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
202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 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采取了 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 经过多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 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 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 斗的起点。”这为接续的减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高质量做好减贫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需要看到,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还要进一步巩固脱贫 攻坚已经取得的成果;接续发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需要不断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未来一段时期, 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其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对 此,我们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多措并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相 对贫困、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确 保脱贫攻坚成果的扎实巩固和拓展提升,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 础。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以贫困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贫困 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一般是指相比较于别人而言的物质资料占有量的匮 乏和消费能力的低下。面向未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农村内部的收入 分配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为重要。这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要着力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 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和完善东西部 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也就是说,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放在整个区 域、城乡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不能只谋一域。 二是要着力缩小低收入人口同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现实地看,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 “脱贫”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缓慢、 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需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 收的能力,包括设立专项财政项目、培育和扶植相关产业、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就业 机会,以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让他们的收入增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是要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民生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衡量脱贫与否的指标主要是经 济收入指标,但饮水安全、卫生设施、健康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同样重要。更好 解决相对贫困,就要关注多重维度的贫困问题,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可持 续发展问题。 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提升内生动力。总体而言,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从 宏观层面上讲主要有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等客观原因;从微观层面 上讲,各户有各户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贫因。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工作的重心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 方百计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质量,优化产业格局。同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 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完善产业脱贫机制,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富民的强大 动能。 另一方面,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相对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是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的重要因素。群众有决心、有志气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穷的现状,才能让脱贫成果更 牢固、更可持续。还要不断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不断增强其自我 发展的能力。 第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 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 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 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筑牢防止返贫的“防护堤”,需继 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分层分类制定精准防贫办 法,采取多层次、复合式保障性防贫举措,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要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困难和发展困境的成因复杂,需 要持续的精准帮扶,重在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已经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 标准,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还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因 需施救、精准施救,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要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机制。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这样一个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 集聚各方智慧,形成互相帮扶、先富带后富的合力。为此,要在制度建设上发力,既要发挥 好政府在扶贫规划制订、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好社会 和市场力量的积极作用,凝聚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大支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2】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 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 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 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 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 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 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 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 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 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 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 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 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3】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脱贫攻坚,一个好的书记,就能带好一支队伍、 干出一番事业、惠及一片群众。脱贫攻坚,从根本上是思想和生活模式的改变,需要一个好 的团队持续改善现状。 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从政治意识强、组织能力强、发展本领强 的能人乡贤、退役军人、行家里手甚至是机关干部中,精选“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 子,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对“带头人”的培训工作,通过分类型、分层 次开展培训工作,多方面提升“带头人”的责任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政策水平和法 律意识等,强化党支部在产业扶贫路上的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兴产业,开出扶贫“土方子”。产业兴,荷包鼓。总书记说过,要因地制宜,把培 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每个地方的资源文化、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这决定了 产业扶贫不能用一个“方子”治百家“病”。要立足实际、立足资源、立足特色,选择具有 资源优势、发展后劲、当地人乐于接受的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宜农则农、宜旅则 旅、宜产则产、宜工则工。 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龙头+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高产业质量、优化 产业结构,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强产业扶贫“造血”机能,才能把“绿水青山”变 成村民的“金山银山”。 科技助力可持续,加入攻坚“新药材”。扶贫产业建起来了,如何做好做细、做长做远,还 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互联网的发展、电商的火热、直播的兴起,让传统的销售模式“脱胎换 骨”,以线上促线下,以“流量”带销量,提升产品知名度,让农产品从小乡村走进全国大 市场,让“直播扶贫”成为了脱贫攻坚的“新风尚”。 不仅在销售阶段,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促进了产品在研发 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升级,实现产业链的数据化、可视化,有效解决传统产 业发展的通点、难点,让扶贫产业行久致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4】 从群众“怨声”中找问题、找差距。在即将收官的关键时期,要抓好脱贫质量回头看,做好 自我审视、检阅、整改工作,突出落实问题整改。整改落实情况不能自圆其说、自欺欺人, 要将整改落实情况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向群众公开公示,在群众的“怨声”和不满中找到问 题整改情况的差距和不足。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根据群众的怨气和不满,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找 准群众期望与整改落实情况的差距,在群众“怨声”中回应群众关切。 从群众“呼声”中找办法、找措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脱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在开展“回头看”工作中,将脱贫质量整改落实情况放到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调 研中去检验,要在听取群众“怨声”的基础上,进一步听取群众对脱贫质量整改落实情况, 尤其是校准整改落实情况与满足人民愿望偏差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整改措施,拿出时间 表、任务图、责任单,直至群众满意为止,在群众“呼声”中回应群众关切。 从群众“笑声”中找成效、找方向。听了群众的“怨声”和“呼声”,找到了差距和问题、 办法和措施,整改措施制定后,仍要深入群众中检验按照群众愿望和要求开展整改落实的情 况,检验整改执行是否走样,是否到位。 要防止多次整改仍然停留在纸上、嘴上、墙上,要深入矛盾集中、问题集中、呼声最高的群 众中去听听群众对脱贫质量整改落实情况的感悟和体会,要使群众深切感受到通过脱贫攻坚 工作干部作风、能力素质、服务群众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对自身生产 生活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变化,在群众“笑声”中回应群众关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感悟与收获【5】 从贫困人口这个特定群体向全体农民群体转变,从精准帮扶向“撒胡椒面”式帮扶转变,受 益受众对象范围更全面更宽泛。从具体工作而言,扶贫前期,各乡镇(街道)都对本辖区内自 身发展力弱、生活条件差、生活开支大负债累累、身体有缺陷无劳动力等群体进行了全面排 查摸底,按照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纳入建档立卡户,明确 了扶贫对象的范围。省市县乡各级部门按要求,包保到村到户,形成“五级书记”齐抓扶贫。 建档立卡户由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的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进行包保,平均包保 X—X 户贫困户, 帮扶人要在帮扶期间严格履行帮扶责任,为贫困户找出路、找政策、找资金,帮助贫困户脱 贫致富。通过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的攻坚法,扶贫的效果很明显,截至 X 年末,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X 万,贫困发生率降至 X.X%,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X 年即将全面消 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脱贫攻进取得的成效是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基 础保障,不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就难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化解脱贫后的难持续性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乡村振 兴的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战略目的决定实施对象,乡村振兴就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 乡村振兴帮扶对象的整体性,对近些年来农村发生的“空心村”“散居村”“分离村”有巨大 的凝聚作用。 政策实施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对贫困人群特定的政策向对全体农户的普惠性政策转变, 这种转变是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目的、帮扶对象、实施项 目、帮扶产业、包保责任人都是采取精准打法,政策制定上具有倾向性、特定性。从近几年 各地区全力抓脱贫攻坚工作中可以看出,从国家到省市县制定帮扶政策时,更倾向于“三区 三州”、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在人力帮扶、项目布局、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上倾注所有力 量。 建档立卡户在政策上享受到不少优惠和“红利”,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 社会性救助、教育特惠性资助等。事实上,在攻坚脱贫过程中发现,这种有针对性的特惠政 策,对贫困人口而言具有精准性,实施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部分非贫困 人口与贫困人口的隔阂,尤其对于那些略高于贫困线标准而未能纳入贫困户管理的农户来 说。脱贫攻坚战略只能是阶段性的,否则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分崩离析。 脱贫攻坚改善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但是后续贫困人口的自生发展力、教育培 训、就业创业、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等问题难以“消化”。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脱贫后所产 生的系列问题“谋篇布局”。乡村振兴聚焦的是普惠性政策,是从给钱给物、集中攻击向扶 志扶智、政策普遍惠及农户的转变。在转变中,特惠政策的取缔不能一刀切,尤其是针对享 受政策兜底保障的贫困群体,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中政策衔接上的包容性。 社会治理从保障性向发展性转变。要从减贫治理对群众的保障性服务向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 性转变,换而言之,就是从群众物质条件的基本保障向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转变。脱贫攻坚 无论是从减贫治理上、资金投入上、政策红利惠及上,都是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贫困户算清收入账,具体看收入是否达到国家脱贫线,通过督 查了解贫困户务工情况、教育医疗住房情况,确保贫困户生活能达到最低生活要求。对五保 户、重度残疾人户、重病户等更要做好政策兜底保障,让最困难人群解决最根本生活问题。 当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后,群众对增收致富更加期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精 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这是乡村振兴中需要面临解决的时代课题。乡村振兴必须站在人的 全面发展和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衡量制定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脱贫 攻坚的先进经验嵌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振兴发展。从脱贫攻坚的保 障性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性转变,实则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 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基础,要探索中趟出一条发展性的治理模式,以全面提高农民的 生活能力和水平,让农村成为体验乡土、回馈乡野、感恩家乡、牵挂乡愁的向往之地。 参与力量从主导性向社会性转变。实现脱贫攻坚中政府主导实施力量向乡村振兴的公众参与 力量的转变,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政府主动服务为公众积极参与。从实践来看,采取的扶 贫举措主要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实施主体基本以政府为主体。 如有些地方产业扶贫固化为一种模式,即以政府行政化干预的力量投入扶贫资金,采取“平 台公司+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村级合作社+贫困户(或农户)”等模式发展产业,其 中突出的特点是政府从产业发展类别、产业管护到利益联结分配全程参与,甚至不少地方出 现政府代销、保底收购等现象。辩证的看,政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导性是由脱贫攻坚工 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的“超常规”举措,短期内这种主导力 量是非常必要的,是确保消除绝对贫困的保证力量。 但是,从长远来看,尤其是结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律,这种强制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 生发展,反而会衍生出利益分配不均、发展动力不足、催生坐享其成的“懒婴”等问题,要 在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中把握“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 乡村振兴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引导下,村民 ZHU 动积极参与,共同探索乡村善治之路,打造 诗意栖居家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服务的角色,为群众体会机会和平台,主要建 设力量还在于公众。参与力量转变的背后是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华丽“变身”, 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