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得)之从生活走进生物 从探究走进科学——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课的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从生活走进生物 从探究走进科学——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课的教学

生物论文之从生活走进生物 从探究走进科学——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课的教学 ‎ ‎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两大课程理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两大理念呢?笔者在市级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  1. 课前探究,获得感性体验 ‎  课前两周,我让学生回忆发生在去年5月29日的“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并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太湖水污染”的课外探究活动,要求各小组在活动结束后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  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的“太湖水污染事件”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各小组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查阅网络、报纸、杂志,去太湖边实地考查,到环保部门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写出了调查报告。我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举办了“太湖水污染”社会调查报告展,并评出了优秀作品,其中第二组的作品“太湖的自述”获得了一等奖。‎ ‎  2. 汇报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  上课伊始,我请第二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作课题调查成果“太湖的自述”的汇报。该生向全班汇报了三部分内容:①‎ 介绍太湖的过去(播放苏州弹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VCD);②介绍太湖的今天(播放“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录像);③发出呼吁:谁来还太湖的清白,请别让“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成为一个传说!‎ ‎  第二小组精彩的汇报博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 ‎  3. 问题探讨,达成意义建构 ‎  围绕“太湖的自述”这一报告的内容,我让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 ‎  ①过去,人们把生活污水排到太湖中,太湖为什么仍能保持清澈?‎ ‎  ②过去,太湖边的渔民一直以捕鱼为生,为什么那时太湖中的鱼不会绝迹呢?我们如果把太湖的食物链简化为“水生植物→鱼”,请各小组在充分讨论后,用文字、箭头,构建一个鱼与水生植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  ③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  ④既然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为什么还会出现“太湖水污染事件”这种情景呢?‎ ‎  ⑤太湖遭到如此严重的水污染后,是不是就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日了?‎ ‎  ⑥‎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举例说明。‎ ‎  ⑦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针对以上问题,我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本,接着发动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穿插其中,成为小组讨论的顾问和参谋。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我要求各小组推出一位代表将小组探索得到的结果向全班作汇报。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各组同学积极参与评价,通过师生对话,获得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的主动建构,最终构建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  4. 角色扮演,促进知识运用 ‎  在本课最后,我让学生以“假如我是一名当地渔民、学生、企业老总、政府官员,我会为治理太湖做些什么”为主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  顿时,课堂沸腾了!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了不同的角色,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汇报。‎ ‎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中,我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与“太湖的命运变迁”这一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通过讨论“太湖的过去”,让学生建构起“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通过讨论“太湖的今天”,让学生建构起“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原理为实现“太湖的未来清白”‎ 出谋划策。这样的教学,不但实现了建构概念、理解原理的知识性目标,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并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美好情感。同时,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真谛,从而从生活走进生物。‎ ‎  作为生命个体,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投入学习的。当学习内容与其已有的经验紧密联系时,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主线“太湖的命运变迁”正是切中这一要点,从而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意图,钻教师事先设好的“圈套”,而是由旁观者变为探究者,由配角变成了主人,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合作、讨论、探究。在小组探究和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时产生心灵的共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使学生们体验到合作探究的快乐,最终从探究走进科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