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考场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考场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语文论文之让考场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好评。反之,即使文辞优美,题材新颖,结构严谨,也很难得到高分。‎ ‎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说:“能考虑不同目的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本品格。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他追求的作文目标是“真情流露,纯朴自然”。作文评价也很重视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重视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类似的表述。同时,中考和高考也都把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评分标准,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对一、二、三、四个类作文在情感表达上的要求分别是“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 ‎。可见,考试评价对真情实感是高度重视的;写好考场作文必须表达真情实感。‎ ‎  从字面意义讲,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是不得不抒发的感情;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一切真正作文的生命。季羡林先生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 不仅散文如此,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莫不如此,只是载体有别而已。即使是阐述事理的议论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大凡优秀的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鲁迅杂文情感之浓无出其右者,而像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优秀的说明文,也都表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作者对人物、事件、自然和社会爱憎情感和独特体验,让文章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鲁迅的回忆性文章《藤野先生》,追忆了与藤野交往过程中的人和事,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怀念与感激、对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日本社会的不满、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愤慨,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就使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文章主题得到凸显。真情实感是文章语言韵味的催生剂,它使文章韵味增强,给人回味无穷之感。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原因就在于这篇文笔朴实的散文通过最为朴实的事件,和特定背景下父亲的动作、语言、肖像,表现了父爱子、子怜父的人间至情,给人深深的震撼。朴素的语言因这份浓烈的情感增添了无穷的韵味。真情实感还能使文章的结构凝练,犹如一根红线把文章内容串联起来。香港作家小思的《蝉》就是以对蝉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来叙事、抒情的,“我”先因“蝉鸣得早”且“知知不休”而对蝉产生深深的厌恶之情,即使对拾得生命即将到达尽头的病蝉也还责怪它“何必聒噪”。后来朋友告诉“我”蝉等了17年才等来一个夏天,秋天一过生命就结束了,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这时,“我”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线串珠,使文章浑然一体。‎ ‎  怎样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  首先,在平时的阅读和作文中培育人文情怀。没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事物就很难有独特的感受;反之,即使面对很平凡的事物也会产生独特的感悟。比如陪母亲、儿子散步,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许多人都习以为常,但莫怀戚却从中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作为中年人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散步》)。这种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人文情怀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培育,而且主要是在阅读和作文中培育。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都要学会潜心于语言文字中,体味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感悟,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多、阅读面的拓宽,丰富的人文情怀就会逐渐形成。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在平凡事物的细节中去获得独特而深刻的感悟,而且借助于语言文字把这些独特的感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出来。坚持不懈地训练下去,我们不仅能练就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独特之处,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真诚、善良、健康的美好情感。‎ ‎  其次,努力选择能够打动自己心灵的题材。情动而辞发,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那么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枯燥无味,要么矫揉造作,虚情、假情、矫情,打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别人。季羡林先生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考场作文不允许你不写,但我们却可以打开记忆之门,努力搜寻能够让自己感动的题材,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之作,许多中、高考优秀作文正是这样做的结果。如2009年四川一考生以2008年大地震给学子们带来的变化为题材,这场灾难使原本熟悉的变得陌生,在陌生中看到的是人间真情,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虽然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但相信他们的心理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因为那是我们大家心连心、手牵手和他们一起构造出来的再也震不倒的学校!那些崭新的面貌里,凝聚的是人间真情,是我们的爱,是温总理的泪,是很多很多无法言状的感动……”作者正是选取了感动自己心灵的题材,饱含真情实感,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此篇作文获得了满分。‎ ‎  第三,熟练运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方法。‎ ‎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指作者在叙写客观事物时,直接倾吐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茅盾的《白杨礼赞》多处地方直抒胸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种方式为许多考生所运用,2009年湖北高考一优秀作文就采用了此法。文章开头写道:“我爱项脊轩,更爱项脊轩的门口。”“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那窄小简朴。”开篇点题,抒写对项脊轩的热爱之情。主体部分多次以“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抒写自己的感受。结尾写道:“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抽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以抒情的笔调总结收束全文,前后照应,主旨鲜明。‎ ‎  2.寓情于事。寓情于事是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叙事中渗透感情,使文章充满情味,读者也深深受到感染。阿累在《一面》中叙述了与鲁迅先生交往的事件,在饱含感情的叙写中,惊喜、敬仰、爱戴、感激之情从字里行间自然渗透出来,叙事虽朴实无华,但感情充溢其间,因而深切感人。‎ ‎  3.即景抒情和状物抒情。即景抒情是指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即在景物的描述中融进作者的情感与独特感悟,使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春》通篇写景,又通篇渗透着感情以及作者对春天独特的感悟。“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运用比喻、拟人摹写春天,表现春天之景绚烂多姿,使人如临其境,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小草初生的神态和色彩,溢美之情流于笔端。状物抒情是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也就是在描述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是反映事物的特点,而且把内心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状物抒情的文章很多,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借歌咏莲的高洁品质表现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生追求。明代神童解缙7岁时写了一首绝句《咏小松》:“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参天两面难。”诗人借托“小松”这一事物,抒发赞美之情,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介绍事物的说明文,虽着重介绍其特征,但也常常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内涵丰富、情感浓郁,既介绍了其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其纪念意义,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和牺牲精神的崇敬和缅怀。‎ ‎  4.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是指通过议论、说理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理。有两种:一是记叙文通过议论来抒发感情;二是议论文直接表现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爱恶之情。记叙文的议论抒情主要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对主旨起着深化、升华的作用,议论文中的抒情表现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憎。前者如鲁迅的《故乡》,结尾部分运用了议论抒情方式,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给人深刻的启示,特别是最后两句:“‎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激励人们勇敢地探索与实践,从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后者如鲁迅的杂文,每一篇都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表现鲜明的思想倾向。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与敬仰,含义深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