先推荐一名老师参加市区的优课评比,然后从中选拔出一名老师参加全市的优课评比。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提前一天告诉选手课题,就同一个课题要准备好说课和上课的教案,第二天先说课,选拔出五名选手(共有十名老师参赛)后再上课。 本次选定的课题是20xx年6月第1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选修3-4的第十一章第一节“简谐运动”。听完各位选手的说课和上课,觉得各位选手在对教材的理解、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和上课时的师生观等各方面都存在值得探讨之处。 一、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中各位选手都对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了简要表述:简谐运动是继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之后的一种复杂的运动形式,同时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机械波、电磁波的基础,因此很重要。 感想:说课老师都没有提及简谐运动复杂性的原因是什么。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运动到匀速圆周运动,对应的是从“无加速度”到“加速度恒定”到“加速度的大小恒定、方向变化”的过程。简谐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在变化,因此比以往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要复杂。一个更普遍的判断规则就是从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到简谐运动直至机械波,对应的动力学方程越来越复杂。这一点要求老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教材。 二、重点的把握 对照新旧人教版教材不难发现,与过去相比,本节内容的编排有了很大的改变。好几位老师意识到了本节内容的重点应是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获得和其正弦函数特征的证明。但也有老师仍然认为教学重点在于振动过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及位移时间图象的应用。至于验证简谐振动图象的正弦函数特征,大部分参赛老师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了口头上的提示,只有一位老师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一让学生选取了部分特殊点进行了验证。 感想:认为教学重点在于振动过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及位移时间图象的应用,这是仍然没有摆脱老教材和以往涉及到的有关振动图象的习题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有一种对新教材的排斥和应试心理在作怪。事实上,阅读完教材就可以判断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获得和其正弦函数特征的证明,但为什么现在的教材不从动力学特征来定义简谐运动,而是先给出简谐运动的图象,再提出简谐运动的定义呢?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从表象开始来认识简谐运动,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比原来的从动力学特征定义降低了难度。这种降低难度具体体现在何处?没有老师提及原因。 这要从对于运动的描述来分析:要详尽准确地描述某一种形式的运动,一般要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规律。显然,简谐运动的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远比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复杂,因此应从位移时间关系开始分析起。当然,为了方便起见,简谐运动中的位移又重新加以了定义。位移与时间定量的函数关系在中学部分显然无法得到,只有从两者的图象关系讨论起。这样看来,新教材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而教材中的验证简谐振动图象的正弦函数特征的做法,虽然比较粗糙,但却符合物理学的猜想、验证的研究方法,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难点的突破 教材中简谐运动图象是通过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拍摄小球的运动。因为相机是每隔0.04s就拍摄一帧照片,当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幻灯片的演示文稿,把这些照片插入文稿中的同一张空白幻灯片中,照片就会按拍摄时间的先后一帧一帧自动向右平铺开来。把这些照片的上端对齐,就能得到教材11.1-2所示的画面。有些老师根本不顾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仍然借助于传统的漏沙摆或诸如教材中的11.1-4所示的装置来获得振动图象;有些老师认为教材中的处理方法不可能实现,认为教材中的图片11.1-2的获得不好想象;有些老师只是将教材中的处理方法口头上复述了一遍,接着就让学生直接来验证教材中的11.1-2图片是否具备正弦函数的特征。 有两位老师按照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了操作,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振动图象。值得借鉴的是有一位老师对于教材中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他认为利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容易产生重叠现象,为此只能抓拍一个周期内的照片,在操作过程中要控制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他利用了数码相机的摄像功能,数码相机的摄像只是一个连续拍照的过程,只不过时间间隔很短,在视觉上造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他将气垫导轨上滑块(在滑块的正后方固定一刻度尺)的振动过程拍摄下来后,在电脑中逐帧播放,同时和学生一起将滑块每隔三帧的位置记录下来。将起始时刻规定为计时起点,就能得到一组等时间间隔的滑块的位置。将对应的时刻与位置记录到Excel中,学生们先在坐标纸中描点绘出位移时间图象,然后利用Excel自带的功能生成滑块的位移时间图象,拟合的结果与正弦函数图象很相似。 感想:老师们对于新教材的认可程度不仅存在于内容上,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媒体手段的技能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实不管是利用漏沙摆等传统方法,还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数码照相的方法,还是利用摄像过程逐帧记录的方法,背后都是一个目的:记录振子振动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位移,并找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但传统的方法中影响振动稳定的因素比较明显,实验结果偏差较大。教学中的与现代科技的与时俱进,就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及创新。 四、教学环节的衔接 老师们 的教学过程大都经历了以下环节:展示若干种形式的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概念的提出→弹簧振子理想模型的提出(有些老师突出分析了理想化的条件)→研究振动规律的必要性→振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描绘(有些老师在此用两三种方法得到位移时间图象,有些老师穿插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后的问题与练习题2)→对于振动位移的界定、振动图象横轴的时间特征的说明→位移时间图象的正弦函数特征的证明(只有个别老师按教材中的方法一进行了证明,更多的是一带而过)→简谐运动概念的提出→其它记录振动过程装置的介绍→小结与作业。 感想: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借助于一些过渡性的语言,或者利用问题串联起来。例如展示了若干种形式的机械振动之后,自然就提出这些形式的运动具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引出了机械振动的概念。为研究机械振动,需对于现实的机械振动进行一些理想化处理,从而提出了弹簧振子的理想模型。但从要研究振动的规律到振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描绘,这一环节的过渡每位参赛老师都显得很突兀。要么就是说“下面我们来研究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或“下面我们来研究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这样一句话,就过渡到利用不同的手段来得到位移时间图象。这一过渡的潜台词应该是“振动的特征物理量中研究位移最方便”,以及“位移的变化特征用图象来描绘比直接得到其函数特征要容易”。……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当各环节之间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串接起来,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五、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观 说课时,每一位老师都提及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三种明显的倾向:一是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基本上不让学生对关键的地方进行深刻地思考,学生也就没有了犯错误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逐步实现老师意图的过程。如验证11.1-2图的正弦函数特征时,老师吩咐首先要建立好坐标轴,再选定各小球的球心用光滑曲线依次连接,最后测量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值进行验证这些点之间是否符合正弦函数的特征等等。有了这样详细的说明,学生只有服从的份了;二是为了突出课堂中有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就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问题与练习题2,并对不同小组的操作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其中画得比较象正弦图象的小组进行了表扬。 其实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正弦特征,并非这一习题的意图,这一习题的设置只是为了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体验图象中的位移和时间轴含义。为要有活动而设置活动多少有点画蛇添足之嫌;三是老师们课前准备了大量素材:网上下载的动画、自己设计的实验、DIS实验、学生的分组活动、预先准备的课堂练习……这些精心准备的内容,老师们都不舍得放弃。接着下来的就是老师将预先准备的内容一一来展示或完成。我在下面听课时,周围的学生只是在“哼”、“啊”、“是的”、“对的”……地附和,“拥挤”的课堂中学生根本没有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看上去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探究性的设计、直观的动画等,实际上整个过程学生们始终是看客。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大部分学生早就被一大堆信息搞的发蒙了。 感想: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老师讲的再清楚都不能替代学生的理解,学生个人的认识应该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课堂中老师更不能带有任何炫耀的成分:为将设计或搜集的自认为“精彩”的素材呈现出来,而不顾学生的感受。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意思是说在关键的地方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在于就同一方面的内容在同一层次上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留下多次印象。方法与手段选择的背后,应该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只要能通过某一学习过程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目的就可以了。可以利用不等于一定要用,若老师将以利用的素材都一个不拉地都展示出来,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迷失自己,老师也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六、教材本身的思考 现在的教材中的“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等栏目,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多种选择。事实上有些学生是不满足于教材层次的内容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中得到了振动图象后,按照教材中的方法给出了证明,接着说“教材中的两种方法都是比较粗糙的,并不严格,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说明。”这时我旁边的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怎样才能严格证明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正弦曲线?”。我说:“这需要从动力学角度来证明?”。“怎样从动力学角度证明?”。“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的微分方程,求解出振子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而这一关系式就是正弦函数。”。“喔!”。通过我这样简单的表述,这位学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对于教材中的说明方法的功能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憧憬。本节中的“科学漫步”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在数学上学习过利用单位圆绘制正弦函数图象的方法。据说教材在改版后要将这里的“科学漫步”给删除掉,从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角度来看是不足取的。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材的理解与处理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有当我们具备了研究的习惯、接纳的心态和继续学习的精神,才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