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导读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论文之“导读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导读法”是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这种较为传统而朴实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显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导读法”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所变化和发展,在历史教学中继续发挥良好的作用。 一、“导读法”的应用价值 1.“导读法”是使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教师节之际与教师座谈时曾说,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教学中将学生的阅读这种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逐步形成“讲解-阅读-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状况。 2.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 二十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以后独立地学习历史科学打下初步基础。 二、“导读法”的具体做法 1.讲读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一般来说,教材中的史实部分由学生阅读,历史概念、观点和结论部分由教师讲解。讲读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史实到结论的科学认识规律。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的教学时,关于“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等史实内容,由于教科书叙述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直观的图片,就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讲解了“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并补充必要的史实分析了蒸汽时代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等历史结论。 2.读思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要和思维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目的,是理解教材,而理解教材则必须进行思维。孔子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教师让学生阅读某部分教材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思维结构包括思维的目的、材料、过程和结果。教师让学生阅读的教材内容属于思维的材料,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思维的目的,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则是思维过程和结果。在这里,思维过程是学生大脑的活动,是隐形的,但仍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方法(提问方法)和学生的回答反映出来。例如:进行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教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这一内容时,提出了一个涉及本单元主线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规律性认识的问题:“从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主张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与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思想学说的探求、强国之路与思想解放的进程。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必然要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 在导读法中做到读思结合,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思维的规律,明确思维的目的和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可操作性。做到阅读和思维相结合,就可以避免阅读教学的单调和机械,形成阅读-思考-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 3.图文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做到读文和读图相结合。我国的史籍编撰历来有“左图右史” 的优良传统,历史新课程的教科书仍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历史教材中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图文材料(包括图片、地图、图表),直观生动地展现了课程内容,为历史的教学活动开拓了天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了条件。读文和识图相结合,既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图片内容,又可以记忆文字内客,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表象和空间概念。此外,在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能力及历史学科的考查中,都体现了对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搞好图文结合,可以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对图文材料进行完整、准确、有效的解读。 4.读画结合 所谓读画结合,是指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材上圈点勾画和做些提要和注释,在教材上留下阅读、学习和思考的痕迹。在教材上圈点勾画和提要注释,主要是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书籍的方法。圈点勾画的主要内容有: (1)重要的基础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简化学习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 (2)对重要的教材内容划分出条条、层次,对知识进行梳理。梳理历史知识根据层次范围,大者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区分标记;小者可用数字标出若干条。 (3)勾连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把握历史的联系是认识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关键,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和勾画,把历史时间维度上的纵向联系和空间维度上的横向联系加以标记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联系的把握。此外,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科书包括必修和选修模块,分别按照政治、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知识范畴及专题编写,通过导读法,将属于同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容加以勾连和标注,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4)对重大历史事件,在教材上标上原因(背景、条件)、经过(阶段、分期等)、结果(意义、作用、影响)等。实际上这就是训练学生掌握分析、认识历史的方法。 (5)对历史专有字词的注音和诠释。虽然历史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但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学科特有的字词的音义予以注释责无旁贷。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做好这项教学,如中国古代地名、少教民族名称的特殊读音,历史文献资料中字词义的解释等。 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对自己感性趣的内容、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式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进行勾画标记。 三、实施“导读法”的几点体会 经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导读法的实验,对“导读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体会: 1.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导读法”显示出教与学活动的动态流程,教与学活动的协调统一,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由于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导读法实施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的过程。通过反复的指导与训练,可以逐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逐渐做到举一反三,为学生日后自学历史,阅读历史书籍打下一定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由于在“导读法”的实施中做到了几个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耳昕、用脑想、用手记、用眼看,多种感官并用,可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有利于学习能力的迁移 沟通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横向联系,读历史和读文学融会贯通,文史结合,相得益彰。 当然,导读法仅为诸种教学方法之一,它既有长处,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以适应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