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让“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
生物论文之让“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 让“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株洲市景弘中学 朱群星 13017127994【摘要】《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以《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南,探索了以培养学生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核心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供同仁们参考。【关键词】 自主 交流合作 能力 新世纪之初,祖国万象更新,教育正也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出勃勃生机。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实践和探索,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自主、合作、探究式” 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交流,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使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和活力。学生在如此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它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正是学习的体现,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取了新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动机分学生目的性动机和学习成就动机。学习的目的性动机,是指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动力;学习的成就动机是学生希望学习上获得好成绩,这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许许多多信息,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搜集的信息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之中。而“自主、合作、探究式” 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注入了活力,它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把获取的知识与同学交流,想他们要想的,说他们想说的,以个体带动集体,同学们都投入到收集信息的活动中,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生物变异的图片及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请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地讲述有生物变异的趣事,并把自己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打印下来,大胆地展示给同学们看,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一上课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对生物的变异现象充满了好奇,产生了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狼和狗的差异是不是变异?兄弟两人一个胖一个瘦,是不是变异现象?……”其他学生就用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给其解答,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了自信心。这种成功的体验,往往能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学生只有在学习上获得了成就,才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爱学习,才能积极主动地学,教师的主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找到结合点。又如:在教学《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在生产中是怎样应用的?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在上课时,就让学生先讲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学生通过讲,通过听,对生物技术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对生物学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生物的信心与决心。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独立开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是长知识和长智慧相互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二、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 创造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必须是发现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思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认识问题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既然是讨论,就要让学生把几种看法都讲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会聆听他人与尊重他人的品质。例如在学习《拒绝毒品》时,我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实验室,将有关毒品知识的图片及吸毒人员的图片贴在墙壁四周,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毒品的可怕。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人为什么一旦染上了毒品,就会上瘾呢?”“老师,很多人都知道毒品可怕,为什么还是有人去吸毒呢?”“老师,如果一个人不断地有毒品供给,他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老师,既然毒品有毒,人们为什么还要去种呢?”……学生的学习变得兴奋不已。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学习教材内容,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再通过小组内的讨论来分析问题,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在教学《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我鼓励学生利用星期天,自己到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动物的各种行为。通过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有的孔雀老是开屏,而有的孔雀不开屏呢?”“ 蛇可以通过冬眠来过冬,还有其它动物又是怎样过冬的呢?”“海豚生活在水中,很像鱼,但它为什么不是鱼类呢?”……有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就从父母那里知道了答案,还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中,这些学生就可以当“小老师”给不懂的学生解答。使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生环境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班级上课制有许多优点,但自它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一位教师对几十个学生按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教学方法上课,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需要,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间处于听的状态,很少有自动学习和表达的机会,只要有个别学习优良的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立即转入新的内容。这种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听教师和个别学生讲一回,后进生更是走马观花、一无所获,忽视了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知识的过程,而“自主、合作、探究式” 的学习方式,正好弥补了班级上课制的不足,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发展个性特长,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当人体口腔发炎时,我们从臀部注射青霉素进入人体,请问青霉素是怎样到达口腔进行消炎的?”“青霉素在人体内先后经历了哪些循环路线?”等问题,但这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对一部分水平高的学生有启发、引导作用,而对其他同学来说,主要是听水平高的学生思考的结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得以提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先让他们仔细看血液循环示意图,认真理解肺循环路线与体循环路线,然后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后进生在小组中质疑、解疑,与优秀的学生共同探讨,在回答问题时,每一名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后进生们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敢举手、敢参与、敢表达,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主动向别人请教,以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在劳动中,也能够互帮互助,合作完成劳动任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也需要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向探求知识的道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去发现。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讲故事、做游戏、阅读资料、猜谜语、讲述生活现象等。教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未能”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传染病》一内容时,在讲到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时,我用生活现象引入:“ 前阶段水痘在我们这非常流行,有的班级被传染的同学多达十几人;暑假期间,有些地方流行感冒也很流行,针对这些情况,想一想,传染病是怎么发生的?它在家庭成员中或同学中为什么能流行?”当曾患过病的学生听到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时,立即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其他同学听后就一起讨论得出传染病传播的途径及预防措施。新的时期,新的形势,就要求教育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和各种能力,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如那缕缕春风,吹绿了大地,让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竞相开放!【参考文献】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3、钟启泉,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